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晴詩雨
春風不度玉門關
出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釋] (1)詩題一作《涼州詞》。(2)黃河遠上:一作「黃沙直上」。
《國秀》作「一片孤城萬仞山,黃河遠上白雲間。」(3)孤城:似指玉門關。
萬仞:形容山極為高峻。仞,古代八屍為仞。
(4)羌笛:由羌族傳入的一種管樂器。楊柳:
指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的《折楊柳曲》。(5)玉門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
2樓:有志者朋友
不知道「恙笛」,但我知道羌笛
涼州詞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樂府詩集》卷七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引《樂苑》雲: 「《涼州》,宮曲名,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遠進。
」鄺隴右道涼州,治姑臧 (今甘肅武威)。此詩用《涼州》曲調,並非歌詠涼州。 ②北朝樂府《鼓角 橫吹曲》有《折楊柳》,歌詞雲:
「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下馬吹長笛, 愁殺行客見。」 ③玉門關:
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
《涼州詞》賞析
此詩經「孤城」為中心而襯以遼闊雄奇的背景。首句「黃河直上」,有人 認為很費解,故易「黃河」為「黃沙」。然而「黃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 看見「白雲」?
其實,「黃河直上」並不難理解。李白與王之渙都寫過沿黃河 西望的景色,不同點在於:李白的目光由遠而近,故創出「黃河之水天上來」 的奇句;王之渙的目光自近及遠,故展現了「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奇景。
遙望 西陲,黃河由東向西,無限延伸,直入白雲,這是縱向描寫。在水天相接處突 起「萬仞山」, 山天相連, 這是豎向描寫。就在這水天相接、山天相連處, 「一片孤城」,隱約可見。
這,就是此詩所展現的獨特畫面。
3樓: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4樓:匿名使用者
「恙笛何須怨楊柳」應是「羌笛何須怨楊柳」
下一句是「春風不度玉門關」
5樓:銀達印刷
涼州詞(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是涼州詞不是出塞
打錯了是羌不是恙
6樓:星空遇你
出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7樓:手機使用者
春風不度玉門關
8樓:在時間中停留著
2011-07-14 09:01有志者朋友|六級不知道「恙笛」,但我知道羌笛
涼州詞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9樓:匿名使用者
春風不度玉門關........- -你不懂啊?- -
羌笛何須怨楊柳的下一句
10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唐 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一》
全詩:涼州詞二首·其一
唐代: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釋義:縱目望去,黃河漸行漸遠,好像奔流在繚繞的白雲中間,就在黃河上游的萬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門關聳峙在那裡,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擴充套件資料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雲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
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絡。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
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
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國戌邊責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11樓:金果
出自:《涼州詞二首·其一》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作品。原文:
涼州詞二首·其一
唐代: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譯文:黃河好像從白雲間奔流而來,玉門關孤獨地聳峙在高山中。
將士何須哀怨那柳樹不發芽,春風根本吹不到玉門關外。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根據王之渙墓誌銘可知,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渙辭官,過了15年的自由生活。《涼州詞二首》當作於其辭官居家的15年期間,即開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
賞析: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雲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
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乙個典型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
「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
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絡。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
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
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行,明代的楊慎認為其含有諷刺之意。
其所著《公升庵詩話》中言:「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作者寫那裡沒有春風,是借自然暗喻安居於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體恤民情。
置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的士兵於不顧。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
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具體這兩句的解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
12樓:美小譯
全句為「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出自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
《凉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雲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乙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
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絡。
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
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13樓: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出塞》
王之渙 唐代
詩詞原文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詞概述
該詩又名《出塞》,描寫了邊塞涼州雄偉壯闊又荒涼寂寞的景象。
注釋1、涼州詞:又名《涼州歌》。為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2、原題二首,此其一,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並引《樂苑》雲:「《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唐隴右道涼州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縣)。
3、遠上;遠遠向西望去。「遠」一作「直」。
4、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於七尺或八尺(等於213cm或264cm,約等於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屬於一種樂器.
8、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
《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
「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9、度:越過。
10、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11、何須:何必。
12、浪淘風簸:狂風卷著泥沙的樣子。
譯文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像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詩詞鑑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雲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乙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
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絡。
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
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刺之意,其所著《公升庵詩話》中言:「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作者寫那裡沒有春風,是借自然暗喻安居於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體恤民情,置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的士兵於不顧。
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具體這兩句的解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之中的春風是什麼風
李曦雲 春風 是指氣候學中所講的夏季風,就是從海洋上吹過來的暖溼偏南氣流。玉門關的四周群山環繞,地形起伏也很大,高大的山脈和一些大小不同的盆地形成了複雜的地理環境,氣候有著明顯的大陸性。它的西部和帕米爾高原合抱,阻隔了自大西洋來的暖溼氣流 南部和青藏高原相接,阻隔了自印度洋來的暖溼氣流 而且東南面還...
學而時習之的下一句是什麼學而時習之,下一句是什麼?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釋義 學習過後時常地複習它,不也很愉快嗎?學 繁體字為 學 造字意象表示屋內士子雙手捧著 爻 表示 易經 在讀書 辨識 和參悟中。廣韻 解釋 學,識也。說文 解釋 學,覺悟也。當代,人們普遍將古代 的 學 等同於現代的 學習 即表示 從閱讀 聽講 研究 實踐中獲得知識或技能。而...
最荒涼的地方下一句最大前途下一句
最荒涼的地方 不毛之地 最大前途下一句 前途無量 從世界第一到慘淡離場,是什麼讓這昔日巨人一敗塗地 財務管理出問題,攤子鋪大了,又建巨人大廈,資金鏈斷裂,所以崩潰了。最荒涼的地方 成語 最荒涼的地方的成語是不毛之地。詞彙 不毛之地 拼音 b m o zh d 釋義 不生長草木莊稼的荒地。形容荒涼 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