1樓:石念十年
定橋橫跨大渡河,自清代以來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又稱鐵索橋。該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2023年),建成於45年(2023年)。康熙御筆親題橋名「瀘定橋」。
瀘定橋橋長103公尺,寬2.9公尺,由橋身、橋台、橋亭3部分構成。橋身由13條鐵鍊組成,9根作底鏈,4根分作兩側扶手。
每條鐵鍊重1300—1800公斤,分別由862至977個鐵環組成,環環相套,很為結實。13根鐵鍊固定在兩岸橋台落井裡,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由熟鐵鑄造,全橋鐵件共重40餘噸。橋的東西兩邊各建橋臺,全用條石砌成,下設落井,並設有天龍樁與臥龍樁,樁子全用生鐵鑄造,用於錨固鐵鍊。
落井之上建有橋亭,為木結構古建築,風貌獨特,是清康熙時期四川當地的建築風格,飛簷翹角,古樸大方。橋頭西邊有康熙題寫的「瀘定橋」石碑,橋頭東邊有「御製瀘定橋碑記」。
2樓:取個名字太費勁啦
,在修建此橋時,榮經、漢源、天全等縣的能工巧匠雲集於此,共商牽鏈渡江之計,最後採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繫於兩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個短竹筒,再把鐵鍊繫在竹筒上,然後從對岸拉動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繩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連帶鐵鍊拉到了對岸。在這裡,我們看到的是勞動人民智慧型的光芒。
當年在修建瀘定橋時,鐵鍊是怎樣架設的?
3樓:手機使用者
感謝大家在百忙之中,還來看小編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編都在不停的敲鍵盤,只為等會欣賞小編文章的您到來!小編會一如既往的給大家分享各類美文,**辛苦了,謝謝,祝您閱讀愉快,天天有個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歡小編的動動你的小手關注小編吧。
瀘定橋又稱鐵索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境內,康熙四十四年(2023年)動工興建,康熙四十五年(2023年),瀘定橋竣工之際,康熙皇帝親自為該橋題寫「瀘定橋」橋名。
大渡河自北向南,浪大水急,兩岸谷壁陡峭,險峰兀立。瀘定橋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最長的一座橋梁。
瀘定橋時鐵鍊是如果架設的我倒不知道,但我的親戚是這方面的專家,他這邊說鐵鍊是非常堅固的,與其他的鑄造方式完全不同。他是鐵環在火中鑄造後,在非常熱的情況下直接放入第二環。
環套環,環與環之間根本沒有縫隙的,這也是橋非常堅固的原因
橋體分別由橋身、橋台、橋亭三個部分組成。橋身,由十三根鐵索組成,是瀘定橋的主要組成部分。東西橋台之間淨跨100公尺、鐵索長101.
67公尺、橋寬2.7公尺,踏上橋面,整個橋身起伏蕩漾,如汎輕舟,它是連線川藏交通咽喉之地。瀘定橋分橋身、橋台、橋亭三個部分。
橋身由13根鐵索組成,每根長101.67公尺,重約1.5噸;13根鐵索共有扣環12164個,總重21噸,加上橋台地龍樁、臥龍樁用鐵,共重40餘噸,「稱得上是名符其實的鐵橋
這麼粗重的鐵索是如何從一邊拉到對岸的呢?要把每根重1.6噸多、粗如碗口的鐵索,在缺乏裝置的數百年前,在群山中,拉過礁石密布、漩渦叢生的大渡河,談何容易!據了解,造瀘定橋時先以小船載鐵鍊由東岸運向西岸,由於鏈重水急,船還沒有到達西岸就掀翻了,總是不能成功。
後來,有一位少數民族的僧人指教建橋者:先把巨繩繫於兩岸橋亭橫樑上,將帶有長繩的短竹筒套在巨繩上,把鐵索穿掛在竹筒內,在河對岸用
七、八個人牽拽長繩,帶動竹筒使鐵索沿著巨繩滑向對岸。
那麼,鐵索被牽引過河後,又如何把鐵索拉緊並錨固牢靠?這是索橋成敗的關鍵所在。瀘定橋的鐵索一端先在西岸固定,另一端圍繞在東岸二個直徑約為5至6公尺的大木輥上。
木輥表面上挖了很多交叉洞眼,用木棒插入,扳動木棒,使木輥滾動,鐵索隨之慢慢拉緊。拉緊一段,用插銷插在重疊的扁環中,緊到不滿乙個扁環時,就用鐵板條作為楔子一片一片插入隙縫中,到拉緊為止。這一工作需要70至80個勞動力。
鐵索拉緊後,把它錨套固定在橋台後面落井中的困龍上,困龍緊貼在地龍樁上。地龍樁埋置在離橋台頂面有5公尺多的地方,以便得到足夠的壓重。據估算西岸橋台自重約2300噸,鐵索傳給橋台總拉力僅210噸,安全係數較大。
利用橋台自重作為壓重,來承受鐵索的巨大拉力,是我國古代橋工的乙個創造。瀘定橋鐵鍊曾斷裂過多次,「道光二十三年(2023年)十月,鐵索九條忽斷,溺斃多人。今年春(2023年)新修焉。
」照過去的規矩,三五年就要大修一次,一年小修一次。大修時須將全部鐵鍊拆卸,收到一岸(一般是東岸),逐節檢查整修,鐵環若有裂縫損傷一律更換。瀘定橋是勞動大眾智慧型的結晶。
橋的用鐵產自榮經,並在那裡經炭火煅造成形;建橋工人從當地抽調,其中冷磧、沈村的兩位土司最賣力;鐵工掌脈師傅是來自陝西漢中府的金火匠馬之常,監工是清軍化林營參將杜汝昆和守備楊君強。當時的監工非常嚴厲,要求每個鐵環必須打上鐵工記號,若有差池,輕者打二百大板,重者丟命!用生鐵鍛打的鐵環,極易氧化鏽蝕。
一環斷裂,全鏈俱損。因此對瀘定橋的維修,歷來按古訓採取三年一小修(換橋板和附件)、五年一大修(卸下全部鐵索逐環檢查)的辦法。「我來瀘定這麼多年,無數次見到大修,13條大鐵索卸在河灘上,由最有經驗的老鐵工用小錘逐環敲打,發現有問題的環就作個記號,由專人更換新的。
300年來,最早的一批鐵環已經基本換光了,現在橋西頭還剩下幾個。」王帶記者來到橋西頭,果然見到幾隻打著印記的鐵環。「可以說,這裡的每乙個鐵環,都凝聚著鐵工的血汗。
雖然不容易,但是和金字塔不能比。只建了1年多就是例證。!
瀘定橋橫跨大渡河,自清代以來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又稱鐵索橋.該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2023年),建成於45年(2023年).康熙御筆親題橋名「瀘定橋」.
瀘定橋橋長103公尺,寬2.9公尺,由橋身、橋台、橋亭3部分構成.橋身由13條鐵鍊組成,9根作底鏈,4根分作兩側扶手.
每條鐵鍊重1300―1800公斤,分別由862至977個鐵環組成,環環相套,很為結實.13根鐵鍊固定在兩岸橋台落井裡,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由熟鐵鑄造,全橋鐵件共重40餘噸.橋的東西兩邊各建橋臺,全用條石砌成,下設落井,並設有天龍樁與臥龍樁,樁子全用生鐵鑄造,用於錨固鐵鍊.
落井之上建有橋亭,為木結構古建築,風貌獨特,是清康熙時期四川當地的建築風格,飛簷翹角,古樸大方.橋頭西邊有康熙題寫的「瀘定橋」石碑,橋頭東邊有「御製瀘定橋碑記」.
滬定橋西有噶達廟。相傳修橋的時候,13根鐵鍊無法牽到對岸,用了許多方法都失敗了。有一天,來了一位自稱噶達的藏族大力士,兩腋各夾1根鐵鍊乘船渡過西岸安裝,當他運完13根鐵鍊後,因過於勞累不幸死去。
當地人修建此廟,以紀念這位修橋的英雄。當然,傳說終歸是傳說,實際上,在修建此橋時,滎經、漢源、天全等縣的能工巧匠雲集於此,共商牽鏈渡江之計,最後採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繫於兩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個短竹筒,再把鐵鍊繫在竹筒上,然後從對岸拉動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繩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連帶鐵鍊拉到了對岸。在這裡,我們看到的是勞動人民智慧型的光芒。
模箱做好,鑄好一環,將第一環埋於沙泥模中,用模棍連通一環,將模棍取出,再澆鑄第二環,這樣連續不斷澆鑄鐵水,鐵鍊環做好,用本環槽圓輪架放船上運至河岸,起吊,木架吊環滑輪。羅啟斌寫。古代由於沒有現代化的大型施工機械,象架設鐵鍊這樣的工程是一項十分浩大的工程。
雖然從技術上來看難度很大,但並沒有難住聰明的古代工匠。在大渡河上架設鐵鍊,古人又是怎麼做到的呢?比較可信的方法是,在一支箭的尾端綁上一根很長的細線,然後又弓將箭射到對岸,這樣一條細線就過去了,然後細線的尾端再連著一根稍微粗的細繩,對岸的人就這樣把細繩拉過去,然後細繩後面再繫著較粗的繩子,重複動作,粗繩子就拉倒了對岸,最後在粗繩子的尾端連上鐵鍊,拉動繩子,鐵鍊就這樣被拉倒對面了。
這個方法看似十分簡單,但包含了古人的聰明才智,不得不佩服!
民俗傳說
滬定橋西有噶達廟。相傳修橋的時候,13根鐵鍊無法牽到對岸,用了許多方法都失敗了。有一位自稱噶達的藏族大力士,兩腋各夾1根鐵鍊乘船渡過西岸安裝,當他運完13根鐵鍊後,因過於勞累不幸死去。
當地人修建此廟,以紀念這位修橋的英雄。
當然,傳說終歸是傳說。實際上,在修建此橋時,滎經、漢源、天全等縣召開研討會後,能工巧匠雲集於此,共商牽鏈渡江之計。最後採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繫於挺符合兩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個短竹筒,再把鐵鍊繫在竹筒上,然後從對岸拉動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繩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連帶鐵鍊拉到了對岸。
應該是用船將細繩帶到對岸,然後帶上四川用竹子編的碗口粗那種竹纜繩,或是用粗麻繩將鐵索連線用絞盤絞。(絞盤必須牢固固定)就像東北查干湖冬捕?用絞盤一網可拉上幾十萬斤?。
絞盤的力量很大能夠將鐵索拉起架設,因為絞盤力量大,製作簡單,當時的技術條件只能用此辦法。
按我的想法古人修建這座橋只有一種方式,截流後築壩,依次把鐵鍊擺放到木架上,當然要拉緊後再固定。理由如下,當時沒有大型延伸機械,更沒有緊固機械,重力轉換拉力是需要幾十到幾百倍效應。
中國人修建高塔,都要用土堆積如山,修建一層土埋一層,一座七層塔往往需要塌落度延伸幾百公尺。所以我們佩服古人的智慧型,更多的是毅力
瀘定橋上的鐵索最初是怎樣接上去的? 10
4樓:匿名使用者
可能是先有人從下邊渡水過去,並把繩子扯過去,留在原來的岸邊繩子頭,再把鐵鎖栓到繩子上拉過去。
5樓:再來三盅
用手的接,豬腦·
大力發揚不怕犧牲、不怕困難、連續作戰、艱苦奮鬥,就可以搞定
瀘定橋是怎樣架上去的? 10
6樓:匿名使用者
建於康熙四十四年,就是公元2023年,完工於2023年。瀘定地處深山峽谷,不產鐵,交通極不方便,再加上工具的簡陋。單單是將四十餘噸重的鐵用人力從內地搬運來,就是一件費工費力的事情,而且還要把那長120公尺,重1.
5噸的鐵索繃在河上難度更是可想而知了!
瀘定橋一共有13根鐵鍊,鐵環重達40多噸,那麼在康熙年間是如何建造的?
7樓:mc他
這就是古人的智慧型。瀘定橋一共有13根鐵鍊,鐵環重拿40多噸,在康熙年間用了幾千幾萬個工人。
8樓:ok桑花
這是古時候那些勞動人民的智慧型結晶,古代的建橋裝置很簡陋,都是靠古時候的壯丁一次次的挑來的。
9樓:雪白的發亮
這些都是古代人民的智慧型。他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這個是康熙皇帝下令製造,並且是人民嘔心瀝血建造出來的。皇帝親自提名。
飛奪瀘定橋的故事(不要超過),飛奪瀘定橋的故事(不要超過200字)
1935年5月25日,紅軍部隊在四川省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紅4團第2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奪下橋頭,並與左岸部隊合圍占領了瀘定城。紅軍主力隨後從瀘定橋上越過天險,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大渡河以南的企圖。5月26日上午,王稼祥 匯報後,當即作出了奪取...
瀘定橋的歷史意義簡寫,瀘定橋歷史事件的完成有何重要歷史意義
瀘定橋又稱鐵索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大渡河上,相傳康熙帝統一中國後,為加強川藏地區的文化經濟交流而御批修建此橋,並在橋頭立御牌。該橋始建於1705年,建成於1706年,是中國古代橋梁建築的傑作,是 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瀘定橋長103公尺,寬3公尺,13根鐵鍊固定在兩岸橋台落井裡,9根作底鏈...
飛奪瀘定橋的尋找英雄
在瀘定橋邊的 紅抄軍飛奪bai 瀘定橋紀念館 裡,莊嚴肅du穆地豎立著22根方柱子zhi,它們代表著當年飛奪瀘定dao橋的22位勇士。它們絕大多數是無字碑,只有5根柱子上刻有名字,而在這5根柱子中,只有一根上面雕刻有頭像,這根柱子代表的勇士就是劉梓華。在王永棉的日記本上清楚地記著,1974年10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