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原來是知恩
1、gài
①用草編的覆蓋物。
【引】器物的蓋子。《項脊軒志》:「庭有枇把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又】特指車蓋,遮陽避雨的用具。《信陵君竊符救趙》:「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兩小兒辯日》:「日初出大如車蓋。」
②遮蓋;掩蓋。《孔雀東南飛》:「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敕勒川》:「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③勝過;超過。《垓下之戰》:「力拔山兮氣蓋世。」《赤壁之戰》:「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
④表下而說的話帶推測性,用在句首,相當於「推想」、「大概」。《遊褒禪山記》:「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⑤大概;大約。用在句中,表示推測、推斷。《諫太宗十思疏》:「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與妻書》:「吾之意蓋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⑥連線上句或上一段,表示解說原由。相當於「本來」、「原來」。《出師表》:「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六國論》:「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⑦用於句首,表示要發表議論。《答司馬諫議書》:「蓋儒者所爭,尤在於名實。」
2、hé:通「盍」。
①何;怎麼。《庖丁解牛》:「技蓋至此乎?」
②兼詞,何不。《齊桓晉文之事》:「蓋亦反其本矣。」
」蓋「現意:
[ gài ]
1、有遮蔽作用的東西:~子。鍋~。瓶~。膝~。天靈~。
2、傘:雨~。
3、由上往下覆,遮掩:覆~。遮~。掩~。~澆飯。
4、壓倒,超過:~世無雙。
5、方言,超出一般地好:這本書真叫~!
6、用印,打上:~章。~戳子。
7、造(房子):~樓。翻~。
8、方言虛詞(a.發語詞,如「~聞」;b.表大概如此,如「~近之矣」;c.連詞,表示原因,如「有所不知,~未學也」)。
[ gě ]
1、古地名,在今中國山東省沂水縣西北。
2、姓。蓋[蓋,讀音作gě(ㄍㄜˇ)、亦可讀音作gà(ㄍㄚˋ)、gài(ㄍㄞˋ)、guó(ㄍㄨㄛˊ)]、guō
2樓:匿名使用者
蓋在文言文中通常有下面幾種翻譯:
1、作為句首語氣助詞,不用翻譯。
2、表示對下面內容的不肯定或推測,可譯為「大概、大約」
3、通假,通「盍」,相當於「何不,為什麼不」的意思。
主要是上面三種了,希望對您有幫助啦。
3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文中「蓋」字的翻譯:
「蓋」在古代字典裡還有:「葢」、「蓋」之異體字。同時「蓋gài」也是「盍hé」的通假字。
一、當「蓋gài」字講時,《說文》:「蓋,苫也。」本義指蘆葦或茅草編的覆蓋物。
虛詞「蓋gài」與本義無關,而是假借字,可用作副詞。先秦已有用例,後一直沿用於文言中。現代漢語中除了仿古的書面語外,已不再使用。
它的語法作用是當做「副詞」:
一用於謂語前,表示對動作行為或人、事、物的情況、性狀、數量的揣測、估計。可譯為「大概」、「也許」、「大約」等。舉例:
①《莊子·讓王》:「列禦寇蓋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國而窮,君無乃為不好士乎?」②《史記·平原君列傳》:
「諸子中,勝最賢,喜賓客;賓客蓋至者數千人。」
二用於句首,表示對所述的內容不敢肯定,僅是一種約略的情況。可接上下文義靈活譯出,或不譯。舉例:
①《鹽鐵論·非鞅》:「蓋文帝之時,無鹽鐵之利而民富。今有之而百姓困乏,未見利之所利也,而見其害也。
」②《漢書·楊王孫傳》:「蓋聞古之聖王,緣人情不忍其親,故為制禮。」
二、當「盍hé」字講時,它的語法作用也是「副詞」。兼有副詞「何」和「不」的作用。「何」詢問原因或加強反詰語氣;「不」表示否定。可譯為「為什麼不」、「怎麼不」等。舉例:
①《詩·小雅·正月》:「謂山蓋卑,為岡為陵。」按:
楊樹達《小學述林·卷六》:「蓋當讀為盍(hé),何不也。……時人謂山言:
『汝高高在上之山何不降卑而為岡與陵乎?』以喻汝無德之小人在公卿之位,何不降居卑位,或尚不大為害於民乎?」②《禮記·檀弓上》:
「子蓋言子之志於公乎?」③《史記·孔子世家》:「子路出,子貢入見。
孔子曰:『賜,《詩》雲:「匪兕匪虎,率彼曠野。
」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子貢曰:
「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
4樓:匿名使用者
採納我的吧 給你搜尋了一下很全的 1.用草編的覆蓋物 又特指車蓋 如「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 2.遮蓋、掩蓋 如「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 3.
勝過,超過 如「力拔山兮氣蓋世」 4.用在句首,大概、推想 如「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也。」 5.
大概、大約。用於句中,表示推測,推斷 如「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6.
本來、原來 如"蓋將自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7.用於句首,表示要發表議論參考文獻: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5樓:無憂無慮
蓋在古文中常當原來是講。
逐一般在文言文裡翻譯成什麼
6樓:
1 本義: 追趕 逐,追也。——《說文》
喪馬勿逐。——《易·暌》
乘白龜兮逐文魚。——《楚辭·河伯》
噪而相逐。——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驅逐
去年為爾逐黃雀,雨多屋漏泥土落。——唐· 馮著《燕銜泥》
非秦者去,為客者逐。——李斯《諫逐客書》
3 放逐;流放
信非吾罪而棄逐合,何日夜而忘之?——《楚辭·九章·哀郢》
後先生蓋千祀兮,餘逐而浮湘。——柳宗元《吊屈原賦》
4 競爭
遂於計謀。——《韓非子·五蠹》
5 追求
任君逐利輕匯海,莫把風濤似妾輕。——唐· 劉得仁《賈婦怨》
逐利之情。——清· 黃宗羲《原君》
6 流盪
故《風》之所以為不逐者,取是以節之也。——《荀子》
7 隨,跟隨
逐流牽荇葉,沿岸摘蘆苗。——唐· 儲光羲《江南曲》
涼逐之生。——明· 李漁《閒情偶寄·種植部》
7樓:如果搭車去旅行
1、強迫離開:逐客令。放逐。驅逐。
2、依照先後次序,一一挨著:逐步。逐個。逐漸。逐年。逐一。
3、追趕:逐鹿(喻爭奪天下)。角(jué)逐(爭相取勝)。追逐。笑逐顏開
逐字有以上幾種意思,具體在文言文中怎麼翻譯應當結合前後文語境進行翻譯
在古文言文中,「所以」一詞,一般怎麼翻譯?為什麼有的時候用「所以」而不單用「以」?
8樓:曉龍修理
「所以」一般翻譯為:「……的原因」表原因。「用來……的辦法(條件等)」表憑藉。因為「所以」的用法比「以」廣泛,所以有時不會被「以」所替代。
一、所以拼音:suǒ yǐ
釋義:表示因果關係。
出處:漢代·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白話譯文:我們之所以離開親人來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節義呀。
二、以拼音:yǐ
釋義:1、用,拿,把,將:以一當十。以苦為樂。以身作則。以鄰為壑。以訛傳訛。以往鑑來。
2、依然,順,按照:以時啟閉。物以類聚。
3、因為:以人廢言。勿以善小而不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在,於(指時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目的在於:以待時機。以儆效尤。
6、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以求。
7、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以前。以內。
8、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字尾:可以。得以。
9、古同「已」,已經。
10、太,甚:不以急乎?
11、及,連及:富以其鄰。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予以[yǔ yǐ]
給以。2、以外[yǐ wài]
方位詞。在一定的時間、處所、數量、範圍的界限之外。
3、以上[yǐ shàng]
表示位置、次序或數目等在某一點之上。
4、以期[yǐ qī]
用在下半句話的開頭,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說希望達到的目的。
5、藉以[jiè yǐ]
用在下半句的開頭,表示把上半句所說的內容作為憑藉,以達到某種目的。
9樓:匿名使用者
在文言文中,「所以」有兩種用法:
1、表原因。可翻譯為「……的原因」。
【例句】: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2、表憑藉。可翻譯為「用來……的辦法(條件等)」或「用以」「用來」
【例句】: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你這裡說的有時候「所以」而不單用「以」,問題不是問得很清楚。歡迎追問。
雖然單用「以」也可以表原因,但是這二者是有區別的:
「以」表原因的時候,它後面跟的是原因;
「所以」表原因的時候,它後面跟的更多的是結果。
10樓:匿名使用者
在文言文中,「所以」有兩種用法:
1、表原因。可翻譯為「……的原因」。
2、表憑藉。可翻譯為「用來……的辦法(條件等)」或「用以」「用來」
你這裡說的有時候「所以」而不單用「以」,應該指的是第1種用法中的情況。
雖然「以」也可以表原因,但是這二者是有區別的:
「以」表原因的時候,它後面跟的是原因;
「所以」表原因的時候,它後面跟的更多的是結果。
例如:1、《史記•魏公子列傳》:「勝【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
2、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世人多蔽,貴耳賤目,重遙輕近……【所以】魯人謂孔子為『東家 丘 』。」
3、《莊子•天運》:「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4、《史記•衛康叔世家》:「必求殷之賢人君子長者,問其【所以】興,【所以】亡,而務愛民。」
5、《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6、《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7、《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
8、《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9、《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樓:匿名使用者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
「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聖人能知所以。」《史記·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唐 韓愈 《李花》詩之一:「問之不肯道所以,獨繞百帀至日斜。
」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 紅娘 曰:『非先生所知也。
』生曰:『願聞所以。』」《儒林外史》第一回:
「問其所以,都是 黃河 沿上的州縣,被河水決了,田廬房舍,盡行漂沒。」
2.可與形容詞或動詞組成名詞性片語,仍表示原因、情由。《莊子·天運》:
「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史記·衛康叔世家》:「必求 殷 之賢人君子長者,問其所以興,所以亡,而務愛民。
」3.用以,用來。《莊子·天地》:
「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史記·孟嘗君列傳》:「若急,終無以償,上則為君好利不愛士民,下則有離上抵負之名,非所以厲士民彰君聲也。
」 宋 蘇洵 《幾策·審勢》:「故威與惠者,所以裁節天下強弱之勢也。」
4.連詞。表示因果關係。
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問,而問 舜 冠,所以不對。
」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慕賢》:「世人多蔽,貴耳賤目,重遙輕近……所以 魯 人謂 孔子 為『東家 丘 』。」 唐 李白 《與韓荊州書》:
「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所以龍盤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於君侯。」《紅樓夢》第六二回:「他和 林妹妹 是一日,他所以記得。
」 趙樹理 《三里灣·放假》:「可是她每天都是第乙個先到的,所以對這房子裡邊的情況很熟悉。」
5.連詞。表示因果關係。
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記·魏公子列傳》:「 勝 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
」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異日, 種 諫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罷若身疾作者,但為 吳 耳!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遠來者,正要相公遊此間耳。」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
「 李自成 之所以敢於向東奔竄,是因為他聯絡 羅汝才 到 潼關 接應。」
6.連詞。表示因果關係。
上半句用「因」或「緣」,下半句用「所以」。後來發展為「因為……所以……」的句式。 唐 劉肅 《大唐新語·諧謔》:
「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團團。」 前蜀 貫休 《蜀王入大慈寺聽講》詩:「只緣 支遁 談經妙,所以 許詢 都講來。
」《老殘遊記》第一回:「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學也未曾進得乙個。」 老舍 《黑白李》:
「 黑李 是我的好友,因為常到他家去,所以對 白李 的事兒也略知一二。」
7.可以。《易·幹》:
「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莊子·知北遊》:「人倫雖難,所以相齒。
」 王引之 《經傳釋詞》卷九:「言可以相齒也。」《文子·上仁》:
「貴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愛以身治天下,所以託天下。」
8.所作,所為。《論語·為政》:「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康有為 注:「以,為也。」
有單用「以」的吧?——句子通順?古人的習慣?
祝你學習進步,生活愉快!
文言文中哪個詞翻譯成種植,權在文言文中一般翻譯成哪幾種意思
種植 是乙個同義聯合結構的雙音節詞,其中包括文言文單音節詞彙的種 植。因此,文言文中的種和植都可以翻譯成種植。如 粟者,民之所種 翻譯為 糧食,是百姓種植的。再如 雜植蘭桂竹木于庭 翻譯為 在庭院中夾雜著種植了一些蘭 桂 竹 木。文言文也有直接用 種植 的,如李漁 閒情偶寄 種植部 種植之利。古代就...
何在文言文中一般什麼意思何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古義 1 什麼。清 彭端淑 為學一首示子侄 子何恃而往?翻譯 您憑藉著什麼去呢?2 怎麼樣。唐 白居易 賣炭翁 得錢何所營。翻譯 賣炭所得的錢用來幹什麼?3 什麼地方。唐 賀知章 回鄉偶書 笑問客從何處來。翻譯 笑著問客人你是從 來的。4 誰。後漢書 列女傳 不知何氏之女。翻譯 不知道何氏的女兒。5...
文言文翻譯吖,文言文裡 「投」 一般都什麼意思吖?
1 魏大中被逮來捕,取道吳自門,周順昌出來為他餞行,並和他同睡同起共三天,答應把女兒嫁給魏大中的孫子。2 等到聽說抓逮的人到了,民眾全都憤怒,喊冤的人堵塞了道路。3 許顯純羅織罪名,栽贓魏大中三千銀兩,每五天便嚴刑拷打一次。每當受到拷打訊問,魏大中一定大罵魏忠賢。4 趙軍堅守營壘,停留二十八天不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