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寂心孤月
語出《論語•學而。第一》的第十一篇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觀其(1)志;父沒,觀其行(2);三年(3)無改於父之道(4),可謂孝矣。」
【注釋】
(1)其:他的,指兒子,不是指父親。
(2)行:音xìng,指行為舉止等。
(3)三年:對於古人所說的數字不必過於機械地理解,只是說要經過乙個較 長的時間而已,不一定僅指三年的時間。
(4)道:有時候是一般意義上的名詞,無論好壞、善惡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時候是積極意義的名詞,表示善的、好的東西。這裡表示「合理內容」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評析】
這一章仍然談的是有關「孝」的問題,把「孝」字具體化了。魯迅曾經說過:「只要思想未遭錮蔽的人,誰也喜歡子女比自己更強,更健康,更聰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過去。
超越便須改變,所以子孫對於祖先的事,應該改變,『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當然是曲說,是退嬰的病根。」(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在本章中孔子說乙個人當父親死後,三年內都不能改變他父親所制定的那一套規矩,這就是盡孝了。其實,這樣的孝,片面強調了兒子對父親的依從。宋儒所作的注說,如不能無改於父之道,所行雖善亦不得為孝。
這樣,無改於父之道則成了最大的善,否則便是不善。這樣的判定原則,正如魯迅所說的,,是歪曲的。歷史在發展,社會在前進,人們的思想觀念,言行舉止都不能總停留在過去的水平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後代超過前代,這是歷史的必然。
2樓:匿名使用者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出自《論語》學而篇第十一章。
3樓:六虛先生
原出自語,而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有解釋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4樓:life默默路人甲
以下是 南懷瑾《論語別裁》關於這一段的解讀,希望對你有幫助。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5樓:匿名使用者
不少地方不是美女都沒反反覆覆反反覆覆分uhsuidhfhush好速滑隊發掘和實踐活動卡控收款機的。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的意思
6樓:晴雨姐妹
「觀其志」是說父在之時,以父親為倚靠。自己所做之事並不是為自己而做。應該是要使父母安心。一切要以令父母安心為出發點,同時亦是要達到的目標,別無二念。
「觀其行」是觀其居喪之事也。古人守孝三年。及三年要在制中。這三年要清心寡欲,粗茶淡飯,衣食簡單。心中常有思念,戚戚之情。
其實就是說父母活著的時候你不要有自我,一切以父母的利益出發。你活著的一切都是為了父母。
而在父母去世了之後的一段時間內要為他們守孝,守孝期間要盡量像和尚那樣生活。吃素,不能娶老婆,要盡量壓抑人性中的各種慾望。最好每天念佛為父母超度。
如果可能的話每天跪在父母的靈位前大哭一場以表思念之苦。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的沒
子日:「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現實及歷史意義
7樓:匿名使用者
以下是 南懷瑾《論語別裁》關於這一段的解讀,希望對你有幫助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講到這裡,我們要向前輩的某些儒者、理學家、讀書人告個罪了,他們的解釋,又是錯誤的。他們說看乙個人,他父母還在的時候看他的志向,父母死了的時候看他的行為,三年當中,沒有改變他父母所走的路線,這個人就叫作孝子了。問題來了,假使父母行為不端,以竊盜為生,兒子不想當小偷,有反感,可是為了孝道,就不能不當三年小偷去。
這樣,問題不就來了?如果遇到壞人的話,明明知道錯,可推說:「孔子說的呀!
聖人說的呀!為了作孝子,也只好做錯三年呀!」這叫聖人嗎?
照這樣講,我就叫它是老鼠生兒的孝道哲學。為什麼呢?俗話說: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通嗎?不通!
這些問題,都出在過去的誤解。當然,宋儒並不一定完全錯,但像這種錯的地方,我們要注意。所以古人說,讀書要頂門上另有乙隻眼。
中國宗教裡有的神像,多乙隻眼睛,名為智慧型眼。我們要用宗教家所謂的智慧型之眼去看,就很容易了解了。
「父在觀其志」的這個「志」,古人的文字「志」為「意志」之意,它包括了思想、態度。我們都曾經作過兒子,都有這樣的經驗:當父親、師長的面前,聽到教訓吩咐,口口聲聲稱「是」,但背過身來,卻對著同學、朋友,做乙個鬼臉,表示不聽。
所以「父在觀其志」這話,是說當父母在面前的時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揹著父母的時候,乃至於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誠誠懇懇,非常老實,說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作好人,就要作到底,父母死了,於三年之內,無改於父之道,說得到做得到,經過三年這麼久的時間,感情沒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貫作法,這就是孝子。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道,可謂孝矣。」是什麼意思?
8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出自《論語•學而•第一》的第十一篇,意思是要看乙個人的品行,首先要看他父親在世時,他的志向是什麼,其次要看他在他父親去世之後,他的行為,如果在他父親過世的多年裡,他的行為還能夠向他父親在世時一樣符合德行,那他就算做到了孝。
這句話主要闡述的是孔子對於孝道的看法。具體解釋這句話中的字詞意思,「其」實代指,他的,指兒子,不是指父親;行的讀音是xìng,指行為舉止等;三年在這裡並不是三年的意思,而是指多年,對於古人所說的數字不必過於機械地理解,只是說要經過乙個較長的時間而已。道表示善的、好的東西。
這裡表示「合理內容」的意思。
孔子說乙個人當父親死後,多年內都不能改變他父親所制定的那一套規矩,這就是盡孝了。其實,這樣的孝,片面強調了兒子對父親的依從。如不能無改於父之道,所行雖善亦不得為孝。
這樣,無改於父之道則成了最大的善,否則便是不善。
這樣的判定原則,正如魯迅所說的,是歪曲的。歷史在發展,社會在前進,人們的思想觀念,言行舉止都不能總停留在過去的水平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後代超過前代,這是歷史的必然,因此對這話要辯證地對待。
9樓:幹運發
首先我得理解是父子之道 這裡指的是做兒子的應該怎樣做 父親在 看兒子的志向 父親沒了 三年代孝沒有更改對父親的哀思以及禮節 這就是孝。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道,可謂孝矣。」什麼意思?
10樓:朗讀老湯
學習《論語》,孔子觀人,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11樓:東魯小學
孔子說:(看乙個人孝不孝)父輩在時,我們要觀察他兒子的志向是否符合正道;父輩不在世時,我們要觀察他兒子的舉止行為是否符合正道。多年以後他還是堅守父輩的合理的處事準則,沒有改變正道的標準,這才可叫做孝道。
12樓:體內龍
如果父親沒時間教孩子,無論過了多少年,你的孩子還是白教。
13樓:匿名使用者
父親在世的時候,觀察父親的意思行事;
父親去世後,觀察兒子的行為處事;
幾年之內不改變父親的處事準則,這個孩子,可以說是有孝心了。
14樓:匿名使用者
父親在世的時候,凡事都要依據父親的話去做,不敢自己做主。父親去世之後,可以自己做主做事了,就可以通過做事來觀察乙個人了。然而,父親去世之後,雖然可以自己做主了,但是其行為也猶如父親在世時一樣,三年不敢有所改變。
思念之情,始終不曾改變,孝順之心,貫穿親人的生前身後,這樣才叫做孝。
父在母先亡什麼意思,什麼是父在母先亡
哈哈,之言。父在母先亡,這句話是江湖術士騙人的經典。猜你家庭情況,看猜的對否,寫下這五個大字。然後怎麼說都能給圓上。1。父在母先亡 2。父在母先亡 從前,有乙個人,為了安排老年父母的後事,就請算命先生占卜父母百年先後。算命先生聽他報父母生辰時流露出淒涼的口氣,便說 父在母先亡啊!那占卜的人說 先生,...
男方沒房沒車,禮金應該怎麼給,男方沒房沒車,父母嫌我嫁過去受苦,要了10萬的彩禮,給我備著,這個要求過分?
你這樣的話也是可以的 至少房子戶名寫你自己的啊 慢慢商量 按理應該把房子買好了人你們結婚 可是他家確實沒這能力也沒辦法呀 如果你們真的很相愛 就繼續努力吧 既然已經要結婚了,說明你們感情很好,那就不要去計較那麼多,房產證上寫你們兩個的名字就好了啊。其實兩個人相愛不管多少錢財,真愛是不能用錢財去衡量的...
父債子償 在法律上成立嗎,父債子償,是法律規定嗎?
父債不一定子還,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分以下兩種情況 一在兒子沒有繼承父親的遺產的情形下不承擔父親的債務責任。二在兒子繼承父親的遺產後在繼承的遺產的限度內負有償債責任 我國 繼承法 第三十三條規定 繼承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繳納稅款和清償債務以他的遺產實際價值為限。超過遺產實際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