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清明」看書法,「眀」字真的寫錯了嗎

2022-08-31 04:31:31 字數 2031 閱讀 5751

1樓:匿名使用者

一段習字,乙份感悟,一種生活

期待你的關注

那我們今天就詳細說一說這個情況,再順便說一說書法裡的添筆和減筆。首先說明下:「眀」這個字在輸入法裡是可以打出來的,可見這個字是被承認的,字典裡給的解釋是:

視,古同「明」,部首「目」。

其次,我們再來說說「清眀」這麼寫可不可以?我們來欣賞一下歷代書法家筆下的「清明」,都是書法大家額,看起來真是乙個「好看」了得!

從左上到右下依次是「王羲之、智永、柳公權、趙孟頫、黃庭堅、公尺芾、蘇軾、孫過庭、張旭、王鐸」。

從圖中可以看出,前七個(楷書、行書)裡只有兩個是寫的「日」,五個寫的「目」,後面草書就不說了,簡化更加嚴重。可以看出「清眀」(寫成目)並不稀罕,反而很常見。

還有乙個疑問,明朝是寫哪個明呢?

為此查了一下資料,發現竟然是「眀孝陵」和「眀太祖之墓」。

眀孝陵下面的落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公布,江蘇省人民委員會立」,從這一點上,如此官方的顯示,「眀」並不是錯字,是可以在特定的官方檔案上顯示的。

類似的現象我們也說過,那就是前面我們提到過的「德」字。看到表面現象的同時,我們也應了解一下背後的文化知識。

如此添筆和減筆的現象在古帖裡非常常見,原因有很多,比如古代有很多的避諱,比如必須迴避君主、尊長的「名諱」,通常只限於君主、尊長之本名,其字型大小則無必要。

通常避諱有四類,一避帝王、二避長官、三避聖賢、四避長輩。如此看來,我中華的文字想不豐富都不行啊。

除了避諱之外當然也有為了便於書寫或者調鋒而進行添筆或減筆,或者某些書法大家的創新,當然也有字在傳抄過程中的筆誤,總之有很多的原因都可以造成添筆,大家知道這種現象即可,也可以去查一查資料**一下原因。

中國的書法、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真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如果你翻開《書法大辭典》就會發現,每個字都有好多種寫法,可能越是常見字寫法越多。其背後可能都有著一段為人知或不為人知的故事。

不知道沒關係,可以去查啊,不想查沒關係,問個為什麼,但請不要上來就說「你寫錯了!」更不要聽信各種各樣的段子和故事,比如這種「趵突泉突的那一點被衝到了大明湖裡,所以大明湖的明才多了一點」。

到底是寫的人沒水平,還是說的人沒文化,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2樓:發達發達傑

沒有,古人就是這麼寫的。

書法寫錯字怎麼辦

3樓:匿名使用者

一是受草法的影響,比如那個

"公升"字草書就有那一點,所以寫成那樣也不算錯。

二是受篆書隸書影響,比如那個"明"字,篆書做朙,隸書做眀,所以行楷寫成那樣也不算錯字。

三是由於書家個人的書寫習慣。

四是由於避諱,比如李世民的"民",很多唐代以後的書家都會多加一點。

4樓:看山是山

大字字不多的一般重新寫,小字字很多可以在後面說明那裡寫錯應該是什麼也可以。

明字在書法中的寫法

5樓:殘燭老翁

這個分楷書、行書、草書,每類之中也有好多種寫法。具體可查書法字典。 http://www.shufazidian.com/

古代將軍寫錯字的故事

書法明字的日為啥有時為目

6樓:匿名使用者

想要明白這個問題,需要對書法發展歷程有乙個比較深入的了解才能明白的回。

古時的明答,左邊是窗戶,右邊是月。到了隸書之後,還保留的窗的形態,到章草後,左邊窗戶的形態簡化成了兩橫。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古帖的明字是目字旁的原因。

而在草書中,明字中左邊部分兩橫是用一筆連帶的。

所以,近代的很多書家在寫的時候就變成一橫了。

現在的簡體字裡,明也是一橫的!

這兩次變化,章草和今草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其實也可以算作是異體字了。

漢字流傳數千年,筆畫多少一兩劃是很常見的。

尤其是以書法為載體的文字中,更加明顯。

到現在,除了書法書寫之外,盡量以規範書寫為主。

否則要算作錯別字了呵呵

鋼筆書法怎樣由正楷向行楷過渡,正楷怎樣向行書過渡?

你反覆寫乙個字的正楷,越寫越快,就有點像行楷了 一樓,古代那樣不能叫整天沉浸於書法,他們寫字用的就是毛筆,所以才會演化出草書,草書寫起來比電腦打字也慢不了多少吧 樓主說得那麼細,又啟發我一點了,你練正楷的筆劃,用毛筆練吧。練正楷本來就是為了把基礎要點充分領會,但鋼筆練正楷筆劃,筆劃的講究大打折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