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漆器的分類與製作方法有哪些

2021-03-05 09:21:40 字數 5317 閱讀 5176

1樓:不曾明了

1.一色漆器

一色漆器,指通體光素一色,不加華飾,《髹飾錄》中的所謂質色,就是指這種漆器本身質地的顏色。

一色漆器主要有黑、朱、黃、綠、紫等一種顏色的漆器。根據考古發現,最早的一色漆器出現在原始社會,以後歷代均有作品傳世,以朱、黑、紫三色最為常見。

(髹飾錄》中把金漆也歸到一色漆器類中,名曰「金髹」「渾金漆」或「貼金箔」。金漆的做法是在黃色、朱色、黑色等漆表面刷一道黏漆,叫做「打金膠」,然後把金箔或金粉貼上上去。一色金漆常見的實物以佛像居多,也有漆匣、漆盤、漆碗、漆盒等。

2.罩漆

罩漆,相當於《髹飾錄》的罩明門。其做法是在色漆或描繪完工後,上面再罩一層透明漆,因罩漆下面的底色不同,而有種種不同的名稱。《髹飾錄》主要將罩朱漆、罩黃漆、罩金漆、灑金等幾種做法歸人「罩明門」。

《髹飾錄》描飾門中還有一種描金罩漆,也應歸人罩漆類。「它的做法是:在黑、朱、黃等漆地上作描金花紋,花紋上用朱色或黑色勾紋理,最後罩透明漆,北京匠師分別稱之曰『金箔罩漆開朱』和『金箔罩漆開墨。

』」。各種罩漆的特點,就在於它罩了一層透明漆之後,表面顯得光亮潤澤,花紋隱現,極為雅緻。但因罩了一層透明漆,透明漆下的底漆顏色比不罩的要深一些。

罩金漆出現得較晚,以宮廷中的罩金漆實物較多。尤其到清代多用於帝后御用的寶座、屏風等,小件器物也有用罩漆方法製成的。罩過的金漆在透明漆的下面透出金色的光彩,與「明金」差別較大,但罩漆的優點保護了金色不易退色或磨損。

3.描漆

描漆相當於《髹飾錄》中的描飾門,包括描漆和描油等。

描漆就是在光素的漆地上,用各種彩色漆來描繪花紋;描油,又稱描錦,是以桐油代漆,調製出各種鮮豔的顏色繪製出花紋。

古代彩繪漆器有只用彩漆或只用彩油者,但更多的是二者兼施。先秦以前,漆器均為描彩漆,自漢代漆器出現油彩以後,油彩的使用日漸增多,使漆器的色彩更加艷麗和豐富多彩。明清兩代,漆器上油彩的使用已相當普遍,有的漆器花紋幾乎全部使用了油彩。

4.描金

描金又名泥金畫漆,即在漆地上加描金花紋。一般做法是:在退光漆地上用朱漆或黑漆畫花紋,待乾後,在花紋上打金膠,然後將金貼或描上去。

描金原料,有的只用一種金箔,故花紋金色如一。有的用兩種或三種金箔,如用赤金、蘇大赤金、庫金,使顏色顯現不同。利用這些顏色不同的金箔分貼丕同的花紋,使金色花紋呈現出色澤的變化,猶如繪畫之設色,《髹飾錄》中稱這種做法為「彩金像描金」。

還有用漆灰堆出凸起的花紋後再描金或貼金的識文描金做法。

漆器上使用描金的做法,最早見於考古發掘的是河南信陽長台關2號楚墓中的彩繪漆棺,上面有用描金繪成的變形風紋圖案,表現出較為完美的描金技術,開創了我國描金漆器之先河。漢代以後,描有金色花紋的漆器多有發現,明清兩代已成為漆器的一大種類。

5.堆漆

堆漆相當於《髹飾錄》中的堆起門。堆漆,顧名思義是把漆堆積起來之意。堆漆包括「識文」和「隱起」兩種做法。

識為高起之意,所謂識文,就是用漆灰或稠漆堆畫出高於漆面的花紋之後,不加雕琢。而加飾雕琢的做法稱為「隱起」。這兩種漆器都是用堆漆的方法做凸起的紋飾,再在堆漆的紋飾上加飾色漆。

西漢馬王堆1號漢墓中出土的第二層套棺上的雲紋輪廓線條明顯凸起,色彩脫落,露出深色的線條,其物質究竟為漆灰還是油灰,還需作進一步分析,但做法與堆漆相同。長沙砂子塘木棺墓的棺木擋板上,其彩繪磬上的圓點穀紋,乃是用稠漆堆起,這是堆漆做法的最早例證,這種做法可能為西漢漆工的一種新興的裝飾技法。唐宋時期均見堆漆技法的使用,唐代堆漆的例證是儲存在日本的鑑真法師雕像,其五官及衣紋凸起部分均為漆灰堆塑。

到宋代,堆漆技法已漸臻成熟,在建於北宋初期的蘇州瑞光寺塔內發現的真珠舍利寶幢座上,貼有供養人、寶相花及狻猊等花紋,均用堆漆方法製成。明清兩代此種技法最為常見,尤其是堆漆與描金相結合,故有識文描金和隱起描金等名稱。

6.填漆

填漆即填彩漆。其做法是先在漆器上陰刻花紋圖案,然後在花紋內填入色漆,乾後經磨平呈現出光滑平整的效果。按黃成《髹飾錄》所講填漆有磨顯和鏤嵌兩種做法。

楊明加註為:「磨顯填漆,(桼+包)前設文;鏤嵌填漆,(桼+包)設文。」

「(桼+包)」是指漆器的最後一道漆,「糙漆」即(桼+包)漆前一道漆。磨顯填漆,是在做完糙漆之後,未做(桼+包)漆之前,在漆地上用稠漆堆起花紋輪廓,然後在花紋輪廓內用所需色漆填平。這樣通體均處於同一平面上,然後經打磨而成,因此可以說磨顯填漆就是先堆後填的做法。

鏤嵌填漆是用先刻後填的方法做成,即漆成之後,直接在漆地上鏤刻出低陷的花紋,填平色漆,經打磨而成。此種技法在《遵生八箋》中有載:「宣德有填漆器皿,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磨平如畫……」《帝京景物略》載:

「填漆刻成花鳥,彩填稠漆,磨平如畫,久愈新也。」以上兩書所載,前者是「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後者是「刻成花鳥,彩填稠漆」,一堆一刻,兩者最後同是「磨平如畫」,即是《髹飾錄》中填漆條講到的磨顯與鏤嵌。

填漆實物最早的例項是江蘇武進縣南宋墓出土的填朱漆斑紋地戧金山水花卉紋長方盒,盒面《柳塘圖》空地細鉤密密麻麻的圓點紋,圓點內填紅漆,這是我國填漆技法的雛形,到明清兩代填漆技法已相當嫻熟。明代永樂年間的官辦漆工作坊果園廠,就以生產填漆和雕漆器物最為出色。

7.雕填

雕填的做法是:先用填漆的方法做好花紋,然後沿著花紋輪廓勾出陰文線,在勾出花紋上的紋理之後,在陰文線內填金,實際上是一種把填漆與戧金兩種方法結合到一塊的新技法。

從現有收藏的明清雕填器看,許多被稱為雕填漆器的彩色花紋,有的是刻後用色漆填成的,為真正的雕填做法,也有的是用色漆繪成之後剔刻陰線填金的。雕填在《髹飾錄》中被稱為「戧金細鉤填漆」和「戧金細鉤描漆」,這是根據兩者不同的做法來命名的。這兩種做法雖有不同,但其外貌卻十分相似,只有仔細審視才能分辨出來。

現在文物業把兩者統稱為「雕填」。

8.螺鈿

在古代,人們把螺鈿叫做鈿嵌、陷蚌或坎螺。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稱之為螺填,元末陶宗儀《輟耕錄》中有螺鈿之名,黃成在《髹飾錄》中稱它為陷蚌、坎螺等。螺,指的是嵌物的質地,鈿是裝飾的意思。

徐鉉在《說文》新附中說:「鈿,金華也。」《集韻》也說:

「鈿,以寶飾物。」螺鈿一名至今仍沿襲使用。

螺鈿漆器,即指取材於各種貝殼的天然色彩與美麗光澤的最佳部位,分層剝離和磨製後,根據設計圖案需要,鑲嵌於漆器表面作為裝飾。鑲嵌的螺片有厚有薄,故有厚螺鈿與薄螺鈿之稱,因厚螺鈿殼片較厚,硬度大,文物業又稱之為「硬螺鈿」。薄螺鈿,因裁切精薄如紙,又謂之「軟螺鈿」。

《髹飾錄》中黃成稱:「螺鈿……百般文圖,點、抹、鉤、條,總以精細密緻如畫為妙。」即指薄螺鈿鑲嵌出來的效果而言。

厚螺鈿較薄螺鈿精細密緻的程度差一些。

還有一種「襯色螺鈿」,也叫「襯色甸嵌,即色底螺鈿也」。所謂襯,即襯托之意,是以透明的貝殼薄片裁切出花紋,下面再襯托上不同的色彩後嵌貼到漆器上,即等於人工設色。所襯各種顏色是通過透明殼片而顯色,故呈現出色彩晶瑩、溫潤的效果,如黃成所說「各色瑩徹,煥然如佛朗嵌」。

「佛朗嵌」,即「掐絲琺琅」,今人俗稱為「景泰藍」,黃氏所說襯色螺鈿漆器上的色彩效果與景泰藍相若。

我國用蚌片、蚌泡鑲嵌在漆器上作為裝飾的做法,早在西周墓中已有多處發現。北京琉璃河西周墓地中發現鑲有不足2公釐厚蚌片的漆??,鑲嵌的圖案極其工整細緻,證實了西周的螺鈿漆器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把我國螺鈿鑲嵌工藝的時間上溯到了西周。

現今所見唐以前的漆器均用較厚的螺鈿片鑲嵌,宋代已有薄螺鈿漆器的記載,但未見實物。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薄螺鈿漆器中,有被認為是宋代器物的,而真正的薄螺鈿漆器是北京元大都遺址出土的薄螺鈿《廣寒宮圖》漆盤殘片,代表了我國元代薄螺鈿漆工藝的水平。明清兩代厚、薄兩種螺鈿漆器都很盛行,尤其是薄螺鈿的發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

「襯色螺鈿」出現得較晚,實物僅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清晚期的嵌襯色螺鈿團花長方盒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黑漆嵌螺鈿圓盤。

9.犀皮

犀皮,又稱「虎皮漆」「波羅漆」。其做法是:先在器胎上用石黃人生漆調成稠漆,做成乙個高低不平的表面,再用右手拇指輕輕將漆推出乙個個高起的小尖,稠漆人陰乾透後,上面再髹塗不同色漆多層,各色相間,並無一定規律,最後通體磨平。

凡是突起的小尖,經磨平後,都圍繞著一圈一圈的不同漆層,呈現出了類似松鱗的花紋,其特徵為「表面光滑,花紋由不同顏色的漆層構成,或成行雲流水紋,或像松樹幹上的鱗皴,乍看很勻稱,細看又富有變化,漫無定律,天然流動,色澤燦爛,非常美觀」。經過研磨露出的漆層斷面,斑紋執行、迴旋的形態取決於地子起伏的形態,故《髹飾錄》有「片雲、圓花、松鱗」等不同名稱。

關於犀皮漆器出現的時間,原來認為最早出現於唐代,其依據是現知最早的文獻資料——唐代袁郊、甘澤謠在《太平廣記》中講到犀皮枕,後有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提到清湖河下戚家犀皮鋪,與游家漆鋪並列,證明當時已有製造犀皮的漆工作坊。令人欣慰的是,2023年安徽馬鞍山市三國吳朱然墓中出土了一對黑、紅、黃三色相間的皮胎犀皮羽觴,其製作工藝已相當成熟,這一發現把我國犀皮漆工藝出現的年代提早了約六百年。明清兩代的犀皮技法已相當成熟,解放初期北京仍儲存有以犀皮技法來製造漆煙袋杆的行業。

10.雕漆

雕漆是剔紅、剔黑、剔黃、剔綠、剔彩等的總稱,其中尤以剔紅最多,且又常常與其色彩相同的雕漆相結合。

剔紅的做法是:在器胎上髹一定厚度的朱漆,少則二三十道,多則上百道,之後在漆上雕刻花紋。剔黃、剔綠、剔黑等的技法與之相同。

剔彩則是在器物上分層髹塗不同顏色的漆層,當漆層達到一定的厚度時,根據圖案色調要求,需要哪種顏色,就將它面上的顏色剔掉,露出所需色漆。《髹飾錄》中所說「紅花、綠葉、紫枝、黃果、彩雲、黑石等」就是用這種方法剔刻出來的。

據《髹飾錄》記載,我國雕漆技法出現於唐代,但至今未見實物,宋元兩代雕漆技法已漸臻成熟,到元末明初,尤其是永樂時期果園廠生產的雕漆,技藝精湛,工藝達到歷史上的最高水平。明清兩代的雕漆數量最多,至清代晚期,雕漆技藝衰微而幾乎失傳,解放後,北京、揚州等地才重新恢復了雕漆的生產。

11.剔犀

剔犀,北京文物業通稱曰「雲雕」,日本稱之為「屈輪」。其做法與剔彩相近,即在器胎上用兩種或三種色漆有規律地逐層髹塗,當.各層達到一定的厚度時用刀斜剔出卷草、勾紋等不同的花紋,刀口斷面清晰地顯露出不同顏色的漆層,器表有黑面、紅面或紫面的。其狀如行雲流水,自然流動。

此技法出現不會晚於唐代,惟實物有待發現,其定型可能是在宋代,例項為江蘇武進南宋墓出土的剔犀雲紋執鏡盒及剔犀竹柄團扇。元末明初此種技法達到很高水平,明清時流行,存世作品的數量較多。

12.款彩

款彩的做法是:在漆地上刻凹下去的花紋,然後把色漆或色油填人花紋輪廓之內,因刻去的是漆灰,故又有「刻灰」或「大鵰填」之稱。

款彩技法出現較晚,傳世有明清兩代的作品,因工藝簡單,出品快,故多用於製作各種小插屏或屏風。

13.戧金

戧金的做法是在漆地上,用刀尖或針錐畫出纖細的花紋,然後在花紋內打金膠,將金粉粘上去,故花紋呈金色。也有戧銀的,即用銀箔粘著。「錐畫」技法最早出現於戰國。

到漢代不僅有針劃漆器,還有在針劃紋內加彩的。錐畫戧金比簡單的錐畫更進了一步。湖北光化五座墳西漢墓中出土的兩件漆卮,是迄今發掘到的最早的戧金漆器,與宋以後的戧金技法相同。

明清以來戧金技法多與填彩漆相結合。

14.百寶嵌

用各種珍貴材料如珍珠、寶石、珊瑚、碧玉、翡翠、瑪瑙、象牙、密蠟等鑲嵌在漆器表面,組成各種圖案,此種技法稱為百寶嵌。

百寶嵌技法在西漢墓中出土的漆器上已見雛形,流行於明代,清代更加盛行,揚州名漆工盧葵生善制百寶嵌,其作品也有流傳。

中國古代詩歌的分類(舉例說明),中國古代詩歌分類表

古代詩歌包括詩 詞 曲。1 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 古體詩,包括古詩 唐以前的詩歌 楚辭 樂府詩。注意 歌 歌行 引 曲 呤 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 詩經 楚辭 漢賦 漢樂府 魏晉南北朝民歌 建安詩歌 陶詩等文人五言詩 唐代的古風 新樂府。近體詩,包括律...

中國古代厚葬習俗的興盛與衰弱,中國古代厚葬習俗的興盛與衰弱 5

中國古代厚葬習俗,源於對祖先靈魂的孝敬。從春秋到戰國,影響最大的不是儒家,所以厚葬沒有形成 習俗 漢以下什麼時候朝廷尊儒,朝野即厚葬 什麼時候尚道,朝野即薄葬。達磨西來以後,人們普遍相信靈魂不會停留在墓穴內,厚葬習俗才得到進一步更改。 http wenku.baidu.com view 203385...

中國古兵器裡長槍有幾種分類求中國古代長槍的的分類情況

槍是一種在長柄上裝有銳利尖頭的兵器。槍的別名叫 二 清異錄 蜀王建軍中隱語,槍曰 肩二 槍亦稱為 一丈威 事物異志 隋煬帝易槍名為一丈威。槍的歷史可以追溺到原始社會。原始的長槍僅僅將木棒頭削尖就是了。通俗文 削木傷盜曰槍。漢時的槍與矛的形制相似,多以長木桿或竹竿為杆,裝上銳長槍頭,配以槍纓即製成。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