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不恥下問」你會想起什麼?

2025-03-15 16:30:04 字數 1844 閱讀 2117

1樓:匿名使用者

會想起,大教育家孔子下面是三字經中關於「不恥下問」的話。

昔仲尼 師項橐 古聖賢 尚勤學。

解釋:從前孔老夫子聽說魯國有一位七歲神童項橐,雖然只有七歲,夫子依然把他當做老師一般請教。像孔老夫子這樣的聖賢,還這樣不恥下問,我們應該見賢思齊!

另旦寬: 不恥下問。

這個成語**於《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後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麼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後說:

對於不懂物嫌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乙個稱號,叫諡(音shi)罩遲手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諡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諡號。

2樓:匿名使用者

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以前小學考試裡有。

3樓:匿名使用者

會想器古代很有作為的大人物。

不恥下問的意思是什麼 不恥下問說的是什麼

4樓:休究紹

1、不恥下問,漢語成語,讀音為bùchǐxiàwèn,意思是指向地位、學問缺臘旦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而不感到丟面子,比喻謙虛好學,不介意向學識或伏擾地位不及自己的人請教。

2、出自《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3、譯文:向地位、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而不感到丟面局穗子。

4、【近義詞語】不矜不伐、謙虛謹慎、功成不居、敏而好學、虛懷若谷、移樽就教。

5、【反義詞語】好為人師、驕傲自滿、居功自傲、師心自用、自以為是、目空。

不恥下問的上一句是什麼 關於不恥下問的上一句

5樓:星恩文化

1、「不恥下問」的上一句是「敏而好學」。

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指天資聰慧,又愛好學習,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的行為,當作是可恥的行為。現今用於比喻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恥,形容謙虛好學。

3、出自於《論語·公冶長》第五篇: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不恥下問」的意思是什麼?

6樓:小熊玩科技

不恥下問」讓我知道了要和孫中山學習他那不懂不裝懂,勇於提問,勇於追求知識的態度。

這篇課文通過記敘了孫中山小時候在私塾裡讀書,為了弄懂書裡的意思而大膽向先生提出問題的故事。讚揚了孫中山不懂就問的態度和勇氣,啟發我們遇到不懂的問題要敢於去問。

文章中,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學生讀書比作唱歌,形象地寫出了學生讀書的狀態。從同學們的表現可以看出大家是非常怕先生的。這與孫中山的行為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反襯出孫中山不懂九問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

不恥下問的上一句是什麼?

7樓:

他努力勤奮並愛好學習,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淺的人請教當作恥辱。敏:聰明。

好:喜好。恥:

以。恥辱。

不恥下問是什麼意思,不恥下問的「下問」是什麼意思

解釋 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出自 論語 公冶長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示例 閣下既 弟先須請教宗旨何如?清 劉鶚 老殘遊記 第七回 近義詞 不矜不伐 謙虛謹慎 功成不居 反義詞 好為人師 驕傲自滿 居功自傲 語法 動賓式 作主語 謂語 賓語 含褒義,形容虛心求教 基本解釋...

「不恥下問」這個成語比喻什麼,不恥下問 現在人們用這個成語比喻什麼

釋 義 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 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成語來由 衛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在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好學的精神,因此特別賜給他乙個 文公 的稱號。後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一...

不恥下問的下字是什麼意思詞語不恥下問的下字是什麼意思

不恥下問 這則成語的恥是 羞恥。意思是不以向地位 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謙虛好學。這個成語 於 論語.公冶長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一次,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