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乙個關於儀態禮儀的故事 最好還有分析
1樓:網友
劉備三請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時代躬耕於隆中,並苦讀經書,熟悉歷朝興衰的歷史,潛心鑽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戰國時的管仲、樂毅自比,是難得的一位將才、謀士,自稱「臥龍」。善於網羅人才的劉備聞知,高興地說:
我需要這樣的人才!」並表示哪怕山高路遠,行走不便,也非親自去請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劉備帶著關羽、張飛,到隆中邀請諸葛亮。誰知諸葛亮恰好不在家,劉備只好掃興而歸。
劉備回到新野,不斷派人到隆中打聽諸葛亮何時在家。當打聽到諸葛亮外出已經回到家時,劉備當即決定二請諸葛。這時,張飛不以為然地說:
乙個平民百姓,派個武士把他叫來就得了,犯不著讓你一再去請。」劉備說:「諸葛亮是當代大賢,怎麼能隨便派個人去叫他呢?
你還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劉備說服了張飛,叫上關羽,三人騎馬直奔隆中而去。
這一天,北風呼嘯,大雪紛飛,冷得實在教人難忍。張飛對著劉備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
不如等天晴再說。」劉備卻說:「賢弟,咱們冒此大風雪,不怕山高路遠,去請諸葛,不正表明了我們的一片誠意嗎?
三人繼續往前趕路。不料,這一次劉備又未見到諸葛亮,只好寫了一封信託諸葛亮的弟弟轉交,說明來意,並表示擇日再訪。
第二年春天,劉備更衣備馬,決定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張飛、關羽竭力勸阻。關羽說:
我們兩次相請,都未見到他,想必他徒有虛名,不敢前來相見。」張飛更是帶著輕蔑的口吻說:「我們已仁至義盡,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來,我就將他綁來見你。
劉備連忙說道:「不得無禮,沒有誠意哪能請到賢人呢?」
劉備三人飛馬直奔隆中,來到諸葛亮的草廬前。此時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唯恐打擾諸葛亮,不顧路途疲勞,屏聲斂氣地站在門外靜候,直到諸葛亮醒來才敢求見。
劉備見了諸葛亮,說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訪,今日如願,實是平生之大幸!」諸葛亮說:
蒙將軍不棄,三顧茅廬,真叫我過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讓將軍失望。」劉備卻誠懇地說:
我不度德量力,想為天下伸張正義,振興漢室。由於智術短淺,時至今日,尚未達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劉備謙虛的態度,誠懇的情意,使諸葛亮很受感動。
於是諸葛亮終於答應了劉備的請求,懷著統一全國的政治抱負,離開了隆中茅廬,出任劉備的軍師。他忠心耿耿地輔佐劉備,為「三國鼎立」局面的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
想一想:劉備為什麼能請到諸葛亮?如果第三次還請不到,他還會去請嗎?為什麼?
2樓:網友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
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裡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
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
緬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並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乙個精緻的綢緞小包,便令人開啟,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詩曰:
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覆聖天子,可饒緬伯高。
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說:
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關於禮儀的小故事!
3樓:簡譜學唱
禮儀故事《程門立雪》
求關於智謀的故事求乙個關於智謀的故事
三國時期,諳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 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視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裡。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訊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說 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
乙個關於吃飯禮儀的問題
這個要看你面對的是什麼人了,如果你面對自己的父母家人,大家都很親近,這個時候就無所謂了,夾起來繼續吃是可以的 如果是在一些正式的場合,那最好及時清理掉,不過,也有例外,假如對方也很節儉,而且那個環境也很乾淨,你能夠以一種得體自然的方式夾起來吃掉也可以啊,我特別佩服德國總理默克爾,她有一次在南京訪問,...
講關於春節的故事,講乙個關於春節的故事20字
春節是我國乙個古老的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乙個節日,如何過這個重要節日,有許多方法。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就拿貼春聯來說吧,它也叫門對 春貼 對聯 對子 桃符等,它以工整 對偶 簡潔 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