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聖人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佛陀卻說眾生平等,感覺還是道教喜歡說大實話

2022-11-08 14:58:11 字數 5583 閱讀 8185

1樓:潛川如斯

其實,二者表達,都是乙個意思。只不過二者表達的方式不一樣而已。道教說,在大自然眼裡,所有的事物都一樣;佛教則說,一切的事物都是本性相同的。

2樓:aaa**王

誤解了 道教說的沒問題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五章。一種普遍的理解是:老天並不仁慈,只把萬物當作沒有生命的貢品;然而聯絡上下文,這種理解有失偏頗。

另一種理解則是認為老子想表達天地公平的觀點。通俗點說: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然發展。

換句話說,不管萬物變成什麼樣子,那是萬物自己的行為(包括運氣),與天地無關;天地順其自然,一切猶如隨風入夜,潤物無聲。

3樓:修學的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道德經》第五章。這是說天地他不知道自己的仁德。對待萬物是一樣的,不會對誰好,對誰不好。

都是一視同仁的。天地萬物,一氣周流四季生焉。萬物在四季中,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都是一樣的。

芻狗是芻草做成的,芻草是什麼呢?是扎草人用的草。那麼用這個草做成狗的樣子就叫芻狗。

即便是芻狗,當然他也有用的地方。芻狗是用來祭祀天地,祭祀時天地並沒有特意的重視芻狗。意思是說天地對待萬物像芻狗一樣,不會當芻狗有用時就對芻狗好,跟佛家講的眾生平等的意思是一樣,只不過他們的表達方式不同,意思完全一樣。

4樓:海印放光

萬物為芻狗——這本來說的就是眾生平等。。。萬物都是芻狗一樣的,這不就是說平等嗎???

古人說,儒釋道是一家,雖然文字表述不同,但講的是同乙個真理。

5樓:煩惱即菩提

這兩種說法是一致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意思是天地對待萬物一視同仁。

6樓:謙卑的菡湘

道是無情卻有情,天地無情才是真我有情。

孔明說:「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利,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學佛修道乃大丈夫之事 ,非將相王侯之所能為,更要具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力,三者俱明,才能掌握修行方向,進而解脫生死之苦。

現代修行人的弊端,不知天地,不辨陰陽,不應四時,不合五行... ​

藥山禪師說「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修行人不僅要立足於高山之巔,有卓越的見地,更要深入生活實際修煉,廣行菩薩道六度萬行,培養一身浩然正氣,自然能經過重重考驗,早日入道。遺憾的是,現代修行人缺乏正氣,「因地不真,果遭迂曲」。

邪氣重,如何與道相應,再怎麼用功還是很難修上去。

** 靈芝師姐 微博 ​

7樓:宙星神馬

在佛陀心中,眾生是平等的,就像太陽一樣,太陽不光溫暖人類,也溫暖一切的眾生,所以眾生都有享受太陽的溫暖,所以眾生皆是平等

8樓:李振利

大自然生存的本能就是進化,不懂得進化的物種,很容易就滅絕了。所以天地不講仁慈,直講生存進化。

9樓:慧策

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跟眾生平等也不衝突啊!

天地的神仙也是有情眾生,高高在上,所以有貢高我慢。但是佛教告訴眾生們,其實眾生是平等的,不要感覺自己了不起啊!

兩種說法**有矛盾?

10樓:匿名使用者

在世間,眾生實際上是不平等的,但是佛陀是以平等的心看待眾生的。

11樓:自省

是你完全理解錯了!前者,說的是天、地之性。後者說的是眾生的本性。

12樓:宗陽子

您不僅誤解了老子的意思,同時也誤解了佛陀的意思。

老子的意思,是天地不特別優待誰,也不特別虧欠誰,而是一視同仁的對待萬物,就像對待祭祀儀式上的草扎的狗一樣,內心毫無波瀾,沒有把芻狗當成是了不得的寶貝,也不把芻狗當成是卑賤的物件。

佛陀說眾生平等,是說眾生都有佛性,都是有成佛的可能、條件,不論是上至天人、皇帝,下至乞丐、飛蟲,甚至餓鬼、地獄眾生,都是有這個如如不動之佛性。雖然在階級上不平等,但是都有自己的佛性,這卻是平等的。

--------

綜合起來看,老子的意思是要心不繫於外物,獨守內心真常。佛陀的意思,是教誨眾生不要自暴自棄,眾生都有成佛的條件。以佛性的平等,來打破階級壓迫的不平等。

表面上兩位聖人說的不是乙個事兒,但深究起來,卻是一件事兒。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啊?

13樓:阿離

大自然是沒有感情的,它對萬物都等同祭壇的貢品;老子理想中的聖人(不特指君主)也是不懂感情的,對一切人都任其自生自滅。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也最切中我們對國學的錯誤常識的一句。這句話告訴大家,自然的法則是對待世間永珍一切平等;在人的世界裡,也應如此才是正道。

老子在那個動亂的年代,看到了一切勾心鬥角,真假善惡的鬥爭,遂寫下五千言,道理只有一句——世間「好」與「不好」,「善」與「不善」,都是同等地位的,是乙個事物的兩面,相生相剋,互為其根;沒有絕對的「好」與「善」。

一味追求事物的「好」的一面只能導致另一面的**。之後老子便認為,最好的社會秩序應該是沒有「仁」這個概念的。因為沒有「仁」,也就意味著沒有「不仁」。

14樓:韓琴

這句話意思是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對待百姓也如同對待芻狗一般,任憑人們自作自息。是說自然的法則是對待世間永珍一切平等;在人的世界裡,也應如此才是正道。

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經》老子第五章,原句是: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 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白話文釋義: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對待百姓也如同對待芻狗一般,任憑人們自作自息。

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任其自然發展。

擴充套件資料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西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此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五章,用以說明天道自然無為,人道一樣的應該自然無為,世上沒有唯一正確的思想,妄圖用一種思想去規範人民的行為是愚蠢的。乙個文明國家,不應該給人民灌輸任何國教式的思想,更不應該強制人民如何如何做,人民會自然而然地進化。

聖人對待(宇宙學上的)事情的基本原則是按規律來加以處理,且這種規律也是「天地」的規律。規律與規律在本質上是平等的、相同的。聖人即是發見和認知世界的先驅,也即是人中之一。

老子以風箱來作了比喻:從表面現象來看,風箱在不停地被運作著,然而在整個運作過程中,風箱中間的「軸」卻總是保持著自身位置上的相對穩定,這個軸心,正是仁心的相互作用力。

老子以此比喻告訴我們,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中」,而這個「中」都同樣是相對穩定的,所以,如果找得到一確定事物的「中」,就是找到了其相對穩定的狀態,也就是找到了該事物的本質的方面。這種去找到事物的「中」的辦法就叫做「守中」,亦即所謂「中而用之」,這個中即是心中,也就是守仁。

15樓:樹皮降臨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聖人也是沒有仁受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 芻狗 本意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犧牲(因為用不起豬、牛、羊等大的犧牲)。

16樓:手機使用者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世事無常以蒼生為玩偶 這是, 誅仙 裡寫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什麼意思]

17樓:中國消防救援

意思是: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出自:《道德經》第五章

朝代:春秋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翻譯:在天地之間找不到仁了,是因為萬物都成了沒有靈魂的草紮成的狗,形如軀殼。聖人找不到仁,是因為百姓都成了沒有靈魂的草紮成的狗。但天地是無所謂自私的,對待萬事萬物都一樣。

18樓:匿名使用者

譯文: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原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註解——天地不仁:天地不仁愛。 以萬物為芻狗:

此句有兩種解說。一說,天地視萬物,如芻草狗畜。另一說,「芻狗」是古代祭祀時使用所用茅草紮成的狗,祭後則棄去。

《莊子•天運》:「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齋)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二說不同,然皆以喻卿大夫和人民為輕賤。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

通俗點說: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然發展。換句話說,不管萬物變成什麼樣子,那是萬物自己的行為(包括運氣),與天地無關,天還是幹天的事,地還是乾地的事,一切猶如隨風入夜,潤物無聲,天地最是自然不過的。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天地之間找不到仁了,是因為萬物都成了沒有靈魂的草紮成的狗,形如軀殼。聖人找不到仁,是因為百姓都成了沒有靈魂的草紮成的狗。

但天地是無所謂自私的,對待萬事萬物都一樣。

19樓:匿名使用者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今本《道德經》第五章。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萬物;老子則說天地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

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

通俗點吧:就是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然發展!換句話說,不管萬物變成什麼樣子,那是萬物自己的行為(包括運氣),與天地無關,天還是幹天的事,地還是乾地的事,一切猶如隨風入夜,潤物無聲,天地最是自然不過的。

芻狗[chú ɡǒu]: 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

魏源本義:「結芻為狗,用之祭祀,既畢事則棄而踐之。」。《莊子·天運》:「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為用不起豬、牛、羊等大的牲畜)。隨著社會風氣的演變,人們漸漸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乙隻狗形來代替(就相當於後來在拜祀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芻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翻譯

這個他們答的都不對 因為這裡面的含義只有聖人知道 普通人的回答都不全面 因為他們不是聖人 如果他們知道這句話的含義 他們就是聖人了今後這句話的意思 聖人會親自告訴大家的 天地無私愛,故曰不仁。芻狗,用草扎的狗,替代真狗的道具。天地無私愛,聖人亦無私愛,萬物是天地自我進化的道具,百姓同樣也是聖人自我進...

老子的《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愛笑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呀是沒有感知力的 對什麼都麻木不仁 它高高在上,不過是把這世間的萬事萬物當作螻蟻罷了。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道德經裡的聖人,不是那些無所不知 無所不能的人。文中的聖人指是 王 即統治階級。在 道德經 中 王,邦 國 等字出現的比例是相當高的,因此,我才認為應當把...

萬物前面兩個字是什麼成語,以萬物開頭的四個字成語有那些

傲睨萬物 拼bai音 o n du w n w 解釋 zhi 睨 斜視。斜著dao眼看一切事物內。形容目空一容切,什麼都瞧不起。出處 宋 黃庭堅 豫章文集 卷二十六 跋俞秀老清老詩頌 清老往與餘共學於漣水,其傲睨萬物,滑稽以玩世,白首不哀 示例 益自尊大,寶自有而 魯迅 文化偏至論 近義詞 目空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