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彩色卡紙做中秋節手抄報

2025-04-11 18:35:15 字數 3901 閱讀 2829

1樓:網友

中秋節簡介: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枯遲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

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 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

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每年農曆八月十簡或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

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

<>中秋節的習俗。

1、祭月、賞月、拜月。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沒咐李則要舉行。

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2、觀潮。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3、燃燈。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

4、猜謎。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2樓:匿名使用者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也是家庭團聚的時刻。在這個特別的節日掘搏裡,你可以用色卡紙來做乙份精美的判輪祥手抄報,來展示你對中秋節的理解和祝福。下面是製作中秋節手抄報的步驟:

材料:色卡紙、剪刀、膠水、筆、絨布質料等裝飾材料。步驟:

1. 選擇一張大一些的卡紙背景,用顏色鮮豔的筆寫出「中秋節」四個大字。2.

在中秋節四個大字的周圍畫上一些和中秋節相關的圖案,如月亮、兔子桐褲、桂花等,用不同的顏色和線條勾勒出圖案的輪廓,讓手抄報看起來更加的立體和有趣。3. 用色卡紙剪出你喜歡的形狀和圖案,如星星、花朵、月亮等,貼在手抄報的周圍或中間,使整個手抄報更加豐富多。

4. 可以在手抄報的角落處加上一些小擺件,如小月餅、小燈籠等,讓手抄報更加生動和有趣。5.

最後,用絨布或物質等裝飾材料,將手抄報裝飾得更加漂亮,讓人倍感中秋節的溫馨和快樂。製作完成後,你可以把手抄報掛在家裡的牆上,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你的中秋節祝福和家庭幸福溫暖的氣息。

中秋節手抄報卡片

3樓:網友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

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鍾,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徵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在廣東一些地方,中秋節有一種富有情趣的傳統風俗,叫「樹中秋」。樹亦作豎,即將燈綵高豎起來之意,所以也叫「豎中秋」。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杆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

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綵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握清亂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每逢中秋節,各家要用竹條扎燈,燈的行頭多樣,魚龍燈、鳥獸燈、花果燈等,段檔也可砌成「賀中秋」等字燈。到了夜裡,就在燈內燃燭,下面再聯結許多小燈、彩旗、銀鈴等,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如平臺、正搏屋頂或高樹之上。入夜,滿城燈火,如繁星點點,和天上明月爭輝,以此慶賀中秋。

中秋節手抄報圓形卡紙

4樓:網友

中秋手抄報卡紙製作。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中秋之月養衰老,行糜中秋節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笑簡,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察晌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起源,其中的乙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夜,除了拜祭、還有就是應節的月餅和燈籠。祭拜的當然是在天上的嫦娥,也有人稱她為月娘。老人家說,小孩子不可以用手指指月亮,要不然會被割耳朵。

時碰沒褲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對於新的一代來說,中秋節最令人記取的是月餅和燈籠。當然,月圓當空的節日,是人們團圓的大好日子。

盼望已久的中秋佳節終於到了,人們興高采烈,以各種節目形式來歡度這個傳統節日。

相關好句】昨夜中秋。黃昏時西天掛下一大簾的雲母屏,掩住了落日的光潮,將海天一體化成暗藍色,寂靜得如黑衣尼在聖座前默禱。過了一刻,即聽得船梢布篷上悉悉索索啜泣起來,低壓的雲夾著迷濛的雨色,將海線逼得像湖一般窄,沿邊的黑影,也辨認不出是山是雲,但涕淚的痕跡,卻滿布在空中水上。

2.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中秋節手抄報 **

5樓:外星人

<>「中秋」這一詞最早記載於《周中秋節的習俗禮》。因為用我國古時後的歷法,農曆8月15日,就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所以被稱為「中秋」。

除此之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為「孟、仲、季」三部分,所以秋季的第二個月名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節才成了固定的節日。民間還有「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

中秋節神話故事:

嫦娥奔月。相傳,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死之藥後,飛到月宮。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所謂「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寫照。

後來,嫦娥向丈夫傾訴懊悔說:「明天乃月圓之候,你用麵粉作丸,團團如圓月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後再連續呼喚我的名字。三更時分,我就可以回家來了。

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屆時嫦娥果由月中飛來,夫妻重圓。中秋節做月餅供嫦娥的風俗,也是由此形成。

月下獨酌。詩人李白寫自己在花間月下獨酌的情景。「對影成三人」句構思奇妙,表現了他孤獨而豪放的情懷。

李詩直解》:「此對月獨飲,放懷達觀以自樂也。」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自己乙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

得很。於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

中秋節古詩:

1、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李白《關山月》

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3、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4、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溼。驚鵲棲未定,飛螢捲簾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

5、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秋節燈籠怎麼做,中秋節的燈籠怎麼做?

現在社會發現了,人們有錢了,生活水平提高了,逢年過節卻沒有了以前的氛圍。我記得小的時候,父母會用南瓜給我刻燈籠。用刀挖出瓤,再簡單地雕刻上圖案,瓜心裡放上蠟燭。我們小孩子成群結隊的打著南瓜燈南村子逛,好不熱鬧。真心為現在的孩子感到悲哀,好多老祖宗傳下來的的有趣的東西都丟了。如果是沒有做過的話建議在店...

中秋節簡短寄語,中秋節寄語簡潔

中秋節寄語簡潔 夢想圓圓都實現,成功圓圓舞翩躚。 秋已至,一縷桂香,醉芬芳,月上中秋。 月圓財圓,祝你滾滾財源,中秋節快樂。 床前明月光,有餅返渣沒包裝。舉頭望明月,低頭聞餅香。 山水不移,月色依就,月亮不睡我不睡,我是人間漏伏悄小美味。 謹此中秋佳節之際,衷心祝願您和家人團圓美滿,幸福安康! 遙遙...

中秋節佳句摘抄,中秋節好句摘抄10個

秋節佳句摘抄示例如下 中秋佳節祭明月,孤獨之人,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月亮是我拋的硬幣,兩面都是祝福你。 中秋快樂,我一人過。 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枝葉繁茂,五百多丈高,有乙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隨砍隨合,桂樹始終不能被砍光。那棵桂樹就是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