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塵心之素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南北朝〕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鑑賞。答謝中書書》
是作者寄給謝徽談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箋。
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
高士相比肩。
接下來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雲,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淨,用筆洗練,寥寥八字,就寫出了仰觀俯察兩種視角,白雲高山流水三重風物,境界清新。「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又改用平遠。
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對動景的描寫。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餘暉。
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這四句通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又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這十句作者擇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組合,使讀者對山川景物產生完整、統一的印象。
統觀全文,語言精練。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組成一部分,少一字會斷章離義,多一字便畫蛇添足。乙個景物,僅僅四字,便描繪恰當,津津有味。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乙個心聲一句話,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頹」,勢在必然。「沉鱗競躍」,變化突然。
分析文章結構,亦不失巧妙,雜而不亂,結合有序。
答謝中書書》一文,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因為各種矛盾非常尖銳,政局極度動盪,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旨圖從自然美中去尋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脫,因而他們常在書信中描述山水,來表明自己之所好,並從而作為對友人的問候和安慰,這類作品雖然沒有表現出多麼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是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觸,創作了具有相當高的美學價值的文學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較高的鑑賞意義。
2樓:金智智
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3樓:網友
題目問的不太嚴謹呢,描寫方法或者表現手法。
《答謝中書書》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的句子?
4樓:ctahh愛生活
《答謝中書書》表達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眷戀,對名利的淡泊,對自然山水的流連之情,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其中自康樂。
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表達了自從謝靈運。
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字裡行間,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雖然平和卻很自然,且豎粗立意高遠;接著的「高峰入雲,清流見底」至「夕日欲頹,沉鱗競躍」,不足五十個字,卻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飛禽走獸。靜物和動物,各自躍然在目,不絕於耳;形態各異,卻渾然一體,鮮活如生。
閱讀全文,則朗朗上口,美文麗句脫口而出,頓時吐氣如蘭。「實是欲界之仙都,這歸納之句又回首返顧,使得全文前後呼應,上下貫通。就是最後簡短的議論,也是言簡意賅,切中文義。
原文與譯文: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文: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讚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餘坦鎮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
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信數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裡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 自從南朝。
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5樓:執筆繪傾城
表達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眷戀,對名利的淡泊,對自然山水的流連之情,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清高思想。
《答謝中書書》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6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作者對秀美山川的熱愛和讚美之情,對名利的淡泊、對自然山水的流連、能與古今山水知音相比肩的得意之感,以及對當時難覓知音共賞美景的黯然心情。
答謝中書書》是南朝文學家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 自然景物的綺麗風光,本身就構成優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獨特的藝術感受,以飽和著感情的語言激起讀者的興致,從而形成文學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變化之美,動靜相襯之美相互作用,構成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
全文只有68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兼顧了晨昏,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皆備。先以感慨發端,然後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後以感慨收束。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是山川風物的客觀形態,也是作者對山川風物的審美感受——愉悅,「實是欲界之仙都」,將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得意之態表露無疑。「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作者從欣賞景物中發現無窮的樂趣。
同時能與謝靈運這樣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處,生髮出無比的自豪感,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喜愛之情。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歸隱林泉的高潔志趣。
答謝中書書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7樓:守望幸福奢華
比喻,擬人,借代,借景抒情,動靜結合。我知道這些。
答謝中書書作者分別從哪些角度對景物進行描寫
8樓:小樂學姐
從視線、時間、動靜三個方面描寫景物,寫出了景物有靜有動。有聲有色美的特點。
答謝中書書》是南朝文學家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
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堪稱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9樓:宇文桂蘭貳煙
1多視覺角度2多種感官描寫3動靜結合4用詞準確5按照時間順序6色彩描寫7句式整齊。
10樓:鎖雲德銀儀
答:一是形體的動與靜:高峰為靜,流水為動; 二是光色的動與靜: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 三是聲響的動與靜: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
《答謝中書書》中古義和今義,《答謝中書書》一文的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特殊句式和詞類活用。謝謝啦
古今異義 四時俱備 時 古義 季節 今義 時間 曉霧將歇 歇 古義 消散 今義 休息 夕日欲頹 頹 古義 墮落 今義 頹廢 念無與為樂者 念 古義 想到,考慮 今義 惦記,誦讀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
《答謝中書書》的景物描寫運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試舉一例來說明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曉霧 夕陽可以看做靜物,鳥 魚就是動的描寫。在 答謝中書書 中,作者是怎樣進行動靜結合的景物描寫的 一是形體的動與靜 高峰為靜,流水為動 二是光色的動與靜 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 三是聲響的動與靜 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 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答...
答謝中書書中的,頹三峽中的,歇的古今異義
答謝中書書的 頹 古義 落下,日落 今義 形容萎靡或衰敗的情形 至於 三峽 應該是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的 闕 吧?古義 中斷 今義 過失,或專指宋詞的篇幅。樓主在考試吧!曉霧將歇 歇 古義 消散 今義 休息 答謝中書書 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有哪些?五色交輝 輝,名詞用作動詞,輝映 就答謝中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