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的軼事典故

2021-03-05 13:12:19 字數 2768 閱讀 1380

1樓:匿名使用者

嵇康(224年—263年 ,一作223—262年),字叔夜。漢族,譙國銍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三國曹魏時著名思想家、**家、文學家。

正始末年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 ,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嵇康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 ,官至曹魏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後因得罪鍾會,為其誣陷,而被司馬昭處死,年僅三十九歲。

軼事典故

從容受刑:

呂安之妻徐氏貌美,被呂安的兄長呂巽**,呂安憤恨之下欲狀告呂巽。嵇康與呂巽、呂安兄弟均有交往,故勸呂安不要揭發家醜,以全門第清譽。但呂巽害怕報復,遂先發制人,反誣告呂安不孝,呂安遂被官府收捕。

嵇康義憤,遂出面為呂安作證,觸怒大將軍司馬昭。此時,與嵇康素有恩怨的鍾會,趁機向司馬昭陷害嵇康,將呂安、嵇康都處死。

行刑當日,三千名太學生集體**,請求赦免嵇康,並要求讓嵇康來太學做老師,這些要求並沒有被同意。臨刑前,嵇康神色不變,如同平常一般。他顧看了日影,離行刑尚有一段時間,便向兄長嵇喜要來平時愛用的琴,在刑場上撫了一曲《廣陵散》。

曲畢,嵇康把琴放下,嘆息道:「從前袁孝尼(袁準)曾跟我學習《廣陵散》,我每每吝惜而固守不教授他,《廣陵散》現在要失傳了。」(《廣陵散》並不是嵇康獨作)說完後,從容就戮。

海內的士人,沒有不痛惜的。司馬昭不久後才意識到錯誤,並深為後悔。謝萬將其列為「八賢」之一。

袁巨集在《名士傳》中稱嵇康等七人為「竹林名士」。

狂放任性:嵇康曠達狂放,自由懶散,「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悶養,不能沐也」,再加上他幼年喪父,故而經常放縱自己,「又縱逸來久,情意傲散」。成年的他接受老莊之後,「重增其放,使榮進之心日頹」。

在懶散與自由裡孕育著嵇康的狂放和曠達。

嵇康年輕時傲世,對禮法之士不屑一顧。向秀曾敘述其與嵇康的友誼:「餘與嵇康、呂安,居止接近。

其人並有不羈之才。然嵇志遠而疏,呂心曠而放。」[42] 鍾會陷害嵇康時,給其安上的乙個罪名就是「言論放蕩,非毀典謨」。

鄙視權貴:鍾會身出名門,是鍾繇之子,「敏慧夙成,少有才氣」,年少得志,十九歲入仕,為秘書郎,三年後又公升為尚書郎,二十九歲時就已進封為關內侯。但是嵇康拒絕與其交往。

但鍾會對年長其兩歲的嵇康,卻敬佩有加。《世說新語》記載:鍾會撰寫完《四本論》時,想求嵇康一見,可又怕嵇康看不上,情急之中,竟「於戶外遙擲,便回怠走」。

[43] 顯赫後的鍾會再次造訪嵇康,嵇康不加理睬,繼續在家門口的大樹下「鍛鐵」,一副旁若無人的樣子。鍾會覺得無趣,於是悻悻地離開。嵇康在這個時候終於說話,他問鍾會:

「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回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鍾會對此記恨在心。

隱於竹林:嵇康回歸自然,超然物外得自在,不為世俗所拘,而又重情誼。《文士傳》裡說嵇康「性絕巧,能鍛鐵」。

嵇康愛好打鐵,鐵鋪子在後園一棵枝葉茂密的柳樹下,他引來山泉,繞著柳樹築了乙個小小的游泳池,打鐵累了,就跳進池子裡泡一會兒。見到的人不是讚嘆他「蕭蕭肅肅,爽朗清舉」,就是誇他「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晉書·嵇康傳》寫道:

「康居貧,嘗與向秀共鍛於大樹之下,以自贍給。」他在以打鐵來表示自己的「遠邁不群」和藐視世俗,這是其的精神特質的體現。

仗義執言:本來呂巽、呂安兩兄弟都是嵇康的朋友,但這兩兄弟突然間鬧出了一場震驚遠近的大官司。呂巽見弟媳徐氏貌美,乘呂安不在,指使其妻用酒把弟媳灌醉,將其姦汙。

事發後,呂安欲訴之於官。呂巽急忙請嵇康從中調停。嵇康因與二人的關係非同一般,遂應呂巽之請,出面調停,把這件事情按了下來。

可是,事後呂巽卻倒打一耙,惡人先告狀,說呂安不孝順,竟然敢撾母親之面。有口難辯的呂安想到了他心目中最尊貴的朋友嵇康。嵇康拍案而起。

嵇康寫下了《與呂長悌絕交書》,痛罵呂巽一頓。他想通過絕交來表白自身的好噁,他也想通過絕交來論證朋友的含義。呂安入獄後,為了說明真相,自然要涉及嵇康調停之事,嵇康也因此被投入監獄。

嵇紹不孤

嵇康臨死前,將自己的兒女託付給了山濤,並且對自己的兒子嵇紹說:「山公尚在,汝不孤矣。」(一說「巨源在,汝不孤矣。

」) 嵇康死後,山濤對待嵇紹就像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沒有辜負嵇康的重托,一直把嵇紹子培養成才。這就是成語「嵇紹不孤」的由來。

2樓:美麗曉風

嵇康曠達狂放,自由懶散,「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悶養,不能沐也」,再加上他幼年喪父,故而經常放縱自己,「又縱逸來久,情意傲散」。成年的他接受老莊之後,「重增其放,使榮進之心日頹」。在懶散與自由裡孕育著嵇康的狂放和曠達。

嵇康年輕時傲世,對禮法之士不屑一顧。向秀曾敘述其與嵇康的友誼:「餘與嵇康、呂安,居止接近。

其人並有不羈之才。然嵇志遠而疏,呂心曠而放。」 鍾會陷害嵇康時,給其安上的乙個罪名就是「言論放蕩,非毀典謨」。

鍾會身出名門,是鍾繇之子,「敏慧夙成,少有才氣」,年少得志,十九歲入仕,為秘書郎,三年後又公升為尚書郎,二十九歲時就已進封為關內侯。但是嵇康拒絕與其交往。但鍾會對年長其兩歲的嵇康,卻敬佩有加。

《世說新語》記載:鍾會撰寫完《四本論》時,想求嵇康一見,可又怕嵇康看不上,情急之中,竟「於戶外遙擲,便回怠走」。 顯赫後的鍾會再次造訪嵇康,嵇康不加理睬,繼續在家門口的大樹下「鍛鐵」,一副旁若無人的樣子。

鍾會覺得無趣,於是悻悻地離開。嵇康在這個時候終於說話,他問鍾會:「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

」鍾會回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鍾會對此記恨在心。

司馬昭曾想拉攏嵇康,但嵇康在當時的政治鬥爭中傾向曹氏皇室一邊,對於司馬氏採取不合作態度,因此頗招忌恨。 嵇康臨死前,將自己的兒女託付給了山濤,並且對自己的兒子嵇紹說:「山公尚在,汝不孤矣。

」(一說「巨源在,汝不孤矣。」) 嵇康死後,山濤對待嵇紹就像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沒有辜負嵇康的重托,一直把嵇紹子培養成才。這就是成語「嵇紹不孤」的由來。

王珣的軼事典故

王導,王珣祖父,bai東晉開國功臣du,官zhi至丞相,封始興郡公dao 王洽,王珣版 之父,王導第三子權,官至吳郡內史。兒子 王弘,東晉官至尚書僕射。南朝宋官至太保 領中書監。王虞,南朝宋廷尉監。王柳,南朝宋光祿大夫。王孺,南朝宋侍中。王曇首,南朝宋侍中 太子詹事。孫子 王錫,王弘子,南朝宋官至江...

李白的軼事典故,與李白有關的典故

與李白有關的典故 一 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賀。李白5歲那年,跟著父親從西域回到四川青蓮地區定居。到10歲的時候,他對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有一年春天,岷山山腳下有個客人前來拜訪李白的父親,恰巧他外出未歸。客人臉上露出失望的神色,轉身就要離去。李白見了,連忙拉住客人說 伯伯,您遠道而來找我父親,累了半天也...

想了解嵇康和阮籍之間的故事,嵇康與阮籍之間的友誼故事?

這個很多哦!你可以看看余秋雨的 山居筆記 裡有一篇 遙遠的絕響 阮籍 嵇康位列竹林七賢之首,歷史上往往將兩人齊名。這不僅是因為兩人性情相近,才情相若,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是不合作主義者,對他們不欣賞的 公然表現他們的不合作,他們的生活態度與處世作風與其他的文人學士截然相反,他們活得真實 自然,敢視禮法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