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溫,善用一味中藥能祛溼解暑,心中先記下
1樓:花為誰栽
廣藿香屬於唇形科植物廣藿香的乾燥地上部分。廣藿香雖然跟藿香只差了乙個字,但是它們的作用確實完全不同的。
首先藿香有乙個別名叫做土藿香,它被摘下來之後可以當做家常菜,味道很鮮美,而且藿香對人體腸胃的消化功能是非常好的,如果食慾不振或者消化不良的話可以嘗試著吃點藿香改善
其次,廣藿香的氣味雖然辛散但是一點都不濃烈,雖然它也被稱為藿香,但除了能夠增加人的胃口之外對嘔吐、腹瀉這些症狀都是非常有用的,同時廣藿香還能夠祛熱解毒,尤其現在夏天到了,天氣變得炎熱起來,很多人怕熱或者容易中暑,這個時候廣藿香就起到很大的作用了。那麼你知道廣藿香跟什麼藥材搭配的話比較合適嗎?
1、廣藿香+半夏
廣藿香可以醒脾、止嘔,而半夏能夠去除燥熱之外也有止嘔的作用,二者搭配在一起的話,對因為寒溼內阻引起的噁心、嘔吐、腹瀉有著很明顯的作用。
2、廣藿香+佩蘭
天氣漸漸變得炎熱起來,很多人因此感到十分焦躁。尤其對於那些整天奔波在外面的人來說尤其難過,身體上不僅勞累,有些體質較弱的人甚至會因此中暑而病倒。除了這些情況之外,天氣炎熱帶來的還有乙個現象就是胃口不好,那些油膩葷腥的食物尤其讓人提不起胃口。
這樣長時間下去的話對人的身體也是有很大的傷害的。把廣藿香和佩蘭搭配在一起的的話就能很好改善這些情況。
廣藿香微溫,能夠化溼和中、祛熱解暑,佩蘭也可以化溼解暑,這兩種藥材配在一起使用,對因為夏天炎熱而引起的食慾不振、噁心、嘔吐、中暑等症狀都有很大的作用。
廣藿香除了跟這兩種藥材搭配在一起,它本身也可以煎湯用於內服,但是熬煮的時間最好不要太長,否則效果就會被減弱。
廣藿香雖然優點很多,但其實它也不是人人都適合食用的。對於體質陰虛火旺的人來說慎用廣藿香的,因為廣藿香有傷陰助火的作用,所以陰虛火旺者食用之後只會加重自身的病情。
但是對於外感風寒、內傷溼滯、頭痛昏重、嘔吐腹瀉者、胃腸型感冒患者、中暑、暈車、船、消化不良致腹脹、腹瀉、腹痛者、宿醉未醒這些人群都是比較適宜的。
徐雯 吳豔清 丁浩然 修彥鳳,《 廣藿香的藥理作用及機制研究進展 》上海中醫藥雜誌,shangha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年10期。
夏季解暑良方
2樓:網友
綠豆50克 赤小豆50克 薏公尺200克。
加入清水適量,煮沸至豆開花,再放入 西瓜翠衣30克 沸騰後,即可 。涼後可服,每次200毫公升。功效清熱解暑利溼。
3樓:半縷青絲情不染
用土辦法把,綠豆最解暑。
夏天有什麼消暑良方呢?
4樓:匿名使用者
酷暑盛夏防暑降溫的方法很多,其中中醫藥名方清暑益氣湯對防治中暑的發生功效顯著,特別是年老體弱者適當服用最為有益。
清暑益氣湯古有兩方,金元四大家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是暑月溼熱傷氣或脾氣本虛,又感溼熱病邪之常用方。清代王孟英在《溫熱經緯·溼熱篇》中,卻謂此方「雖有清暑之名,而無清暑之實」,所以自擬一方,此方更引起了後世醫家的重視。從現代臨床應用而言,王氏清暑益氣湯應用的機會更多。
李氏清暑益氣湯,方由黃芪、人參、白朮、蒼朮、神曲、青皮、陳皮、麥冬、五味子、當歸、澤瀉、黃柏、葛根、公升麻、姜、棗、炙草組成,主要適用於長夏溼熱燻蒸,表現為肢倦身重,胸悶氣促,精神萎靡,身熱心煩,口渴惡食,小便赤澀,大便溏瀉以及苔膩脈虛之證。其證暑溼是標,而脾肺元氣虛弱是本,**上以祛除暑溼、培補元氣之法而標本兼顧。
王氏清暑益氣湯由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荷梗、知母、粳公尺、西瓜翠衣、甘草組成。具有清暑益氣、養陰生津之功效。
適用於中暑受熱,氣陰兩傷,表現為身熱多汗、體倦氣短、口渴心煩、精神不振、小便短赤、脈虛細數之證。特別是對老年人和小兒夏季熱的患者尤為適宜。
王氏認為,「暑乃天之熱氣……純陽無陰」。暑與溼原是二氣,雖易兼感,但暑中並非一定有溼,且時醫用溫補燥溼之劑**暑熱致生變故之例亦非少見。而李氏之方藥偏溫燥滲利,易耗津傷液,對暑熱嚴重而純陽無陰之證不適宜。
王氏清暑益氣湯以甘寒濡潤之西洋參、麥冬、石斛以及粳公尺、甘草益氣生津;以西瓜翠衣、黃連、知母、荷梗、竹葉清熱消暑,利尿除煩,諸藥配合,共奏清熱解暑、養陰生津之效(如伴有小便灼熱刺痛者可合六一散)。這無疑是對李氏學說的發展和補充。
李氏長於治脾,主張公升發脾氣;王氏重視津液,**偏於養陰生津。太陰溼土,得陽始運,李氏立方之義即本於此,陽明燥土,得陰自安,津液既奪,則陽氣無根,陰血不生,惟使津液充足而氣血自復。
二方雖同為清暑益氣湯,李氏重在補脾氣,王氏重在養胃陰。故凡暑溼偏盛,脾氣虛弱者,宜用李氏之方健脾燥溼;而暑熱偏盛,胃津耗損者,則宜用王氏之方養胃生津。二方各有側重,因此建議劉老漢先請醫生辨證診斷,再對證選用其中一方。
5樓:匿名使用者
多吃點消暑的東西。吃是最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