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戰國策》
1樓:剛陽文化
孟嘗君逐於桐毀辯齊而復反》
戰國策·齊策四。
孟嘗君逐於齊而復反,譚拾子迎之於境,謂孟嘗君曰:「君得無有所怨齊士大夫?」孟嘗君日:
有。」「君滿意殺之乎?」孟嘗君日:
然」。譚拾子日:「事有必至,理有固局缺然,君知之乎?
孟嘗君日:「不知。」譚拾子曰:
事之必至者,死也,理之固然者。富貴則就之,貧賤則去之,此事之必至、理之固然者。請以市諭:
市,朝則滿,夕則虛,非朝愛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亡故去。願君勿怨。」孟嘗君乃取所怨五百牒削去之,不敢以為言。
譚拾子曰:「事之必至者,死也,理之固然者。富貴則就之,貧賤則去之,此事之必至、理之固然者。
人總有一死,這就是事物發展的必然結果。人有錢,有勢 ,別人就會來親近他。若貧窮低賤,別人就會遠離他 ,這是不變的道理。
譚拾子日:「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君知之乎?」
譚石子說 事物總有它發展的必然結果, 道理也有它發展的餘襪必然規律。)
事不塞天下之心,則利必附矣。
戰國策齊策五 蘇秦說齊閔王曰。
戰國策是不是散文集
2樓:網友
關於戰國策是不是散文集介紹如下:是。
關於戰國策的介紹如下:
又稱《國策》,為西漢劉向編訂的國別體史書,原作者不明,一般認為非一人之作。資料年代大部分出於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記載。原書名不詳,書中文章芹肆作者也不知是誰,成書推斷也並非一時。
劉向編撰後,刪去其中明顯荒誕不經的內容,按照國別,重新編排體例,定名為《戰國策》。
全書共三十三卷,分十二國的"策"論。內容以戰國時期,策士的遊說活動為中心,同時反映了戰國時期的一些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典籍。傳統上把《戰國策》歸為歷史著作,但書中不少篇章內容荒誕,缺乏歷史依據,說是歷史。
其實更多是文學故事,有趣的是這部分作品反而語言以及邏輯相當精彩,有較強的文學性。而另一部分則文采稍遜,卻依託歷史事實,對研究戰國曆史有著較大的史料價值。《戰國策》的思想觀念,與當時的史書等截然不同。
劉向序認為"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不可以臨教化"。《戰國策》善於述事明理,描寫人物形象逼真,大量運用寓言、譬喻,語言生動,富於文采。
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所以也是一部優秀的散文集,對中國兩漢以來史傳文政**的發展有相當影響。全書現存497篇。
早在宋代就已有不少缺失,由曾鞏"訪之士大夫家",得以校補。後又經多次修訂。現今所見《戰國策》已遠非東漢時期版本。
書名戰國指時期,這點並無多少異議。爭議點主要在"策"字上,劉向在給皇帝呈奏的《書錄》中雲,該書是有關"戰國時遊士,輔所用之國,迅辯為立策謀",因而定名,書名中的"策"字取的是"策謀"之意。可有部分後世學者依然對書名的嫌昌轎含義產生了質疑。
關於《戰國策》的成語故事,出自《戰國策》的成語有哪些?
我只能給你提供幾個 光 成語喲,關於典故或含義這裡就略去了 安步當車 戰國策 齊策四 不遺餘力 戰國策 趙策 不翼而飛 戰國策 秦策 側目而視 戰國策 秦策 反璞歸真 戰國策 齊策 高枕無憂 戰國策 魏策一 汗馬功勞 戰國策 楚策 狐假虎威 戰國策 楚策一 畫蛇添足 戰國策 齊策二 揮汗成雨 戰國策...
《國語》和《戰國策》的史學價值是什麼
皮皮特別羞 1.國語 開創了以國分類的國別史體例,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陳壽的 三國志 常璩的 華陽國志 崔鴻的 十六國春秋 吳任臣的 十國春秋 都是 國語 體例的發展。2.戰國策 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尤其是劉向編校成書的古本,在中國古代史上曾佔有很重要的史料地位。戰國策 是繼 春秋 之後,訖楚漢之起...
《戰國策》《左傳》《漢書》《國語》分別是什麼編撰體
戰國策 左傳 編年史 漢書 是人物傳記的形式 戰國策 國別體 左傳 編年體 漢書 紀傳體 國語 國別體 戰國策 國別體,左傳 國別體史書,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書,國語 國別體 和 國語 體裁相近的 戰國策 是後人編輯的 左傳 的作者都是左 丘明 漢書 的作者范曄 左傳 史記 漢書 戰國策 國語 的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