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佈施都是空過的 啥意思?

2025-04-04 09:10:33 字數 5455 閱讀 1996

1樓:琴金

佈施一般都是出於人們的自願,也是佛家的一種畫圓的方式。

2樓:勤奮的苦海

一次佈施都是自己釋放自己福報的乙個過程。

3樓:帳號已登出

每一次不是都是控過的,我覺得這個話說的也比較反正難受。

4樓:蛋娃子

每一次不失都是空過的啥意思?如果不實的朋友還是能夠得到一些個非常好的效果呢,絕對不會空。

似空非空禁行者什麼意思

5樓:網友

雖無舍財佈施心,不擅掌管自財食,非空似空禁行者,此乃放逸之過失。

雖然無有捨棄財物以佈施之心,但因自己不擅掌管財食而無可奈何地捨棄財食,還有那些行持非空似空的禁行者,此等均是放逸所生之過失。

凡夫雖可相似修持佈施等六度,但未登地之前佈施無法圓滿,舍心也不能達到究竟。雖然我們發願:為了滿足一切眾生之需,自己可以佈施掉屬於自己的一切財物,甚至身體。

但這必須從最微小的財物佈施做起,以使自己的習氣日趨穩固,然後才可以逐漸佈施大的財物。如果自己確已生起了佈施之心,則佈施財物肯定會有一定功德;若具足菩提心,則佈施給眾生一點點財物都有無量功德,都將成為福德資糧。

但有些人卻並非如是,他們無有舍心,亦無有佈施之意願,只是由於對自己的財物不擅長管理,故很多人以此為因佔盡了他們的便宜。但人們即便用了他們的財物也不會領情,大家反倒認為這很應理,這些慳貪者原本就非善良之徒,用他們的東西本來就是不用白不用。若已有佈施心,給眾人發放佈施或讓大家使用自己的東西應具一定的功德;若無佈施心,給大眾多少財物意義都不是很大,只能積累一點兒福報而已。

還有些人壓根兒就沒有證悟諸法空性之本體,但口中卻妄說一切皆空,假裝自己已徹證空性。他們會說什麼因果也是空的,解脫亦是空的……但其對自身卻非常執著,不僅平常很注意保養,更進而認為修法也屬一種執著,還不如睡覺好。如是惡空之見遍佈,此亦是放逸之過。

總之,我們自己擁有的財物,應儘量供養給僧眾,因其他較貧困之僧人或許能用得上。自己除了保證基本的吃、穿之外,多餘的物品要儘可能供僧或佈施給貧窮者,這種行為才會對你的今生、來世帶來正面意義!

什麼是」三輪體空」?

6樓:裘仕延英朗

三輪體空指佈施時之應有態度。又稱三事皆空、三輪清淨。指佈施時住於空觀,不執著能施、所施及施物三輪。

此三輪略如下述︰(1)施空︰指能施之人體達我身本空,既知無實在的能施之我,佈施時便無希求福報之心。(2)受空︰指既體達本無能施之人,故對受者不起慢心。(3)施物空︰指了達資財珍寶一切所施物品本來皆空,對所施物品不起貪惜心。

三輪體空有功德,反之著相便是福德。

7樓:中子星

三輪體空,從顯得來說即心中無有佈施的人,所受施的人,所佈施的物(包括財施、法施、無畏施等等)。從密上來說即開通左脈、右脈和中脈。只有真正修練打通了三脈的人,特別是中脈的,才能真正體會到三輪體空的境界。

打通中脈的方法主要有大禮拜、唸咒和打坐。

8樓:蟲籽

簡單來說---三輪體空,又名三輪空寂。

1.施空:施者忘施,所施捨皆空也。

心內不見佈施的我)2.受空:受者忘受,所受者化空也。

外不見受佈施的人)3.物空:物者忘物,所施捨之物皆空也。

中不見佈施的錢)

《佛經》中說: 「若佈施時,施者、受人及財物三事,皆空不可得。 」什麼意思

9樓:

施者、受人及財物,都是因緣的作用,三者的本質,都是空無自性。

佛教所說的教義,千經萬論,最終就是這句話: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10樓:女禹

即離相佈施,不可有所求,有所執。

建議樓主多讀金剛經,自然離相,明理,自在。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色香聲味觸法佈施。現實中如何能做到?

11樓:簡樂之旅

師兄好,隨喜師兄提了這麼好的問題。

三體輪空是聖者的境界。

他們度化眾生不是用思維、理智等分別念去做的。

而是經過百千劫的修行後任運自成的事業,就好比欲界眾生生下來本能就知道餓了吃飯。

佛菩薩生來就具備如此無條件度化眾生的等流習氣,金剛經是了義經,我們可以以此為目標,模擬著去做,但在開悟之前僅僅是模仿而已。

學佛是乙個系統的次第的工程,需要一步一步去聞思修,學習後,經過思的過程,然後串習

優秀是一種習慣,學佛依然,想要達到三體輪空的境界只有次第地不斷練習直至熟練掌握的過程。

從世間人的賢善人格完善開始,以此為基礎生起出離心,進而生起大乘的菩提心,現見空性的般若智慧

入菩薩行論中說:久習不成易,此事定非有。關鍵在於理解次第、緩慢、不間斷的重要性。

那麼你怎麼考慮對方的難處?(這個在我們修出離心和菩提心的時候就有涉及,因為了知輪迴之苦,尋求出離,進而推廣到其他眾生,這時候就能考慮到了,因為慈悲的意思就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那麼我怎麼能保持不執著並且很好的幫助人?(如上所述,菩薩的本性就是利益眾生,無條件的,所以也不會有執著)

還有做工作也是亦然,不住相怎麼能做好呢,不需要沉浸到裡面努力思考?(雖然說聖者眼中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後一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對於有相該善巧利用的利用,該努力工作的努力工作,只是心不起相而已。

12樓:璩旭輝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色香聲味觸法佈施。

住」即是「執著」,在「無執著」的狀態中去佈施,真正的「無執著」事實上就是破盡我執、能覺妄念、平等清淨,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初地菩薩的狀態,我們凡夫只能說去慢慢體會學習。

一定程度上講:

破盡我執地佈施,一方面是指不以自己的名利 或是 所謂的「成就」為目的 而去佈施,另一方面指不是把「我的」東西佈施給你,當還有「我的」「你的」的心念那佈施就是有缺憾的;

能覺妄念地佈施,閻浮提眾生一言一行無不是業,所以時時刻刻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佈施時候也不例外;

平等清淨地佈施,佈施的物件應該是平等的,不能因為貧富貴賤而有所區分,應該把眾生都觀為父母,以盡孝之心佈施,抑或都觀為彌勒,以歡喜供養之心佈施。

三輪體空的要求是比較高的,我們不可能一步做到。

平日裡要反覆思維輪迴中的無常,公升起真實的出離心,繼而思維眾生在過往劫中均為或為自己冤敵,或為至親,公升起真實的平等的慈悲心,只有有了真實的平等的慈悲心,佈施時候才不會在意執著於「我」或「他」;平日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乃至訓練自己能於一緣不亂,關鍵時候才能覺察妄念;在遇到障難時候要反觀內心,至心懺悔。。。等等等等,這就是修行。

另作乙個補充:

菩薩感受到了世間的苦,並且做出反應去幫助這個人,那麼是不是他就住相在這個感受裡面去了?」

佛陀能知一切,但不執著於一切,換句話說能感受到眾生之苦,但是不會因此而生恐懼,不會因此而生退轉,不會因此而生懊惱,不會因此而生懈怠。。。總之,不會因為感受到這種苦而影響清淨等覺之心。

阿含裡講到「身受而心不受」,大乘佛法就是「身入世間、心出世間」

13樓:網友

佛告訴須菩提:我告訴你,乙個真正修行的人怎麼修?『菩薩於法應無所住』,就是這一句話。

應無所住,行於佈施』,什麼叫修行?念念皆空,隨時丟,物來則應,過去不留;就算做了一件好事,做完了就沒有了,心中不存。連好事都不存在心中,壞事當然不會去做了,處處行於佈施,隨時隨地無所住。

其實是要空的你所做的一切,做過之後,就不要去在意是否有回報,所謂「雁過無聲,踏雪無痕。」就是這個道理。至於你說把佈施物件想成虛無,這個我不太贊同,如若不知眾生疾苦,又如何普度眾生呢?

所有大乘菩薩在發願時都發願普度眾生,自然是不能講看空佈施物件的。其實,大乘空宗所謂的「空」,是一種只有排除了各種因緣關係,破除了執著名相的邊見,才能證悟最高的真理——空或中道,龍樹菩薩在《中論》裡面有一首偈語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道理:「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希望有幫到你。

14樓:南無蓮花尊豐佛

這個很容易。

首先要覺悟空性智慧。

三輪體空。並不是沒有或者虛無的意思。我們是要考慮對方難處。要思考的。這個不叫執著。

所以你對無所住的理解還很欠缺。還要繼續參悟才是。

覺悟空性智慧後。你在佈施的時候。以慈悲心佈施就可以了。

以慈悲心佈施。施過即忘。不求回報。

以慈悲心佈施。施過即忘。不求功德。

南無阿彌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15樓:世間法多浮雲

仁者,您的問題很好。

工作生活學習,事事都要用心認真去做,和唸佛誦經是一樣的,一心去做。

要放下的是本無的那個「妄想」,所謂的「執著」 念頭由此而生,如果不另起心追逐,當下即滅。

凡事明白道理之後去做,都可以踏踏實實,這需要乙個過程,仁者隨緣取捨,南無阿彌陀佛!

16樓:紀念南先生

你這混的不一般啊,三體輪空是修行方法,那本質是不住相,可物件是心,而這個物件是佈施的方法。佈施是積福德資糧,修法是找本心這講的都不是乙個方面的怎麼能弄到一起呢?不住相佈施,你先了解他的意思啊,不管物件是好人是壞人,不管貧富,不管美醜,只要真能幫到而且是做善事,那就應該去佈施。

是這個相,空也是空掉世俗偏見,而不是要你沒思想,沒智慧的去佈施。

倘若在佈施時心有所住,則佈施無限,則功德出像虛空一樣不可思量。這是電子書中的一句話。

17樓:洪斯斯

你的提問「倘若在佈施時心有所住,則佈施無限,則功德出像虛空一樣不可思量。」—不合大乘經義。

金剛經」裡有關無相佈施的有: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法由心生,亦由心滅;生法滅法,皆有因緣。因緣所湊,皆是虛妄空相。所謂佈施,亦有前緣。不應住心佈施。

相,就是相狀,外界事物在內心的反映、成像。

不住相,就是不執著地認為自己的聲、香、味、觸、法佈施等等是佈施行為;

施者空相、施法空相、被施亦空,此為三輪體空,為般若波羅蜜佈施。般若波羅蜜佈施功德無量,能結佛果,不落人天福報。

18樓:世間法多浮雲

文字言語,出之有意。這裡雖言心有所住,可住清淨平等覺悟也不為過。 當然朋友理解應該是無所住也合乎情理,都無分別。

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隨緣取捨,都在明理見性。阿彌陀佛!

19樓:網友

很明顯是」心無所住「才對。跟作者提醒一下是不是手誤打錯。

每一次的創傷,都是一次成熟的歌詞大意

愛飛雪菲菲 愛迪生失敗一萬次才發明燈泡。失敗一次不必擔心。一般人 只失敗一次就放棄。所以 一般人 者眾,而愛迪生只有一個。漫無目的,隨波逐流是失敗的首要原因。橫逆中能找出順逆中所沒有的機會。讓孩子小時侯 好過 長大之後經常會 難過 批評別人錯誤時,更要加入一些讚美。失敗和暫時的挫折有極大的差別,瞭解...

為什麼每一次發動行情都是券商先起來

御史說史 我們發現市場存在一個規律就是,當市場不管是啟動大的牛市 還是短期的大的 每次都不會落下券商的身影,那為什麼 每次都會有券商的身影,並且券商都能比 提前啟動呢,下面我來說說我的看法。券商行業的特殊性由於券商本身行業跟 密切相關,大部分營業收入都是來自 比如我們交易產生的交易佣金,新股發行的保...

為什麼我的兩次感情,每一次的結局都是對方毫無徵兆地離開,是我的原因嗎

按照你說的這種情況,每次的戀愛都是突然結束。我覺得可能是你自己的問題,可以理解為,你感受不到任何分手的前兆。換句話來說,你的情商不是很高。因為對於大部分的情侶來說,他們分手都是有前兆的,可能在分手之前,一方的言行舉止和以前不一樣了。你可以仔細的回憶一下,更多的是感情出了問題。感情有了問題,就應該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