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文化傳承的源與流
原句】佚之狐言於鄭伯曰。(《燭之武退秦師》)譯文】佚之狐對鄭伯說。
注:1、「言」「曰」都是「說」的意思,翻譯的時候保留乙個即可。
2、「於鄭伯」,是介詞結構做狀語後置句,翻譯的時候必須將其提前到狀語的位置上去。
2樓:網友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翻譯成現代漢語是:佚之狐對鄭伯說。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出自《左傳 燭之武退秦師》,這句話是乙個介詞結構作狀語的後置句,佚之狐言於鄭伯曰,應為「佚之狐於鄭伯言曰」。言於:對……說。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時往往後置。翻譯成現代漢語時,要把後置的狀語移到前面來。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是什麼句式
3樓:夢之緣文化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是介詞結構後置句,具體含義為佚之狐對鄭文公說。
介詞結構後置的標誌。
1.介詞結構「於……」常放在謂語動詞後作補語,這類補語按現代漢語習慣是放在謂語動詞前作狀語,翻譯的時候,就把它作了狀語,因此有人稱它作「狀語後置」。如:
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2.介詞結構「以……」有時放在謂語後作後置狀語。這種現象在文言文中並不多見。如:
乃取蒙衝鬥艦十艘,載燥獲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司馬光《赤壁之戰》)
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介詞結構經常放在謂語動詞之前,或主語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狀語。而在文言文中,這種介詞卻經常放在謂語動詞後用作補語,翻譯的。時候,習慣上把它當作狀語,所以這種語法現象稱為狀語後置或介詞結構後置。
而從古代漢語脫胎而來的成語中也常有這種用法。
燭之武退秦師特殊句式。
省略句。⒈晉軍(於)函陵,秦軍(於)氾南。
燭之武)辭曰。
燭之武)許之。
敢以(之)煩執事。
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
晉)許君焦、瑕。
闕秦以利(於)晉。
判斷句。⒈是寡人之過也。
鄰之厚,君之薄也。
以亂易整,不武。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5失其所與,不知。
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應為「以其於晉無禮,且於楚貳也」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應為「佚之狐於鄭伯言曰」狀語後置句。言於:對……說。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應為「若亡鄭而於君有益」
賓語前置。夫晉,何厭之有?即「有何厭」,疑問代詞作賓語。
幫忙翻譯古文:昔者,有饋魚於鄭相著,鄭相不受。或謂鄭相曰:「子嗜...
4樓:人人哦哦哦課
白話譯文:
從前有人贈送魚給鄭國的宰相,鄭國的宰相沒有接受。有人問鄭國的宰相,說:"你平時愛好吃魚,什麼原因不接受贈送的魚呢?"鄭國的宰相回答說: "因為我喜歡魚,所以不接受魚。
如果接受別人送來的魚會使自己失去官職,沒有俸祿也就無魚可吃。不接受,則可清廉,保官職,可一輩子有魚吃。"當時的人都讚揚鄭國的宰相。
終身食魚》出自西漢劉向的《諫營昌陵疏》
原文如下:昔者,有饋魚於鄭相者,鄭相不受。或謂鄭相曰:「子嗜魚,何故不受?」對曰:「吾以嗜魚,故不受魚。受魚失祿,無以食魚;不受得祿,終身食魚。」時人俱贊鄭相。
5樓:黃浦江濤
過去,有乙個給鄭國的宰相送魚的人,他不受。有人對鄭國的宰相說:"你平時愛好吃魚,為什麼不接受贈送的魚呢?
鄭國的宰相回答說: "我因為喜好吃魚,所以不能接受別人送來的魚。如果接受了別人送來的魚,就會使自己失去官職,沒有了俸祿,那樣一輩子就沒有魚吃了。
6樓:網友
從前,有人送魚給鄭國的宰相,他不接受。有人對鄭國宰相說:"你愛好吃魚,為什麼不接受贈送的魚呢?
7樓:微涼
那時,有人送魚給鄭相,鄭相卻沒有接受。又讓人就問鄭相了:「你這麼喜歡吃魚,為什麼不接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