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安徽桐城縣六尺巷的故事,你從安徽桐城 “六尺巷 ”的故事中得到怎樣的體會和感悟

2022-12-05 18:16:31 字數 5990 閱讀 6015

1樓:匿名使用者

六尺巷,位於桐城市區的西后街,今屬安徽省榮譽軍人**醫院。巷南為宰相府,巷北為吳氏住宅,全長100多米,寬2米,均由鵝卵石鋪就。巷子由來有著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據《桐城縣誌略》和姚永樸先生的《舊聞隨筆》載:清康熙時,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世居桐城,其府第與吳宅為鄰,中有一屬張家隙地,向來作過往通道,後吳氏建房子想越界佔用,張家不服,雙方發生糾紛,告到縣衙,因兩家都是顯貴望族,縣官左右為難,遲遲不能判決。張英家人見有理難爭,遂馳書京都,向張英告之此事。

張英閱罷,認為事情簡單,便提筆沾墨.在家書上批詩四句:“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得詩,深感愧疚,毫不遲疑地讓出三尺地基,吳家見狀,覺得張家有權有勢,卻不仗勢欺人,深受感動,於是也效仿張家向後退讓三尺。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名謂“六尺巷”。兩家禮讓之舉亦被傳為美談。

明清兩代有關六尺巷的傳說較多,但僅桐城張英六尺巷的故事最有據可考,有地可尋。桐城六尺巷至解放時仍為張英子孫住宅,且張英一生為人寬厚,晚年歸隱龍眠山時,與鄉民友好相處,或遇挑柴人,都以禮相讓,讓牆的事屬張英,實為可信。

六尺巷的故事

2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時,在安徽桐城有個一個著名的家族,父子兩代為相,權勢顯赫,這就是張家張英、張廷玉父子。

清康熙年間,張英在朝廷當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老家桐城的老宅與吳家為鄰,兩家府邸之間有個空地,供雙方來往交通使用。後來鄰居吳家建房,要佔用這個通道,張家不同意,雙方將官司打倒縣衙門。

縣官考慮糾紛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

在這期間,張家人寫了一封信,給在北京當大官的張英,要求張英出面,干涉此事。張英收到信件後,認為應該謙讓鄰里,給家裡回信中寫了四句話:

千里來書只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閱罷,明白其中意思,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出動讓出三尺房基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6尺的巷子。兩家禮讓之舉和張家不仗勢壓人的做法傳為美談。

3樓:匿名使用者

在安徽桐城有個景點叫六尺巷,這條巷子由來是這樣的,說來是清朝時候,當朝宰相張英的老家的要修一所房子,結果和鄰居發生了爭執,寸土不讓,張家人修書給張英,讓他動用權力擺平此事。張英修書一封,只有四句詩

“一紙書來只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人看後慚愧不已,於是後退三尺,打地基。鄰居見了也是很羞愧,同樣後退三尺。於是兩家之間就有了這條巷子,稱為六尺巷。

4樓:匿名使用者

果然真事,剛剛聽一個老闆說這事,果然宰相肚裡能撐船

5樓:櫻花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互相謙讓。非常有教育意義

6樓:匿名使用者

看到如今張吳兩家院落殘敗的樣子,對內閣大學士張英的遠見卓識和禮讓謙和的做法有更深的理解,參觀後對每個人都很有教育意義。

7樓:匿名使用者

六尺巷的來歷六尺巷的故事簡介

六尺巷位於安徽桐城 來歷 據 桐城縣志 記載,清代 康熙年間 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葉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兩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產業,時間久遠了,本來就是一筆糊塗賬。想佔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塗賬的,他們往往過分相信自己的鐵算盤。兩家的爭執頓起,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不...

六尺巷的典故,六尺巷的來歷和故事是什麼

康熙年間,宰相張英世代居住在桐城,他的府第與吳宅為鄰。有一年,吳家建房子時佔據張家的空地,張家不服,雙方發生了糾紛,互不相讓,於是告到了縣衙門。因為張吳兩家都是顯貴望族,縣官左右為難,遲遲不能判決。張英家人見有理難爭,就寫信向張英告知此事,想讓宰相給家中撐腰。張英看完家書後,並不讚成家人為爭奪地界而...

關於安徽廬江縣的特產作文,關於安徽廬江縣的特產作文400字

是你的天枰 我家鄉的特來產有很多很源 多,下面就讓我給你們介紹一種吧 它長著一身土黃色的外皮,外皮上坑坑窪窪,凹凸不平,把皮剝開,就露出了它的果實,它穿著一件粉紅的外衣,你輕輕的把他的外衣脫下,你就會發現它那嫩白的 還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味,如果你親口嘗一嘗,甘甜可口,啊太美味啦 朋友你知道他是什麼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