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出使西域對後世有著怎樣深遠的影響

2021-05-31 19:27:23 字數 5189 閱讀 7690

1樓:匿名使用者

張騫bai出使西域

,雖然起初是出du於軍事目的zhi,但西域開通以後dao,它的影響,遠遠超出專了軍事範圍屬

。從西漢的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再從新疆連線中亞、西亞的一條橫貫東西的通道,再次暢通無阻。這條通道,就是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國家聯絡起來,促進了它們之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文化的交流。由於中國歷代封建****都稱邊疆少數民族為「夷」,所以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等十幾種植物,逐漸在中原栽培。

龜茲的樂曲和胡琴等樂器,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漢軍在鄯善、車師等地屯田時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術,習稱「坎兒井」,在當地逐漸推廣。此外,大宛的汗血馬在漢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馬」,「使者相望於道以求之」。

那時大宛以西到安息國都不產絲,也不懂得鑄鐵器,後來漢的使臣和散兵把這些技術傳了過去。中國蠶絲和冶鐵術的西進,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甚大。

張騫出使西域對後世有何影響

2樓:離落蒾薍

通西域,雖然起初是出於軍

事目的,但西域開通以後,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軍事範圍.從西漢的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再從新疆連線中亞細亞的一條橫貫東西的通道,再次暢通無阻.這條通道,就是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國家聯絡起來,促進了它們之間的經濟和文化的交流.由於我國歷代封建****都稱邊疆少數民族為「夷」,所以張騫出使西域成為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等十幾種植物,逐漸在中原栽培.

龜茲的樂曲和胡琴等樂器,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漢軍在鄯善、車師等地屯田時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術,習稱「坎兒井」,在當地逐漸推廣.此外,大宛的汗血馬在漢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馬」,「使者相望於道以求之」.

那時大宛以西到安息國都不產絲,也不懂得鑄鐵器,後來漢的使臣和散兵把這些技術傳了過去.中國蠶絲和冶鐵術的西進,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甚大

3樓:匿名使用者

張騫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被譽為「第乙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他將中原文明傳播至西域,又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種到中原,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張騫出使西域,接觸到西域各國的風土人情,是漢朝開始對西域各國有所了解,使漢朝與西域建立了友好關係,為後來西漢**設定西域都護府,使西域正式歸西漢**管轄打下了基礎。

4樓:閒擲葡萄

簡單而言是開通了絲綢之路,促進 了文化交流。

漢通西域,雖然起初是出於軍事目的,但西域開通以後,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軍事範圍。從西漢的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再從新疆連線中亞、西亞的一條橫貫東西的通道,再次暢通無阻。這條通道,就是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國家聯絡起來,促進了它們之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文化的交流。由於中國歷代封建****都稱邊疆少數民族為「夷」,所以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等十幾種植物,逐漸在中原栽培。

龜茲的樂曲和胡琴等樂器,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漢軍在鄯善、車師等地屯田時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術,習稱「坎兒井」,在當地逐漸推廣。此外,大宛的汗血馬在漢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馬」,「使者相望於道以求之」。

那時大宛以西到安息國都不產絲,也不懂得鑄鐵器,後來漢的使臣和散兵把這些技術傳了過去。中國蠶絲和冶鐵術的西進,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甚大。

5樓:匿名使用者

是絲綢之路加強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絡。各國的商業文化,開始就其交融融合。

張騫出使西域對歷史有什麼影響

6樓:大燕慕容倩倩

答:張騫出使西域對歷史主要有以下幾點影響:

(1)開拓了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2)促進了中國與西域之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文化的交流;

(3)促進了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

(4)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5)加速人類文明的發展,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甚大。

張騫出使西域對西域的發展有的意義有哪些

7樓:寧馨兒紫雨

張騫出使西域對西域的發展的主要意義是促進漢朝和西域的交流。

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

開拓了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促進了中國與西域之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文化的交流;

促進了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

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加速人類文明的發展,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甚大。

漢朝的中外交流

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恐怕是漢武帝所始料不及的。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

深遠影響

漢通西域,雖然起初是出於軍事目的,但西域開通以後,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軍事範圍。從西漢的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再從新疆連線中亞、西亞的一條橫貫東西的通道,再次暢通無阻。這條通道,就是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國家聯絡起來,促進了它們之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文化的交流。由於中國歷代封建****都稱邊疆少數民族為「夷」,所以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等十幾種植物,逐漸在中原栽培。

龜茲的樂曲和胡琴等樂器,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漢軍在鄯善、車師等地屯田時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術,習稱「坎兒井」,在當地逐漸推廣。此外,大宛的汗血馬在漢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馬」,「使者相望於道以求之」。

那時大宛以西到安息國都不產絲,也不懂得鑄鐵器,後來漢的使臣和散兵把這些技術傳了過去。中國蠶絲和冶鐵術的西進,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甚大。

張騫出使西域 (歷史事件)

漢武帝建元年(西元前140),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三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張騫對開闢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張騫 (漢代傑出的外交家)

張騫(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故里在漢中城固縣城南2公里處漢江之濱的博望村。

張騫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由匈奴人甘父做嚮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博望侯。

張騫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被譽為「第乙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他將中原文明傳播至西域,又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種到中原,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張騫病逝於長安,歸葬漢中故里。

西域「西域」一詞,最早見於《漢書·西域傳》,是和張騫的名字分不開的。

西漢時期,狹義的西域是指玉門關、陽關(今甘肅敦煌西)以西,蔥嶺(帕公尺爾高原)以東,崑崙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南,即漢代西域都護府的轄地。廣義的西域還包括蔥嶺以西的中亞細亞、羅馬帝國等地,包括今阿富汗、伊朗、烏茲別克至地中海沿岸一帶。

8樓:繼潤

張騫出使西域,雖然起初是出於軍事目的,但西域開通以後,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軍事範圍。從西漢的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再從新疆連線中亞、西亞的一條橫貫東西的通道,再次暢通無阻。這條通道,就是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國家聯絡起來,促進了它們之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文化的交流。由於中國歷代封建****都稱邊疆少數民族為「夷」,所以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等十幾種植物,逐漸在中原栽培。

龜茲的樂曲和胡琴等樂器,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漢軍在鄯善、車師等地屯田時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術,習稱「坎兒井」,在當地逐漸推廣。此外,大宛的汗血馬在漢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馬」,「使者相望於道以求之」。

那時大宛以西到安息國都不產絲,也不懂得鑄鐵器,後來漢的使臣和散兵把這些技術傳了過去。中國蠶絲和冶鐵術的西進,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甚大。

9樓:流年嘉逸

促進漢朝和西域的交流

張騫出使西域有什麼重大意義?

10樓:匿名使用者

1、意義

(1)開拓了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2)促進了中國與西域之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文化的交流;

(3)促進了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

(4)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5)加速人類文明的發展,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甚大。

2、張騫出使西域簡介

漢武帝建元年(元前140),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三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張騫對開闢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3、出使原因

當時,正在伊犁河流域游牧的大月氏,是乙個著名的「行國」,40萬人。他們曾居住在敦煌和祁連山之間,被匈奴一再打敗後,剛遷到這裡不久,並且習慣了這裡的生活,不願意再次打仗了。匈奴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

因此,大月氏與匈奴是「世敵」。所以,張騫出使西域並沒有完成本身任務。

漢朝日趨強盛後,計畫積極地消除匈奴貴族對北方的威脅。武帝聽到有關大月氏的傳言,就想與大月氏建立聯合關係,又考慮西行的必經道路——河西走廊還處在匈奴的控制之下,於是公開徵募能擔當出使重任的人才。

建元三年,即西元前138年,張騫「以郎應募,使月氏」。「郎」,是皇帝的侍從官,沒有固定職務,又隨時可能被選授重任。

4、張騫簡介

張騫(約西元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縣(今陝西省城固縣)人,漢代傑出的探險家、外交家,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貢獻。開拓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並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

張騫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漢武帝以軍功封博望侯。西元前139年,由匈奴人甘父做嚮導,率領一百多人,從隴西出發,中途被匈奴被扣十年,並娶妻生子。西元前114年張騫病逝於長安,歸葬故里。

張騫出使西域,此行值得嗎張騫出使西域碰到了那些困難

漢武帝建元元年 前140 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二年 約西元前138年 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 前126 匈奴...

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是什麼,張騫出使西域有什麼重大意義?

由於張騫等人的溝通,漢朝同西域的往來此後十分頻繁。漢使把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蘿蔔等種子帶回長安。西域各族從漢朝得到了絲織品和鐵器,還學會了鑄造鐵器和鑿井技術。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豐富了漢族人們和西域人民的生活。1 促進中國與西域的文化交流 2 配合了漢當時的戰略安排 3 加速了絲綢之路的...

張騫出使西域中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有什麼重要的意義從文中找出相關

1 打通中國與西域各國的聯絡,並以此開闢絲綢之路 2 新疆自古就是中國的土地 絲綢之路,毫無疑問是歷史衍變的詞彙之一,其最早出現在中國的周朝和秦漢時期 中國是世界上第乙個養蠶製絲的國家。西元前139年,西漢著名的外交家 旅行家張騫帶領一支隊伍,首次從長安出使西域,到達樓蘭 龜茲 于闐等地,其副手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