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心語千
大家都知道,二戰中的德國有突擊炮作為步兵支援**。而長身管的突擊炮,更是能承擔反裝甲任務,去消滅成群的謝爾曼、t-34.不過,在地球的另一邊,日軍實際上也有自己的「突擊炮」。
只不過比起規模化、建制化的德軍,名為「二式炮戰車」(ho-ni)的它實在是讓人不堪入目。
▲『黑槍之王』——三號突擊炮可以說是二戰中德軍量產最多的裝甲戰鬥車輛。
▲比起德軍的突擊炮,日軍的『炮戰車』雖然擁有可旋轉的炮塔,但無論是裝甲防護還是設計,都遠遠比不上遠在歐陸的同僚。
二式炮戰車的設計,始於2023年。當時,苦於沒有一款能有效承擔攻堅(諸如應對強化碉堡、工事)任務的裝甲戰車,日方才開始對新式的步兵支援戰車的研發工作。而經過一番測試證明,無論是老式的57公釐炮,還是新式的47公釐坦克炮,都沒有辦法擔負起這項任務。
為此,日軍技術部門就將目光轉向了另一款**——41式75公釐山炮上。經過一番改進,2023年,**99式75公釐坦克炮完成。次年,負責搭載99式坦克炮的一式炮戰車(ho-i)樣車下線。
苦於貧弱的裝甲防護,日軍在隨後對二式炮戰車的量產中,改為使用一式『奇黑』中戰車底盤,使其正面裝甲從25公釐增至50公釐,足以在常規距離上擋住盟軍的37公釐炮射擊。
▲2023年時在本土進行測試的原型車,由株式會社日立製作所完成製造,注意其底盤使用的是97式的車體。
▲二式炮戰車側檢視
▲從不同角度上觀察到的二式炮戰車線圖。
注:除此之外,日軍發射穿甲彈時,根據佐山二郎出版的《日本陸軍的火炮》中記載,100公尺時可擊穿50公釐裝甲,500公尺時可擊穿46公釐裝甲,1000公尺可擊穿43公釐裝甲。當發射二式破甲彈時,其穿深可達75-100公釐左右。
然而直至戰爭結束,二式破甲彈連同半成品總產量也不過才55000枚,根本沒對整體戰局有任何影響。
▲41式山炮所使用的穿甲榴彈。
▲進行射擊測試的41式75公釐山炮。
就這樣,經過2年量產,二式炮戰車的總數也不過才31輛!之所以產量如此低下,原因主要在於美軍對日空襲烈度逐漸加大,加之各類***的需求不斷增加,日本又將重心放在海軍建設上,苦於經費問題的陸軍只能忍痛作罷。不過,2023年,當日本即將戰敗時,陸軍高層又想起了這些被遺忘的炮戰車。
決心將其投入到本土防禦,以抗擊美軍的『奧林匹亞』登陸作戰中。然而,隨著兩顆原子彈在日本本土的**,在核威懾的壓力下,狂妄的日本終究選擇了屈服。而這些一炮未發的炮戰車,也就此成為了勝利者的戰利品,並在戰後被『回爐重造』。
▲本土防禦戰時使用的二式炮戰車彩繪
▲這些裝備破甲彈,據說能『抗擊』謝爾曼坦克的炮戰車,最終在一炮未發的情況下,成為了勝利者的囊中之物,除了被用作各類的射擊測試外,最終結果只有回爐重造。
2樓:小王子
日本當時只是著急趕緊出來可以戰爭的重型**。沒有經過質量的檢驗。根本上不了戰場,當然就只能回爐重造了啊、
3樓:你又是哪塊瓜皮
日本發明了這個戰車之後,才想起來自己是乙個大島國,根本出不去
4樓:你是大大大燈泡
可能是連炮彈都發不出去吧直接回爐了。日本的炮戰車還真是不行
5樓:
日本的**和德國的還是沒辦法比,跟美國打只會輸
6樓:小小喵同學
那是因為他的炮戰車製造的不是特別的好,許多細節方面沒有弄好,導致根本沒辦法發炮,在軍事上沒辦法使用,所以只能重新製造。
二戰時期日本有哪些奇葩的**:看完**
7樓:以水為刃
二戰日本被人吐槽的**很多很多,稱得上優秀的沒有幾款,陸軍裡面大概也就92式步兵炮算不錯的戰術支援**,海軍「93」型610mm艦用氧氣魚雷和零式戰機也算不錯,大和級戰列艦在戰列艦裡面也是不錯了,可惜生錯了時代,作用不如多造幾艘潛艇驅逐艦。特別垃圾的有很多,比如歪把子機槍,比如王八盒子。海軍的伊——400級潛艇也差,雖然牛逼的可以起飛飛機,但是沒用。
二戰間日本炮彈有多重
8樓:
大正11年式70mm曲射步兵炮
彈丸重量:2.5 kg
九二式70mm步兵炮
彈丸重量:3.79 kg
97式81mm曲射步兵炮
彈丸重量:3.33 kg
9樓:尋龍脈
最重的,800斤亞洲第一炮彈,投入不理想啞炮多。如果成功了中國就被侵占了。
日本二戰坦克
10樓:
在二戰的初期和中期,日本軍隊的坦克以97式中型坦克為主,戰鬥全重僅15噸,車子輕,裝甲薄,火力弱,基本上不具備同坦克作戰的能力。但是,由於日本在戰爭的初期和中期,主要在中國大陸及東南亞作戰,作戰物件基本上沒有坦克部隊或僅裝備少量坦克,反坦克火力也較弱,這使得日本的小坦克得以耀武揚威。但另一方面也抑制了日本坦克的發展。
二戰的中後期,在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面對美軍強大的m3/m4中型坦克,日本的各型小坦克顯得不堪一擊,使日軍感到「切膚之痛」。痛定思痛的結果,是緊急研製能與對方坦克作戰的三式中型坦克。三式中型坦克於2023年開始研製,2023年研製成功,共生產了約150輛(一說60輛),成為日本的最後一張「王牌」。
四式和五式中型坦克,可以說是三式中型坦克的繼續和發展。
從97式和97改坦克到三式/四式/五式坦克,可以說是二戰中日本軍方在坦克的研製思想上的重大轉變。前者是支援步兵用的小坦克,後者才是能與敵方坦克作戰的坦克。三式中型坦克的戰鬥全重只有18.
8噸,而四式、五式ⅱ型坦克的戰鬥全重卻達到了約30噸和約35噸。也就是說,只有四式和五式坦克才具有一定的同m4和t-34坦克相抗衡的能力。不過,到了2023年初,日本已是「秋後的螞蚱」,四式坦克僅造出幾輛,五式坦克僅造出樣車,還未來得及在戰場上「露臉」,日本就戰敗投降了,因此,這兩種坦克就成為日軍手中未打出的「王牌」。
下面這些是日軍最後的量產戰車——三式中型坦克,重約18噸。使用一門由75公釐野戰炮改進而來的戰車炮。初速680公尺/秒,100公尺內的穿甲能力為90公釐,1000公尺內則減為65公釐。
所用炮彈為95式穿甲榴彈,中空彈體內裝65克炸藥。威力等同於德軍3號j型坦克的60倍徑kwk39型50公釐坦克炮。3式坦克備彈共70發。
(炮塔內40發,車內30發)
「真正」的日本坦克——四式中型坦克
四式中型坦克的研製代號為「奇託」(日文假名為チト),研製工作於2023年9月開始,此時美軍已經攻占了瓜達爾卡爾納島,戰局已經開始出現了不利於日軍的局面。試製一號車上,裝的是長身管的57公釐反坦克炮。射擊試驗表明,這種火炮的穿甲威力明顯不足。
所以,一號車僅製成一輛,未能定型。後來所說的四式中型坦克,實際上是由「奇託」二號車發展而來的。在二號車上,最重大的變化是,火炮的口徑達到75公釐。
戰鬥全重也由一號車的不足20噸增加到二號車的27.3噸。控制研製進度的關鍵部件是火炮。
新研製的火炮為四式75公釐高射炮。這種火炮與三式坦克上的75公釐火炮不同,是在瑞典博福斯公司的75公釐高射炮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穿甲威力大大提高。由於研製火炮耗費了時間,所以四式中型坦克直到2023年初才研製成功。
四式中型坦克由著名的三菱重工業公司生產。
四式中型坦克的戰鬥全重為30.8噸,和以前日本的只有10多噸的「中型坦克」相比,有了質的飛躍。
四式坦克車全長6.343公尺,車全寬2.865公尺,車全高2.
772公尺,比起三式坦克來要大一圈。乘員為5人:車長、炮長、駕駛員、裝填手、副駕駛員。
其整車的內部布置如圖所示。車體前部為駕駛室和傳動裝置,中部為戰鬥室,後部為動力艙。發動機的動力通過一根很長的傳動軸傳到車體前部的變速箱,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
這種總體布置方式,在二戰中的坦克上相當普遍。其主要優點是坦克的縱向布置較合理,縱向重心容易平衡,但最大的缺點是使整車的高度增加。
四式中型坦克上的主要**為四式75公釐高射炮(新75高)。原來是準備用於五式中型坦克的,並準備採用自動裝彈機。由於研製時間緊急,被迫去掉了自動裝彈機裝到四式坦克上。
但它至少說明,在二戰期間日本已經開始研製了用於坦克上的自動裝彈機。
採用的彈種有:一式穿甲彈和試製四式榴彈。發射一式穿甲彈時,在1 000公尺的射擊距離上,可擊穿75公釐厚的鋼裝甲。
為提高穿甲威力,在強化彈體材料的同時,還在彈頭內加裝65克高猛炸藥。彈藥基數為77發。
輔助**為2挺7.7公釐機槍,1挺為並列機槍,1挺為前機槍,彈藥基數5 400發。
四式中型坦克的動力裝置為v型12缸風冷柴油機,最大功率412馬力(303千瓦)。採用風冷柴油機為動力裝置,為二戰中日本坦克的一大特點。除了安全性方面的考慮外,還具有啟動性好、保養容易等優點。
移動裝置採用混合平衡式懸掛裝置,即第1、2,第3、4和第6、7負重輪兩個為一組,第5負重輪為獨立的。每側有7個負重輪和3個託帶輪。其實,區分三式、四式和五式坦克,單看負重輪數量即可,分別為6個、7個和8個。
由於車重增加,履帶板的寬度由三式的330公釐增加到450公釐。最大速度為43千公尺/小時,最大行程為300千公尺。
車體為焊接結構,炮塔為鑄造、焊接和螺接混合式結構,分三部分鑄造,然後焊接起來,防盾部分又採用了螺接方式。這種混合式的炮塔加工方式,比起日本坦克原來的鉚接方式是一大進步,但比起整體鑄造炮塔或全焊接炮塔,在技術上要相對容易些。車體的裝甲厚度為15~35公釐,炮塔的裝甲厚度為50公釐。
四式中型坦克僅製成6輛,還沒等拿到戰場上一試身手,小日本便投降了。戰後,美軍曾將1輛繳獲的四式中型坦克運回美國,拿回去「研究研究」。
五式中型坦克——日軍最後的決戰兵器
五式中型坦克,是作為「本土決戰兵器」而研製的。研製大綱中要求,首先要增強火炮威力,其次要強化裝甲,隨之而來的必然要增大發動機的功率。研製的代號為「奇利」(日文假名チリ)。
試製過程中的關鍵技術還是長身管的75公釐坦克炮,由大阪陸軍造兵廠研製。試製的樣炮於2023年8月完成,8~10月間進行彈道效能試驗,10~11月間在陸軍戰車學校先裝到四式坦克上進行實用性試驗,12月至2023年1月在中國東北北部(日本人稱為「北滿」)進行寒區適應性試驗。原計畫裝自動裝彈機,由於「戰局迅速惡化」,不得不取消自動裝彈機,以求盡快裝車。
射擊試驗表明,這種火炮的射彈散布很小,穿甲威力提高,是一種效能不錯的火炮。然而,由於日軍節節敗退,美軍很快要打到日本本土,這樣,五式中型坦克僅製成1輛樣車,停留在樣車研製階段,最終未能定型。
五式中型坦克是四式中型坦克的改進型,外形上很相似,但車體加大、加長,每側有8個負重輪,炮塔也改為全焊接結構。這些成為識別五式坦克的外部特徵。其戰鬥全重達到了約35噸,比四式坦克重了約4噸,乘員仍為5人。
車長7.307公尺,車寬3.07公尺,車高3.
049公尺。各部位的裝甲厚度與四式中型坦克大同小異,但車體前部側面的裝甲厚度增加到50公釐。從外觀上看,已經具有戰後第一代坦克的一些特徵,但整車的高度較高。
其主要**為五式75公釐坦克炮,穿甲威力較四式坦克的火炮有一定提高,彈藥基數78發。車體上還裝有1門37公釐火炮,彈藥基數為124發。輔助**為2挺7.
7公釐重機槍,1挺為並列機槍,1挺為前機槍,彈藥基數3 000發以上。另有2支衝鋒槍,攜彈藥300發。**及彈藥的布置如圖所示。
動力裝置為500馬力風冷柴油機,並準備在ⅱ型上加增壓器。還有乙個方案是安裝研製中的98式800馬力的液冷汽油機,由德國的bmw航空發動機改裝,但裝車的還是風冷柴油機。每側有8個負重輪、3個託帶輪,每兩個負重輪為一組,為平衡式懸掛裝置。
五式坦克的履帶較長,即長寬比較大,轉向效能不太好。坦克的最大速度為40千公尺/小時,最大行程200千公尺,最大爬坡度為30度,最大越壕寬2.8公尺。
二戰日本飛龍號航母甲板一般停多少架飛機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先要說明一點,也就是美國和日本海軍在航母運用上的差異 老美走的是全甲板進攻的路子,將甲板作為停放飛機的場所。機庫實際上只是充當維修站以及儲存備用飛機的場所。所以看二戰老 就能發現,老美的航母甲板上堆滿了飛機。這種做法的優點在於飛機起飛攻擊速度快,裝載飛機數量多,但平時飛機在甲板上...
有一部電影美國現代航母和日本二戰打仗的,叫啥名
核子航母歷險記 碧血長天 一艘美國尼公尺茲級核動力航母穿越到二戰時期的珍珠港阻止日軍進攻的故事。珍珠港嗎,講的就是這個 求一部電影,內容是一架現代美國戰機穿越到二戰時期,然後好像是發現了日軍要偷襲珍珠港 叫什麼啊 這部電影叫 碧血長天 穿越的不是一架戰機,而是整個航空母艦。美國尼公尺茲號航空母艦在例...
日本和德國對待二戰的態度為什麼不一樣
我來幫您回答吧 本人對二戰史和國際關係問題還算有些,完全原創手打,希望您尊重 首先 德國和日本對待二戰的態度並不像閣下從 得到的印象那般 即日本不認罪,德國認罪 實際上,德國對二戰的反思也不像閣下想象的那般完美 當然,德日兩國不同的 聲譽 和 作風 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德國儘管履行了戰爭賠款,承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