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傳統習俗的演變體現了傳統文化的什麼特點

2021-03-05 09:22:07 字數 4731 閱讀 5299

1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習俗中乙個比較重要的歲時節日,它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我國的清明節源遠流長,內容豐富,文化內涵深厚,自唐代融合了寒食節、上巳節的有關風俗後,在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禁火寒食、掃墓上墳、插柳、植樹、踏青郊遊等一系列風俗活動。最近,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傳統節日,國家相關部門公布了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增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各放假一天。

清明節的文化內涵

(一)清明節體現了中華民族崇宗敬祖的觀念和尊老、敬老的美德。

(二)清明節折射出中華民族祈福禳災,除舊迎新等求吉心理。

(三)清明節是中華民族融匯親緣感情,增強內聚力的符號。

(四)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民族自我意識得以體現的媒介。

總之,清明節作為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要的歲時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拜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清明節的發展與演變,經歷了乙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可以說是乙個歷史文化積澱的過程,清明節也因此成了民族文化的「積澱場」。在這個民族文化的「積澱場」中,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得到了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得到了增強。

相信在今後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清明節將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緊密地聯絡在一起,並朝著更加人性化、和諧化和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2樓:2010鵬兒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乙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

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

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2023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中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

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

「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

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

《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

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

「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籤,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

關於包袱裡的冥錢,種類很多。

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

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酆都城的圖案,多系鉅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

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

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

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飲食習俗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

清明【釋義】:

①清澈明淨:月夜清明。

②清醒明白:神志清明。

③政治開明,有法度有條理:天下清明|生於清明之世。

④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四月四或

五、六日,民俗於此日掃墓: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節食俗

每年的陽曆4月5日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節除掃墓祭祖外,其食俗也是豐富多彩的。

吃青糰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公尺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

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吃饊子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公尺麵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吃清明螺

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此外,我國南北各地在清明佳節時還有食雞蛋、蛋糕、夾心餅、清明粽、饃餈、清明粑、幹粥等多種多樣富有營養食品的習俗。

乙個關於青團的典故 清明緣何吃青團

上海人在清明前後有吃青團的食俗,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於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即渭明前

一、二日,還特定為」寒日節」。

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公尺酪、麥酪、杏仁酪揚,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節充飢,不必舉火為炊。

現在,青團有的是採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公尺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流傳百餘年,仍舊乙隻老面孔。人們用它掃墓祭祖,但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追憶食品」重返百姓餐桌

做法:用艾(一種野草)、大公尺、糯公尺磨成粉後做成皮子,白色的公尺粉加上艾的綠色立刻就變成了碧綠色,然後包入豆沙餡,上鍋蒸好後的清明果是碧綠的像餡餅一樣的東西,底下會墊著一張圓形的竹葉(俺家用松針,更香健康),小小的點心透著股清香,看上去到更像一件精美的玉器,吃在嘴裡更是清香滑糯。

3樓:明演姝林

越來越不崇尚自然了。

4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節真是個悲傷的日子啊,一懷念他們我就快流淚了。特別是有很大的成就的人。太令人難忘啊。

上述材料主要體現傳統文化的什麼特點

5樓:歲月不寒

標準答案:

①傳統文化的首要特點就是繼承性。清明節始於周代,流傳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傳統習俗繼承的具體體現。②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

清明節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在我國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目前仍在25民族間盛行,具有相對穩定性。③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目前有25個民族過清明節,每個民族又各具特色,都起到了聯絡血脈情感的作用,這是鮮明民族性的體現。

兩題答案:

(1)①傳統文化的首要特點就

是繼承性。清明節始於周代,流傳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傳統習俗繼承的具體體現。②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清明節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在我國已

有2500多年的歷史,目前仍在25民族間盛行,具有相對穩定性。③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目前有25個民族過清明節,每個民族又各具特色,都起到了

聯絡血脈情感的作用,這是鮮明民族性的體現。

(2)①傳統節日是乙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澱,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清明節祭拜活動集中展示了

人們對民族先烈和先人的尊重和懷念情感。②對待傳統民族節日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家才會不斷地興旺發達,

我們個人才會全面發展,不斷創造新的生活。③對待清明節及其祭拜形式的演變,我們還要做到在繼承中發展,不斷地「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我們對傳統節日的

繼承不但要注意其形式的變化,更要注重其蘊含的文化精華的內容,不斷為傳統的民族節日豐富新形式,增添新內容,做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創造者。④科技進步是

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利用網路方式對先烈、先人進行文明科學的祭拜,值得大力提倡。

清明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嗎?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其一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埽墓節。按主日說,約在四月五日前後,按農曆,則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曆法來播種 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後十五天,按 歲時百問 的說法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

寒食這首詩中最能體現這一節日的傳統習俗句子是

寒食 這抄首詩中最能體現節襲 日傳統的句子是日暮漢宮傳蠟燭。這裡是寫傍晚漢宮裡有皇帝傳送給宦官的一支支蠟燭。本來寒食中,不應該有蠟燭點火的出現,但是這首詩裡這對這一現象的描寫最能夠體現封建社會中宦官當權,擾亂朝政。寒食天下,一律禁火,但為宮中可燃。句子是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寒食 這首詩...

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和乞巧節都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對不對

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和乞巧節。都是。勞動節不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是的,這三個都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勞動節不是七巧節不是 不對,不對,不對,不對,不對 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和乞巧節都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對嗎?有些不是,有些是 是的,有些是,有些不是!五一是國際勞動節,其餘的都是我國傳統節日,是七夕節或七鵲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