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王朝到東漢王朝對匈奴政策發生的變化是什麼?

2025-04-02 15:45:10 字數 2617 閱讀 8629

1樓:三番敘事

秦朝對匈奴的政策是邊防屏障策略,即修築長城防禦匈奴和其他外族的攻擊。這種策略注重物理邊防,主要目的是保衛邊疆並削弱匈奴對內地的影響。

漢朝對匈奴的政策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西漢時期,漢朝試圖通過與匈奴的外交手段達成和平,稱其為「和親」政策。漢朝派遣使節向匈奴貢物,以示示好之晌瞎意,但並沒有收到良好的回應。

最終,漢朝不得不採取軍事手段來維護疆土的安全,如漢武帝時期的北邊擊胡和奉迎公主,這些手段試圖以強硬的姿態壓制匈奴對漢朝的威脅。

隨著時代和政權的更迭,東漢時期對匈奴的政策又發生了變化。東漢時期,全面開戰與匈奴,甚至派遣大規模軍隊進攻擊之。此外,東漢還設立「掘逗匈奴都尉」,在匈奴西部設定了兩百多處屯田點,以便監控和防範匈奴。

綜上所述,從秦漢時期到東漢時期,漢族王朝的對匈奴的政策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種變化反映了漢王朝由「和親」到強硬的軍事手段及設施防禦的策略,對匈奴問題的宴散空處理也呈現出逐漸加強的趨勢。

2樓:十九與她

秦朝的時候,秦將軍蒙恬遠擊匈奴,歲畢秦朝對匈奴是越界就打,為了防範匈奴的侵略,修長城。到漢朝的時候,劉邦對匈奴還是打擊型租,並且差一點被匈奴圍困。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諸侯對匈奴還是打擊。

並卜雀兆且一直在修長城。匈奴在古代對中原造成很大的傷害,封建王朝的基本政策就是防禦和打擊。

秦朝對匈奴的政策

3樓:左洛飛

秦朝對匈奴的政策,形象通俗地說,就是把你打到我不想要的地盤去,再修條長城讓你來不了我的地盤。

匈奴完成統一崛起強大的時候,正好是秦在統一六國的時候,趁秦忙於東進無暇北顧之際,匈奴人入侵中原佔領了河套地區。秦始皇完成了統一霸業,自然不會甘心讓匈奴人佔走了中原的地盤,於是又發動了對匈奴的戰爭,奪回河套地區打得匈奴人再不敢難顧。不過打跑匈奴人的過程中秦始皇也發現,想徹底消滅了匈奴完全沒有可能,因為匈奴人是遊牧民族,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趕著羊騎著馬走到哪哪就是家。

同時秦始皇也發現,匈奴人原來的地盤只能放羊不能耕種,佔得再多也沒有開發利用的價值。基於以上兩點原因,秦始皇專門修了長城,即使為了防備匈奴人再來侵擾,同時也是把長城作為了一道認為的農牧業分界線,即使到了現在長城以為的土地也是沒法耕種的。

秦朝的這一策略明顯是非常有效的,直到秦始皇死了秦二世即位,匈奴人都是一直草原乖乖地打獵放羊,再後來到了秦末天下大亂,匈奴人才趁機再一次南侵,而且差點在劉邦當上皇帝的第四年就把漢朝給滅了。

4樓:網友

先以和為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若犯我,必採取措施——如修長城……

5樓:網友

1.派大將蒙恬反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

2.把內地民眾移居到河套墾田戍邊;

3.後來,又修築萬里長城抵禦匈奴;

6樓:老乞丐

秦朝對匈奴是通過武力征服。

題秦朝與匈奴的關係怎樣

7樓:林顧姝

你好:秦朝與匈奴的關係表現為三。

1)秦始皇派蒙恬北擊匈奴,奪取河套一帶。

2)修築長城,防禦匈奴。

3)秦末,中原戰亂,匈奴崛起。

早在戰國時期,「冠帶戰國七,而三國邊於匈奴」。「匈奴驅馳於樓煩之下」,不斷南下侵擾燕趙秦北方 邊境,給三國以很大的威脅,迫使燕趙秦三國修築長城以御之。前325-前299年趙武靈王北破樓煩、林 胡,築外長城,與匈奴隔長城相望。

前265年趙孝成王派李牧守代、雁門郡,以資防備,結果大破匈奴十餘 萬騎,給匈奴以很大打擊,迫使匈奴十數年不敢侵擾趙國的邊城。秦統一六國後,前215年以頭曼為首的匈 奴主開始向外擴張,把矛頭指向秦朝的河套一帶,被蒙恬率32萬大軍打得大敗,奪回「河南地」,迫使匈奴 向北退卻700餘里,從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秦始皇「築塞於河上」(在河套一帶築障塞)又移內地 3萬家至河北(今烏加河北)、榆中(今河套東北岸)以實邊防。

前214年又把燕趙秦三國長城連線起來, 重新修繕,並向東西擴充套件,築成西起臨洮、東至遼東郡的萬里長城,派蒙恬擁兵坐鎮上郡守衛。秦朝與匈奴長期處於敵對的狀態,互相防禦互相攻擊。

希望對你有幫助~

8樓:蒼洱白子

匈奴人分佈在蒙古高原上,戰國末年以來,常向南方侵犯。全國統一以後,秦始皇派蒙恬率軍三十萬抗擊匈奴。蒙恬於秦王政三十二年(西元前215年)收復河套以南地,即當時所謂「河南地」,第二年進一步斥逐匈奴。

秦自榆中(在今甘肅蘭州以東,但有異說)向北,在黃河以東、陰山以南的地區內設定三十四縣,並在黃河的一段地區因河築塞。 秦還把戰國時燕、趙、秦三國長城修復並連線起來,築成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迄遼東的古代世界偉大工程之一的萬里長城,用來保護北方農業區域。接著,秦又徙民幾萬家於河套。

這對於邊地的開墾和邊防的加強,起了積極作用。

9樓:殘雨後的落葉

(1)關係:

秦漢時期,北方匈奴嚴重的威脅著他們的政權,北方人民深受其害,因此秦朝修築了萬里長城,漢朝組織反擊,特別是漢武帝時派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

兩漢時期,張騫、班超等人通西域,設都護,加強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往和對西域的管理。

秦征服南方越族,在那裡設郡管理,還遷徙人民等,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2)影響。促進了中原與周邊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擴大了我國版圖。

有利於民族融合,促進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

西漢為了鞏固政權,汲取了秦王朝那些經驗教訓

這個歷史問題很複雜,乙個朝代滅亡後,後代往往會評點前朝的得失 如明朝滅亡後,清朝吸取了明王朝黨政誤國的教訓,嚴格控制文官集團的勢力以及杜絕宦官專權。唐朝滅亡後,宋代吸收唐朝藩鎮割據的禍患,採取強 弱地方的政策,將地方的財政權 軍事權 人事權收歸 管轄等等。秦朝滅亡後,漢朝汲取的教訓有多方面,常規的措...

首爾急求,從明洞怎麼到東大門,從明洞如何到東大門(地鐵

韓遊網 明洞到東大門不遠,打車的話大約十幾分鍾,3800韓幣左右。乘坐地鐵的話,從明洞站乘坐地鐵4號線經過2站到東大門歷史文化公園站下車即到,韓遊網地鐵查詢路線如下 從明洞如何到東大門 地鐵 玘跡 地鐵4號線,明洞站上車,在東大門站下車就到了。如果是去購物的話建議在東大門歷史文化公園站下車,比較近 ...

有幾個人知道秦王朝的王室本姓其實是姓“

上古三代的姓氏文化與今天是很不同的,那時姓與氏是兩個概念,而一個貴族家庭往往既有姓也有氏,或者僅有姓而無氏。儀那時的姓並非我們今天所說的姓,我們今天姓其實絕大數是那時的氏。上古的姓在今天絕大多數已經消亡。上古的姓其實是一種遠古母系部落徽記的遺存,在三代時期,成為一種血緣標誌,姓以別婚姻 即同姓不能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