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七下西洋與英國海上擴張有什麼區別

2024-12-31 14:45:08 字數 1505 閱讀 8901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鄭和是傳播和平的使者,他傳播的是「以和為貴」的中國傳統禮儀,以及「四海一家」、「天下為公」的中華文明。

英國15世紀到18世紀英國日益強盛,成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強國。伴隨著早期殖民擴張和爭奪,殖民者對殖民地進行了野蠻的掠奪、屠戮和不平等**。18世紀60年代起,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並逐漸擴充套件到世界各地,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世界絕大部分落後國家和地區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國際經濟交流基本準則開始確立,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逐漸成熟。

鄭和下西洋與西方有什麼不同

2樓:匿名使用者

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開闢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二者有共同之處,但也有明顯的不同。

第一,從時間上看,鄭和下西洋比歐洲的達·伽馬、麥哲倫和哥倫布的航海早半個世紀。在規模和航海次數方面,外國與中國是無法比較的。這說明中國人民有足夠的能力和膽略征服海洋。

第二,從目的上看,鄭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揚國威,內容是貢賜**,形式是以和平友好交往為主;西歐主要是出於經濟目的,侵佔海外殖民地,進行資本原始積累。

第三,從影響和後果來看,鄭和下西洋增進了中國同亞非國家人民的友誼,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賞賜式的**是違背經濟規律的,給明**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新航路的開闢,引起了**革命和商業革命,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成長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同時,其規模、影響越來越大,為後來大規模的殖民擴張打下了基礎。希望對你有幫助。

鄭和七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3樓:繼潤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眾說紛紜,一說宣揚大明威德,《明史·鄭和傳》中記載:「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一說尋找建文帝朱允炆,《明史·鄭和傳》中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一說發展**緩解財政,有未被抹殺乾淨的史料稱鄭和下西洋使「貧民致富」、「國用充足」 ;另有包抄帖木兒帝國、 掃蕩張士誠舊部、解決軍事復員問題等說法。

鄭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寶太監鄭和 率領兩百多艘海船、萬多人從太倉的劉家港起錨(今江蘇太倉市瀏河鎮),至福州閩江口五虎門內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包括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東非、紅海。

鄭和七下西洋指什麼洋

4樓:匿名使用者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由於使團正使由鄭和擔任,且船隊航行至婆羅洲以西洋麵戚冊賣首(即明代所謂高配巨集"西洋" )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 ,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鄭和七次下西洋條件和目的鄭和七次下西洋,為什麼能夠進行它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條件 1.明初社會安定,國力雄厚 2.鄭和的船隊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船隻和航海技術3.船上配有航海圖和羅盤針 目的 其實主要是宣揚國威和到西洋 取寶 不計經濟效益 有種說法明成祖懷疑建文帝流亡海外,派鄭和等人尋找其蹤跡。條件 1 政治穩定 經濟富強 全國經濟重心南移,江南及東南沿海地區經 濟日益發達,為...

鄭和下西洋的七次時間及簡介鄭和下西洋時間鄭和七次下西洋歷時多久

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 1405年7月11日 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 1407年10月2日 回國。第一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 1407年10月13日 出發,到達汶萊 泰國 柬埔寨 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

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1 都是發現世界,認識世界,開拓進取的偉大行動不同點1 目的不同 鄭和的行動是為了政治上穩定哥倫布有直接的對經濟和利益的追求 2 結果不同 鄭和的行動最後被明令取消,甚至一度海禁哥倫布的航海卻揭開了西方大航海,發現新大陸的序幕3 收穫不同 鄭和行動對國家財政經濟是個負擔哥倫布的航海給西方帶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