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的重要意義

2021-03-05 09:22:09 字數 5889 閱讀 9682

1樓:匿名使用者

《出師表》寫於蜀漢建興五年(227)諸葛亮第一次出師伐魏之前。其時蜀漢已從亭(今湖北宜都)戰役的慘敗中初步恢復過來,既與吳國通好,又穩定了自己的戰略後方,伐魏時機臻於成熟。在這篇表文中,諸葛亮勸說後主劉禪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繼承先帝劉備的遺志;也陳述了自己對先帝的「感激」之情和「興復漢室」的決心。

該文著眼於「出師」這兩個字。具體地說,一是諸葛亮對出師後國內政事的作了具體的安排。諸葛亮跟後主劉禪之間既是君臣關係,又是輔政者與被輔政者的關係(劉備臨終託孤)。

諸葛亮這次出師時,劉禪只有20歲,昏庸無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師後國內政局不穩,前方必然會受到重大影響。因此,出師後的國內政局就成了輔政者諸葛亮***不下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有正確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

為此,諸葛亮在這篇表文裡一面勸勉劉禪開張聖聽,嚴明賞罰,一面又向他舉薦人才來管理「宮中」「營中」之事,並殷切地闡明親賢遠佞的道理。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國內政局穩定,有了「平明之理」,諸葛亮才能無後顧之憂,可以專力伐魏,可見講治國大計和政事安排正是為了出師。二是要看諸葛亮怎樣說明出師的理由。

北伐的決策,實際上是諸葛亮的決策。當時在蜀國內部也有不同意見,有些人持靜觀態度,「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反對立即出兵。在這篇表文裡,沒有重提這種爭論,只是對出師原因做了適當的說明。

這種說明沒有反覆陳說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為此,他歷敘自己的身世,從「躬耕」說到「許先帝以驅馳」,又從劉備的「寄大事」說到這次北伐的決心,其間五次提到「先帝」,極力表達自己的「感激」和「憂嘆」之情。這種方式既能打動君主,又有利於說服持不同意見的人。

2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注曰:「漢晉春秋曰:『……亮聞孫權破曹休,魏兵東下,關中虛弱,十一月,上言曰……於是有散關之役』,此表亮集所無,出張儼默記」。

案三國志注引漢晉春秋所載亮表,即世人傳誦之後出師表也。此表既為亮集所無,復不見於亮傳,其真偽遂為學者聚訟之點,茲分述各家之說於次:

何焯曰:「按趙雲以建興七年卒,散關之役乃在六年,後人或據此疑此表為偽,(表雲:「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非也。

以元遜(諸葛恪)傳觀之自明。第此表乃劇論時勢之盡,非若發漢中時所陳,得以激勵士眾,不妨宣洩於外。失之蜀而傳之吳,或伯松(諸葛喬)寫留箱篋,元遜鉤致之於身後耳。

集不載者,益明武侯之慎,非由陳氏(陳壽)之疏。若趙雲傳「七年」字,當為「六年」,雲本信臣宿將,箕谷失利,適由兵弱,既貶雜號將軍以明法,散關之役,使其尚在,必別統萬眾使復所負,而不聞再出,其必歿於是冬之前矣」。(義門讀書記)此信茲錶真為亮作者也。

殿本考證即據何氏之說。

錢大昭曰:「按劉繇為豫章太守在興平中,王朗為會稽太守在建安初,孫討逆(策為討逆將軍)卒於建安五年,據魏春秋此疏上於孫權破曹休之時,蓋建興五年也,(原註:『蜀建興五年即魏太和元年』)。

相隔二三十年,不必贅及。(表雲:「劉繇王朗,各據州郡,……」又雲,「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

」)且雲『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魏志亦無此人。竊疑此表後人偽撰,習鑿齒(漢晉春秋著者)未之深考而載之耳。

承祚(陳壽)不採此文,極有卓見」(三國志辨疑卷二)。

林國贊曰:「又注(蜀注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載後出師表頗不可解。據「五攻昌霸不下」,案昌霸反東海惟一見先主傳,陳志(指三國志)初無五攻事。

又據云自到漢中喪趙雲等,又雲於是有散關之役,然則此表作於建興五年,據云傳云卒於七年,則此謬矣。是年冬春兩出師,前此後此,均未有謂討賊為非計者也,而此表聒強不捨,輒刺刺於未解者六,亦深可疑。陳承祚以蜀人而編亮集,亮文當無所遺,故本傳於其集若干篇若干字皆著明。

裴氏(裴松之)謂此表出張儼默記,亮集所無,張儼乃吳人,反記敵國文,宜未可信」(三國志裴注述卷一)。

李寶淦曰:「諸葛亮後出師表,傳既不見,集亦不載,僅見於裴注(指三國志注)中。案承祚於亮最為心折,且如周魴七箋胡綜三文之類,無不全錄,既取前表,豈獨遺此?

必出後人偽託,非亮文也」(三國志平義卷二)

錢大昭林國讚李寶淦等皆不信茲錶真為亮作者也。外此如袁枚亦雲此非孔明作也,枚之言徒涉空談,有同策論,茲所不取。餘公平衡眾說略附己見於次:

何氏之說,要點凡四:⑴以諸葛恪傳觀之,足明此表之真。⑵此表乃劇論時勢之盡,不便宣洩於外,故陳壽編亮集未見此表。

⑶此表之流傳於吳,或雲諸葛喬寫存,諸葛恪鉤致之。⑷趙雲當卒於建興六年冬之前。以上四點,除第一點留待後論外,其餘三點均頗難成立。

就第二點言之。此表果為亮作,亮家當有底稿,縱係密表不便宣洩,蜀亡之後,自當流傳於外,何以陳壽未見此表?是何說此點難成立。

就第三點言之。蜀志諸葛亮傳謂諸葛喬『年二十五,建興元年卒』。建興元年『元』字,自繫傳寫之誤。

蓋建興五年亮至漢中,喬尚隨行,其沒自在此後。且喬兄恪死於公元二五三年,年五十一(吳錄),推知恪生於公元二○三年,喬若沒於建興元年(公元二二三),則應生於公元一九九年,斷無此理。何焯雲:

「詳『元』字當作『六』。」其說頗當。蓋「元」字與「六」字形近,而喬較恪小一歲亦在情理之中。

諸葛喬既有歿於建興六年之可能,而散關之役即在是年,則亮縱有此表,喬究及見否殊為疑問,更無論寫存其文與否也。是何說此點亦頗難成立。就第四點言之,吾人不能因趙雲未參與散關之役,遽信表文,謂雲已歿於斯役之前,而疑雲本傳有誤,蓋建興六年冬雲當已病困不能從徵,故次年即歿也。

何說此點亦屬難以成立。

錢氏謂劉繇為豫章太守,又謂據魏春秋云云,又謂孫權破曹休在建興五年,均屬錯誤。劉繇但為揚州刺史,未嘗為豫章太守,孫權之破曹休實在建興六年,又所謂魏春秋實無此書名,據吾人所知,惟有孫盛之魏氏春秋,而錢氏所據,實即漢晉春秋,並非魏氏春秋也。此皆錢說之小誤,惟尚無礙於論旨。

錢說要點有四:⑴劉繇王朗之事,距建興六年不過二三十年,(實有三十餘年)不必贅及。⑵魏志並無李服其人。

⑶此表疑為後人偽撰,習氏漫載之耳。⑷陳壽不採此文,極有卓見。案錢說第一點理由頗為薄弱,桓靈二帝之事,距建興五年亦不過數十年耳,而陳志載亮建興五年所上表,(即俗稱前出師表者,此表學者公認真為亮作。

)故有「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等語。

胡三省通鑑注曰:「李服蓋王服也,與董承**操,被誅」。王服即王子服,見蜀志先主傳及注引獻帝起居注。

胡氏謂李服蓋即王服雖不過揣測之辭,錢氏未引胡說,是錢氏之疏也。錢說一二兩點,殊不足令人疑此表為後人偽撰。至錢雲陳壽不採此表極有卓見,是謂陳氏曾見此表,陳氏究見此表否,實為疑問,茲待後論。

林氏謂散關之役在建興五年,亦屬錯誤,散關之役,實在建興六年,惟此乃小誤,於其論旨並無妨礙。林說要點有四:⑴昌霸反東海,惟一見先主傳,陳志初無五攻事。

案胡三省通鑑注曰:「昌霸,昌浠也」。胡氏謂昌霸即昌浠,良確。

蜀志先主傳敘昌霸反為先主,在曹操擊破先主前。魏志武帝紀敘昌浠叛為劉備,則在備敗後。此非二事,浠叛為備實在備敗前,而操攻浠則在備敗後,魏志為敘述便利故列浠叛為備事於操破備後耳。

魏志張遼傳曰:「袁紹破,別遣遼定魯國諸縣,與夏侯淵圍昌浠於東海」。尤足證昌霸與昌浠確為一人也。

考陳志所記,曹操凡三攻浠。劉備既敗,袁紹未破,操攻破昌浠,此第一次也。袁紹既破,操遣張遼夏侯淵圍浠於東海,數月,浠降,此第二次也。

冀州平,昌浠復叛,操遣於禁攻之,未克,復遣於禁與淵並力,浠詣禁降,禁遂斬浠,此第三次也。(參看魏志武帝紀又夏侯淵傳又張遼傳又於禁傳林說此點實未經詳考,惟茲表所謂五攻不下,究與事實不符,蓋昌浠(即昌霸)終於授首,而操攻昌浠實僅三次也。⑵此表謂趙雲已歿,實謬。

案林說此點確具理由,惟前人已有此說,故何氏加以辯正,並非林氏創見。⑶是時未有謂討賊為非計者。案林說此點頗當。

蜀志李嚴傳載亮表有雲:「自先帝崩後,平(即嚴)所在治家,尚為小惠,安身求名,無憂國之事。臣當北出,欲得平兵以鎮漢中,平窮難縱橫,無有來意,而求以五郡為巴州刺史」。

李嚴不過欲專斷一方,故不肯至漢中為亮所製,未嘗反對亮北伐也。果如世傳後出師表(從俗稱)所雲「議者謂為非計」,則反對亮北伐之辭,陳志應有記載,如張翼反對姜維北伐,其事其辭均見翼本傳,今陳志既未載有反對亮北伐者之辭,(廖立特空為大言耳,非反對亮北伐也)亦未記有反對亮北伐之事,可知世傳後出師表所云有類無的放矢也。⑷陳壽編亮集,亮文當無所遺,張儼反記敵國文,宜未可信。

案林說此點亦當。陳壽果見茲表,縱不信為亮作,亦當別加按語載入亮傳或亮集,如吳志陸凱傳之例,不當棄而不錄。故錢大昭「承祚不過採此文」之語,頗覺未愜,蓋亮集及亮傳均無此表,知陳氏當未及見也。

李說與林說第四點大致相同,茲不具論。

本人對此表之內容亦認為頗多可疑之點,茲述本人所見及者於次:⑴前出師表(從俗稱)已有「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二語,今此表復雲「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武侯何自好表白如此?此可疑點一。

(2)前出師表但雲深入不毛而已,此表更云「並日而食」,亦屬可疑。⑶前出師表雲:「將軍向寵,性情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此表雲:「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佛孫吳。…… 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疑此為後人故襲前表語氣以飾其偽。

⑷此表橫插入「劉繇王朗各據州郡」以下一段韻語,頗覺不倫。此可疑點之四。⑸前出師表謂後主「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今此表以劉繇王朗為喻,案劉繇名為刺史,所據不過一二郡,王朗則一太守耳,以繇為喻,真所謂引喻失義矣。

此可疑之點五。⑹前出師表雲:「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故街亭敗後,亮即上書自貶,今此表博引曹操之事以自解,頗近護前。此可疑之點六。⑺此表雲: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邰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案上述諸人,除趙雲外,皆不見於陳志。陽群等若非重要將領,何必臚舉其名,若為重要將領,何以陳志毫無記載,他書亦未述及?此可疑之點七。

⑻孫策未定江東時,不過袁術之一將,未有寸土,勢非甚強,當其渡江,眾不過五六千,及既逐劉繇,勢乃轉盛。今此表雲:「劉繇王朗,各據州郡,……今歲不戰,明年不徵,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

」「使孫策坐大」頗非事實,此可疑之點八。⑼假定李服確為王服,王服之地位殊難與夏侯淵比,又四越巢湖指討孫權,昌霸之地位更難與孫權比。疑偽撰此表者習為排比,故摭拾不重要之事以入文耳。

⑽此表雲:「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又始曰「偏安」,繼曰「偏全」始曰「逆見」,繼曰「逆睹」,殊覺遣詞之窘,不類武侯手筆。

此可疑之點十。

吳志諸葛恪傳載所著論有雲:「每覽荊邯說公孫述以進取之圖,近見家叔父表陳興賊爭競之計,未嘗不喟然嘆息也」。何氏據此信茲表為真,似不無理由,惟此表恪究見及否,尚屬疑問。

或恪因同僚反對出師者眾,遂漫謂見家叔父表**雲,欲藉諸葛亮之名以增強己之意見,未必曾見此表也。餘疑此表當係吳人之好事者本前出師表及恪所著論撰成。惟此種假設自難即成定論,本篇之作,實欲引起學人鑑定此表真偽之興趣,有同拋磚引玉云爾。

二十三,三,七,武大。

餘曩在武昌,曾撰世傳諸葛亮後出師表辨證及校注,並載**二十三年四月出版之武漢大學四川同學會會刊。時逾八稔。始於文史雜誌第一卷第八期得見傅孟真先生《誰是後出師表之作者》一文,論及同一問題。

聞足音於空谷,喜可知也。孟真先生亦疑此表為偽,與余見頗合。惜其文僅引端緒,即因病擱筆,結論尚不可知。

餘原擬俟孟真先生全文發表,略陳所見,數月於茲,不聞續作,武大同學會刊,流傳極少,余文孟真先生或未得讀,因重刊辨證於經世,以供留心此問題者之參考,亦以就正於孟真先生。至余之意見,已較前更進一步。餘意所謂後出師表,當即諸葛恪所偽撰。

據吳志諸葛恪傳,恪於孫亮建興元年(二五三)十二月大破魏軍於東興,次年春復欲出軍。吳諸大臣以為數出罷勞,同辭諫恪,恪不聽,中散大夫蔣延或以固爭扶出,恪乃著論以諭眾意。恪著論之外,當更偽撰此表,謬雲亮作,以為己論根據。

亮雖蜀臣,素為吳人所敬佩,假託亮之意見,足以折服眾口,且亮死已久無對證,不憂眾人不信也。恪所著論,大意可約為數點:⑴與敵不可兩立,⑵不可任敵坐大致眙後悔,⑶應及己力尚強之時圖敵,⑷不當惜目前勞費。

此與所謂後出師表大意若合符節。如恪著論謂天無二日,土無二王,此即後出師表所謂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之意也。恪著論謂六國之於秦,劉表之於曹操,吳之於越,均以縱敵致敗,此即後出師表所謂劉繇王朗,不事~征戰,使孫策坐大之意也。

恪著論若不及早用眾,端坐使老,復十數年,略當損半,此即後出師表所謂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之意也。恪著論謂眾人或以百姓尚貧,欲務閒息,乃不知慮其大危而愛其小勤,即後出師表所謂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之意也。其出一手,至為顯然。

餘曩撰辨證,疑此表

出師表中諸葛亮有何現實意義,出師表裡諸葛亮向劉禪提出的親賢遠佞的建議在當今有何現實意義

諸葛亮提出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三條建議古人云 天下萬物,以人為本 一件事能否成功,重點在做這事的人。好的計畫和戰略意圖,必須有一群賢明負責的人規劃執行,才能得以實現,而如果是一群奸佞小人把持,只會事得其反。所以企業 國家 若想興旺發達,就必須要學會聽取建議選拔人才運用人才,不斷進取。第一條建議...

出師表的主要內容,出師表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c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 p 弊,此誠危急存亡之 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 xi 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 y 德 d 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 f i 薄,引喻失義,以塞 s 忠諫 ji n 之路也。3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出師表中多次提出先帝遺詔是何意,出師表中作者寫此文的目的何在多次提出先帝遺詔是何意

原因bai一 出師表中說的清 du楚,臣本布衣,躬耕於zhi南陽 劉備dao 三顧臣於草內廬之中 遂感激容先帝知遇之恩 原因二 話中有話,目的有乙個,要劉禪尊他,利用先帝遺詔壓劉禪 你老子生前都視我為左膀右臂,你要買賬,擺資格,抬高自己威望.原因三 要劉禪按照他和劉備生前制定的政治路線走 你老子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