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余姓的來歷,余姓的來源和歷史和現狀

2025-04-04 06:05:28 字數 1495 閱讀 2790

1樓:匿名使用者

餘氏之先世,出自姬姓之後,黃帝軒轅氏之流裔也。

黃帝之子玄囂,又三世至棄,掌后稷之官褲橡有功。封為有邰諸侯,自棄十中告六世,至文王昌、武王發、成王誦,封同母弟叔虞於堯之故圩,曰唐侯。叔虞卒,子燮立,因唐賣純明有晉水,改國曰晉,是為晉侯。

時晉公族有由余者,叔虞之二十世孫也。以國家多難,末族難挽,不忍目擊,乃去晉,遊戎。戎王以為佐,國日富強。

襄王二十六年乙未(西元前626年),戎王使由余覘秦,穆公知其賢,數使人間要由余去戎歸秦。秦穆公以客禮待之,徐訪以伐戎之策,穆公三十七年遂伐戎,益國十二,闢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呂公往賀,賜秦以金鼓,命為西方諸侯伯。

時周襄王二十九年戊戌也(西元前623年)。由余卒,其子孫遂以王父字為氏,乃姓餘也。此餘族開姓之始,發祥地為下邳郡(即今江蘇省邳縣),此余姓下邳郡之所由來也。

其後,至唐開元八年(西元740年),有餘欽為大學博士,居歙之休寧(今屬安徽)。歷五世而至寅(戭)公(寅公又名淵海),析居福建泉州府同安縣新安村。唐僖宗時(西元874—888),因黃巢之亂,徙居邵武之光澤(今福建)。

寅公生三子,長子曰良,遷江西分寧(今修水);次子曰從,遷居廣東韶州曲江;三子曰袞,遷浙江錢塘。從公之子曰榮(又名積善),榮之子曰慶(又名厚官),慶公之長子曰靖。從此,後世子孫奉祀餘靖為始祖第一世,並視韶州為始祖發祥地。

一世祖靖公(西元1000~1064),世居廣東韶州府曲江縣拔萃坊。生三子六女,三子分別以天地人為字派。長子伯莊公(天字派餘xx堂),次子仲荀公(地字派餘象賢堂),三子叔英公(人字派餘紹賢堂)。

長女適方員外郎思愈,次女適屯田員外郎孫邵,三女適宿州觀察使周熊,四女適秘書郎章淳裕,五女適越州上虞縣主簿張元惇,六女當時尚幼。

2樓:匿名使用者

相傳余姓為配鬧夏禹第三銀正子罕的後代。禹妻塗山女生三子,長曰啟,次曰窣,三曰罕。罕就地受封於塗,封餘慶王,以國為氏,即姓餘氏,其子孫遂以餘為姓。

培搏罩「塗山」今作塗山,古無塗字,皆作塗,與餘字古音同部,去水傍作餘,故為余姓。

余姓的**和歷史和現狀

3樓:我好開心你呢

<>余姓,中國百家姓氏之一,漢族姓氏。據2010年全國第6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大陸余姓人口約640餘萬(國家統計局統計資料。另2016年公安部統計資料約有近700萬),約佔中國人口總數的,當年排名第41位。

主要起源於姬姓,東周春秋時期秦國上卿由余之後。人口分佈主要以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浙江,江西等南方省份居多。余姓發源地據考起源於現陝西鳳翔一帶,可考據的得姓始祖以姬姓餘氏為多。

春秋時秦國的上卿。他原先為晉人,逃亡入西戎(古代西北少數民族的泛稱)。初在西戎任職,後奉命出使秦國,見秦穆公賢德大度,便留秦國為相,很得穆公信任。

時秦作為眾多諸侯國之一,其地位並不顯要。

由余為上卿後,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謀劃攻伐西戎之策,滅國十二,拓地千里,而稱霸西戎,最後使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因曾為秦國富強、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人引以為榮,遂以其字為氏,尊其為余姓的得姓始祖。

有誰知道歷姓的由來,有誰知道歷姓的由來

源流一戰國時期中山國被滅以後,其王室後代後來被秦國遷至太原,再逐漸南遷,分散於湖南 湖北和江西等地,並改姓易。源流二易姓乃黃帝後裔,黃帝象日月之形以作 易 徵日月之兆以為姓,易者,日月為之也 象形文本,上日,下月 開物成務,生生不息之意也 易 者,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周易彖辭上 詳見 周易譯註 黃壽...

「汪」姓的來歷?汪姓的來源和歷史

汪姓起姓於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東以邑為姓的汪姓,是我國早期歷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帶。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內發展成了一大望族。東漢末年,汪文和遷居新安 今安徽歙縣 發展成為新安一帶望族,唐代汪華封越國公。世居今安徽歙縣,家族甚旺。宋代以後,汪姓迅速繁衍起來,成為我國南方的乙個典型大姓。汪氏最早...

誰知道龔字的來歷,龔姓的來歷?

請參照如下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龔是大陸的第九十九大姓,台灣的第八十七大姓。遠祖始於上古時期,共工為黃帝時治水之官,共工的後代就姓 洪 共 加上 水 他有乙個兒子名叫句龍,句龍的後代就以句龍中的 龍 字與姓氏中的 共 字合而為一,組成 龔 字,作為自己的姓氏。另外一支龔姓的 是,西周時期,宗室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