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錢穆先生的所有著作中,這本書比《國史大綱》寫得還好
1樓:吃瓜群眾
國史大綱》是錢穆先生的代表作,而且也很知名,我倒不是要批評《國史大綱》,畢竟《國史大綱》也有不足。如果你不想一心研究歷史,作為乙個對傳統國學有一定興趣的朋友,真不推薦你讀。
國史大綱》本來是以歷史學教科書的要求來寫的,其中的一些內容,還真就需要一點歷史學的功底才讀得懂。但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這本《民族與文化》,就其主要觀點來說,一點也不輸《國史大綱》,而且是講稿整理而成,值得一讀。
民族與文化》在錢穆先生汗牛充棟的學術著作中,也許只能算是一本小書,但我以為,這本書講清楚了乙個最核心的問題,那就是——五千年來,中國的文化傳統到底是什麼。
我經常批評現在的很多傳播國學的做法,很多人不過就是為了賺錢,假傳播,真忽悠而已。想要不被忽悠,就要對國學,對傳統文化有乙個最起碼的判斷,就是我們常常說的這個傳統,它到底是什麼。
錢穆先生跟近代很多國學大師、歷史大家一樣,研究歷史和文化,是從中西文化的比較這個角度開始的。在對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進行充分的比較,看看我們有什麼,看看對方有什麼,然後再回過頭來研究傳統、歷史、文化。
其實這是中國知識分子最久遠,也是最偉大的乙個傳統。孔子時代的知識分子不就是從所謂的「華夷之辨」開始的嗎?這樣的傳統造就了中國知識分子非常巨集大的「天下觀」,看所有的問題,都能有一種胸懷宇宙,悲憫天下的情懷。
民族與文化》這本書,就是錢穆這一整代知識分子「天下情懷」的一種展露。在中西方的比較中,在古代和現代的比較中,尋找到中華文化的寶貴傳統。有這樣的知識和見解做後盾,才不容易被忽悠,才知道什麼才是我們最寶貴的東西。
錢穆《國史大綱》中的"而非帝王之私屬"是相對於何時而言?
2樓:匿名使用者
「而非帝王之私屬」是隋唐時期相對於漢武帝時期而言的。
依據:漢武帝為削弱相權,開始重用設在宮廷內的尚書及一些侍從人員,逐漸形成實際的決策機構。實際就是廢除宰相分權,集中皇權,侍從是皇權的傳聲筒,沒有一丁點決策權。
隋唐建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同列宰相,共同議政,是分權,由宰相代行部分皇權。
出處。此種轉變,無異乎告訴我們,中國史雖則經歷了四百年的長期紛亂,其背後尚有活力,還是有乙個精神的力量,即是一種意識,或說是乙個理性的指導。依然使中國史再走上光明的路。
唐代**最高機關,依然是魏、晉以來的尚書、中書、門下三省。但他們現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屬】。其職權分配,則中書掌定旨出命,命令權,門下給事中掌封駁,審駁權,尚書受而行之;施行權,古代的宰相權,現在是析而為三。
國史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