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社會分層是社會學領域中的乙個重要課題,它指依據一定的標準,把社會成員劃分成不同層次的過程。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社會分層結構愈加複雜,影響社會分層的因素越來越多,分層標準的多元化改變了傳統社會認知下的「世襲身份」,這表現在社會成員的地位、收入、權利等社會資源的占有被更多因素所牽制,教育問題是其中乙個分支。教育是社會文明傳遞的主要載體,人的現代化作為社會文明的高階形態,在其實現的過程中,教育無疑擔負著重大的社會功能。
社會學認為,學習是人一生中的社會和個人經歷,它會改變人的知識、態度和行為方式。實現人格和世界觀、價值觀的多方面塑造。我國憲法規定,每個公民在達到法定年齡後,都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權利。
2023年中國恢復高考制度後,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高考走進了大學校園,接受現代高等教育,並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建設的中堅力量。2023年起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又實現了基本普及教育的第二次跳躍。但由於地域、個人等差異使教育程度呈現出不同,所受教育的不同程度對人個人素質和知識結構有密不可分的聯絡。
作為社會結構的基本單位,個人的教育程度也決定著個人發展,並影響其在社會中的地位和社會階層的確定。因此,教育對社會分層的影響研究在逐漸進步的現代社會有著重要意義。
當代著名社會學家陸學藝曾在《當代社會流動》一書中提出,在現代社會中,教育是社會流動的動力機制,在所有工業化或正在工業化的國家中,對『誰走在最前面』這一問題的最好回答,就是那些獲得了教育的人」。[1]在社會學視野中,社會分層作為社會流動的動力,而教育充當了發動機功能。主義的觀點認為,教育主要具有以下幾個功能:
社會化、社會控制、篩選和分配、同化作用、社會革新和變遷。雖然在某些方面也促進社會變遷,但是從以上這些功能來看,教育這種制度設定的主要功能就是維持現狀,更多地表現為一種保守的社會力量[2]。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在《社會理論》一書中指出:
教育是階級再生產的機制。並在《教育、文化和社會的再生產》這部著作中,布迪厄令人信服地向人們說明,隱藏在傳授知識等眾多正面功能背後,教育機構同時也是在生產社會不平等並使之合法化的方式,是現代社會中階級再生產的一種重要機制。[3]因為正是通過這種教育機構,家庭背景的差異甚至對同語言和生活方式的熟悉程度的差異,被轉化成學校考試成績的差別。
這樣,教育就不斷地將社會中已有的階級結構複製出來。布迪厄的階級再生產理論強調了教育對於階級結構的維護和複製的作用,但是同樣也有許多研究表明了教育對社會流動起著積極作用[4]。很多研究表明,後天的教育是導致社會成員的社會地位改變的主要因素之一。
教育是社會的一種篩選裝置,各個階層可以藉此改變階層流向。教育對社會分層之間產生了兩方面影響。積極方面,教育為社會流動與社會合力分層提供了動力;消極方面,教育制度使社會成員在原有的社會分層結構上產生了教育分配不均的現象。
也就是說,所受教育的不同程度將社會成員在文化上劃分為不同層次,並直接歸為不同階級中。另一方面,在中國漸進的社會改革中,不同社會階層所占有的文化、社會、經濟資本不同,影響著他們以及他們的後代在教育質量的地區、學校、層次、規格、專業選擇上的差異,進而影響著接受教育的公平性。
本文採用問卷調查和隨機訪問的方式,設定被訪者在20——50歲之間,並有固定工作收入者,包括試用期、實習期。我將教育的不同程度與社會地位的不同層次作為兩種變數進行研究。在對階層的界定研究中,採用了社會學前輩的理論。
馬克思.韋伯確定了財富、權力和聲望這三個社會分層的關鍵因素。財富可以理解為經濟地位,權力是政治地位,而聲望則是社會地位,這三個地位構成了劃分社會階層的「三位一體」的理論[5]。
而在很大程度上,職業是劃分社會階級與階層的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6]於是在問卷中,受訪者對職業的認知是對階層劃分的主要標準。另一變數的設計中,教育包括五種程度,分別是初中及以下、中等職業教育、普通高中、高等職業教育和大學本科教育五類。
在分析過程中,所有資料來自問卷調查,收集整理後得出結論。
從資料中看出大學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者在本次調查中佔主流,所有受訪者政治面貌良好,收入集中在1500——3000的區間,在我國國民收入中處中等水平。其中,本科及本科以上水平收入分布較廣。高收入(3000以上)段的被訪者均擁有高等教育以上學歷,其中,本科及以上的高收入者較多。
17人正在或有過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或學業再深造的經歷,其中在學校裡接受過職業技能學習的受訪者參與較少,本科及以上學歷參與較多。他們表示參「再學習」的原因大多是工作本身需要以及評職稱。收入在1500——5000區間的受訪者接觸書籍及其他大眾傳媒的機會比收入較低的人多。
另外,在人們對職業的認知排名中,前五位分別是科學家、公務員、公司經理、律師和大學教授。另外,大多數人認為教育對社會地位有影響,其中,多數認為教育對其社會地位的確定影響很大。
目前,受到初級以上教育水平的社會成員是社會工作的主流,他們大多有大學本科或以上文憑,或有三年中、高等職業學校學習的經歷。但是不同的教育程度,可就是中國社會嗦認知的文憑,在社會階層的占領比例不同。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在研究中我們可以大膽推測出以下結論,在現代社會中通過教育向上流動的機會要遠遠大於通過職業向上流動的機會。
學歷越高收入越高,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大眾**,從中獲取知識和資訊,他們也更願意以自身財富換取更多的知識以充實和豐富自身知識結構,並以此換取更高的社會地位。這就形成了教育中的直接輸出品知識對社會成員階層的雙向影響。首先,教育程度越高,所在的社會階層就越高,反過來,社會階層越高的人,更有資本提高自身知識、能力和素養。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國民素質不斷提高,教育在保持社會階層原有的狀態之外,還使不同教育程度的**入不同階層,因而形成迴圈,促進社會發展。但是若各階層的不平衡發展可能會影響到國民經濟的發展甚至社會穩定。因此,我們既要看到教育與社會分層的緊密聯絡,還應在制度上對教育提出基本的質量要求,消除容易導致教育發展生態系統失衡的不良因素,使社會結構的分化更加合理和趨向良性發展,這樣才能使教育和社會階層及社會流動提供正面動力。
2樓:七則平七王者
用教育來篩選人才,用學業創造人才
為什麼教育的作用社會分層作用
3樓:
分出適合不同工作的人群吧。
但在我國發揮這種功能的主要是權力。
教育在社會分層過程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4樓:小劉胡侃
教育在社會分層中的作用
一向受到社會化理論學者的重視,而學校教育作為人的社會化和進行社會控制的有效手段之一,其教育內容的選擇、組織與傳遞過程是帶有計畫性和目的性的。在現代社會是乙個「學歷社會」的大背景下,學校教育已經對社會分層產生了重大影響。
教育在個體的社會化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的社會意義在於賦予社會成員一種特定的文化內涵,使其了解並接受這一文化背景之下的社會秩序,同時使自己的素質和能力得到不斷完善。學校教育是乙個有效的社會文化過程,它一方面給予人文化的定義,另一方面為個人獲得一種有價值的社會資源——學歷文憑,並且通過這種資源對社會成員的分化產生重要影響。
一、學校教育的功能
學校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內容的選擇和教育環境的建設都是與該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結構以及價值體系密切相關的。自19世紀末期開始,社會學者和教育學者就開始對教育與社會的關係以及教育的社會功能進行研究,並開創教育社會學。學者們通過研究教育制度和教育結構,認為教育不但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還具有實現個體的社會化和對社會有效整合以及根據社會分工進行選擇的功能。
學校教育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主要承擔這樣的功能:第一,知識的社會化。現代社會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以及各種社會生活知識,已經呈現出發展越來越豐富的趨勢,家庭已不能勝任傳統社會中的傳授與教育的職責,這主要通過系統科學的學校教育來完成。
第二,價值觀念和行為的社會化。個體對社會的價值判斷主要通過學校教育來完成,使人具有區別善惡、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時用正確的價值觀指導個人遵守社會行為規範,把學生培養成為與社會秩序相符合的模式,從而實現對社會的有效整合。
第三,理想目標的社會化。通過學校教育,使個人能把整個社會的利益發展與自己的意願相一致的目標視為自己的理想,並通過學習,學會如何去實現目標的方法。因此,學校教育不僅僅是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還對學生行為和態度選擇具有潛在的影響。
二、教育與社會分層理論
社會分層理論一直非常重視教育與階層形成的關係。馬克思和韋伯都把教育或技術資格看成是劃分階級階層結構的
重要依據。賴特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有兩種資源非常重要,即組織資產與資格認定性技能,賴特把教育或技術資本作為階級剝削的基礎。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能力的具體形式是:
生產資料所有權,教育與技術方面的資格認證,體力勞動的力量。這裡他強調技能水平對階級內部分化的作用。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認為文化是一種資本,在人口中的分布是隨不同的階級而定的。
這種分布可以還原為教育成就和文化實踐之間的關係——參與文化實踐的能力是在教育經歷中獲得的。布迪厄認為教育系統對現階段的資產階級社會所發揮的功能,相當於其他形式的社會秩序合法化以及特權世襲傳承對其他社會形態所發揮的功能。資產階級特權的擁有者在現代已經必須訴諸於學院的資格認定,從而證明他的德才兼備,並確認自己剝削的特權。
教育是社會文明傳遞的主要載體,人的現代化作為社會文明的高階形態,在其實現的過程中,教育無疑擔負著重大的社會功能。柯林斯、丹尼爾.貝爾等人都認為,在未來的社會階級結構中,教育將作為在社會中經濟方面受益階層的篩選標準,技術能力成為實際權力的乙個條件,高等教育成為取得技術才能的手段,社會主要機構中成員的招募將以技術能力為首先條件。
在所謂的「後工業社會」中,權力和地位要按照能者統治的邏輯發展,而其社會秩序也將是以受過教育的能者優先的原則為基礎。"
三、教育在現實社會分層中的影響
教育不能直接給個人帶來收益,除非社會有一種可用來將教育轉化為資源的制度。在「學歷社會」的巨集觀背景之下,學歷和文憑就成為交換關係的中介。現實的中國社會,對學歷的關注勝過於對實際知識和能力的關注。
社會用人單位對資源短缺人才的應用,以學歷為依據,在有著同等學歷的情況下,又以學校或專業的聲譽為依據。這一切都在客觀上引導著人們的教育觀念。從中國的學校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中,我們可以看出絕大多數人都是為了獲得學歷文憑,為了將來收入可觀的職業,為了獲得社會分層中有利地位而進行提前的競爭。
文憑學歷代表乙個人的受教育程度,受過高等教育的職業參與者較容易獲得用人單位給予的較好崗位。職業的好壞與教育程度相關,而職業又是衡量階層地位的乙個重要標準。布勞和鄧肯認為,在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程度都十分發達的現代社會裡,經濟和政治權力的劃分都以職業分化為基礎。
這種觀點在西方社會階層分析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因為在市場為主要配置手段的情況下,勞動力資源的分配依賴市場機制,人們絕大部分的經濟利益是通過職業的途徑實現的。
教育不僅與乙個人的收入效益緊密相關,還與其它許多市場收益有密切聯絡,如聲望、閒暇、福利等等。在現代社會中,通過教育向上流動的機會要遠遠大於通過職業向上流動的機會。接受一定的教育並獲得相應的學歷認證,是個人參與現代社會生活、創造和分享社會發展成果的基礎,進入不了教育領域,則意味著會被排擠到社會或組織的邊緣。
人們謀求教育機會的平等,其實質在於謀取參與社會生活的均等機會,否則就會形成教育的隔離,在創造和分享社會成果時受阻。
四、教育與社會分層正相關關係背後的反思
教育在為社會成員提供向上層社會流動的平等機會的同時,很多人過分地追求教育的功利價值,把教育產品當作一種「瘋狂的消費」,卻很少關心教育的本質意義和內在價值。人們的教育消費行為不可避免地走向非理性化,導致勞動力市場上的學歷**猛烈攀公升,其結果是高學歷人群增多,而教育收益水平卻在降低。
事實上,學歷的獲得必須經過長期的磨練和嚴格的篩選,才可允許實現。在學歷不斷公升溫的現實中,教育的泡沫化現象也就在所難免。教育的泡沫化是由於教育消費需求超過了有限的教育資源所提供的供給,致使教育資源的增長遠遠趕不上教育規模的增長,形成大量低效甚至無效的教育文憑,進而引發文憑的普遍信用危機。
教育文憑的信用危機,不僅破壞教育發展生態系統中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四要素之間的平衡,損害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而且會導致以學歷為標識的個人人力資本訊號發生失真和紊亂,使雇主在勞動力市場上的人力投資風險增大,投資慾望受挫。
隨著社會結構的轉變,以身份制為主的社會分層模式正在被以學業和職業為主的分化模式所取代,這種轉變對教育公平的實現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們既要看到教育與個人社會地位的緊密聯絡,還應在制度上對教育提出基本的質量要求,消除容易導致教育發展生態系統失衡的不良因素,使社會結構的分化更加合理和趨向良性發展。
什麼樣的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機制是合理的
當代中國的社會bai階層是怎du樣演變形成的,zhi社會流動機制發生了哪些變化,dao社會各階層今回後將怎樣繼續演答化,現有的社會流動機制哪些是合理的,哪些還不合理,需要進行怎樣的改革和調整,這些問題都是處於關鍵時期的我國需要認真研究並關注的。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是對某個國家或地區同一類社會現象所做的...
為什麼說教育同社會發展的關係和教育同人發展的關係是教育學的基
參見教育的特殊矛盾,問題即矛盾,對問題的回答即對矛盾的調和 教育學的兩個基本問題是 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把這個問題放在職業教育這個版塊,就我個人看法說下吧。職業教育與社會發展是相互依託,相輔相成的。職業教育要想發展,必須與社會發展同步。職業教育做的好,用人單位將能減少培訓的時間和資金成本,提高生產...
牙膏的作用是什麼啊?牙膏的作用,牙膏起到的作用是什麼?
牙膏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清潔用品,有著很悠久的歷史。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工藝裝備的不斷改進和完善,各種型別的牙膏相繼問世,產品的質量和檔次不斷提高,現在牙膏品種已由單一的清潔型牙膏,發展成為品種齊全,功能多樣,上百個品牌的多功能型牙膏,滿足了不同層次消費水平的需要。1 最基礎的作用是清潔牙齒以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