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1、道路制指唐代的道制和宋代的路制。唐初有州328個、縣1573個,為加強管理,按山川地形分全國為10道,後增至15道。
2、北宋統一中原後,為改變「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的局面,除收軍權於**外,地方行政機構採取分路而治,成為路—府、州、軍、監—縣**政區。
3、在兩宋時期,與北宋、南宋先後並存的遼、金、西夏、大理等少數民族政權的地方政治制度均受中原文化影響,或仿唐,或學宋,同時保留其原有制度。如遼仿唐制置五京道,為道—府、州、軍城—縣**政區。道屬行政機構,又仿宋制,置都總管府、處置使司、轉運使司相互牽制;契丹族原有的頭下軍州、斡魯朵等機構也予保留。
金早期仿遼制置五京道,入主中原後仿宋制分路而治,仍保留女真族的猛安、謀克制度。
4、元世祖中統年間,尚書省併入中書省,地方機構也改稱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從此,地方政治制度進入劃省而治的階段。
5、明立國後為強化**主義**集權,對元的行省制加以改革:①: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廢除與中樞相同的機構與官名,降低其品秩等級。
②:地方分權,相互牽制,由布政使司掌民政、財政,另設都指揮使司主兵政,按察使司主刑獄,三機構互不統屬,各直隸中樞,凡遇重大政事便共同商討。③:
整頓地方機構統屬關係,實行布政使司、府和直隸州、縣和一般州**統屬。
6、清承明制,在內地設18行省。省置巡撫,總攬軍政;撤銷都指揮使司,降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為省屬機構,使巡撫成為一省之長。同時置8總督,統轄除魯、豫、晉3省以外的行省。
其中,直隸、四川為一省一總督,兩江總督轄3省,餘皆各轄2省。督撫治所除江蘇外,皆在省城。同治後經逐步調整,凡督撫同在一城的省,存總督而廢巡撫;非總督駐節的省,巡撫可全權處理軍國大事,只江蘇一省因督撫治所不同仍維持原狀。
至此,行省制臻於健全。
2樓:大朗
邊疆地區實行藩鎮制度,其他地區實行州府制度,**派遣刺史負責治理請採納
唐宋元明清分別採用了哪些政治制度
3樓:菸葉紫韻
【唐朝】: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始創於隋文帝時,經唐朝的繼承和發展,運作過程更趨規範化,程式化。
制度規定,**設中書,門下,尚書三省為最高政務機構。中書省草詔,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
尚書省下設六部:吏、禮、兵、刑、戶、工。
三省長官都是丞相,唐朝還設立政事堂作為宰相議事的處所。
【宋朝】:文官體制
961年,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解除禁軍高階將領的兵權。
確立樞密院主軍政、三衙統兵和皇帝總覽軍權的體制。
樞密院的長官稱樞密使,一般由文官擔任。
又採取更戍法,輪流變換駐地。
【元朝】:行省制度
****主要由中書省【相當於唐朝的尚書省】、樞密院和御史台構成。
中書省又稱「都省」,下設六部,總理全國政務。
樞密院和御史台分別掌管全**事與監察。
地方行政則創置行省制度。除稱為「腹裡」的地區【指大都及其周圍地區】由中書省直轄外,其餘地區分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派遣**管轄。
【明朝】:內閣制度
朱元璋廢除元朝以來的中書省和丞相之職,中國歷史上延續2023年的宰相制度由此終結,包括六部在內的**各部門直接聽命於皇帝。
始設殿閣大學士,侍從左右,以備顧問,協助皇帝處理朝廷文書,明成祖朱棣即位後,選拔翰林學士值班,正式確立內閣制度。
【清朝】:軍機處的設立
康熙帝在位時,為加強皇權,於宮中設立南書房,召親信翰林學士入內值班,侍從左右,以備顧問,進而參與機務,草擬詔令諭旨。
雍正帝即位後,以應對西北戰事為由,在宮內設立軍機房,後將這一臨時性機構固定為常設軍機處。
軍機處完全秉承皇帝旨意辦事,執掌參贊機務、必答奏章、草擬詔旨,是為皇帝出謀劃策、輔佐皇帝總覽全**政事務的**機構。
希望對你有幫助~
4樓:划槳人
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基本上沿用唐制。元朝:行省制。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清朝:軍機處
其實樓主問題沒問清楚
唐宋元明清的官制?
5樓:棗莊胡忠誠
隋唐官制
隋唐時代是中國封建地主經濟繁榮發展的時期,職官制度三省六部制確立。
三師為太師、太傅、太保;三公為太尉、司徒、司空。隋朝的三省為: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
內史省,即過去的中書省,長官為內史令;專掌機密,草擬詔令,參議朝政。
門下省,長官為納言,掌管審查政令,內書令草擬的詔敕如有違失,門下省可以給予封駁退還。
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尚書省是執行機構,統管全國的各項政務,職權範圍很廣,下轄吏、禮、兵、都官、度支、工等六部。六部長官為尚書,與尚書令及左右僕射合稱「八座」。
三省之外,還有秘書省和內侍省。
秘書省掌管圖書秘籍的收藏與整理,長官為秘書監。
內侍省是內廷的供給侍奉獻機構,長官為內侍。
在朝廷,除了上述五省外,還有太常、光祿等「九寺」以及國子、將作等「五監」。
監察職官:御史台長官為御史大夫,以治書侍御史為其副,屬官有侍御史、殿內侍御史、監察御史等。
司隸臺掌京畿內外的巡察,長官為司隸大夫。屬官有刺史14人,掌全國郡縣的巡察。後廢司隸臺,改派京官以司隸頭銜出使巡察。
隨初襲用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州、郡、縣**地方官制後。改州、縣二級官制,以州直接統縣。是**尚書省在地方的派出機構,權力很大,凡在其轄區之內的州縣皆受其節制。
唐朝的三省六部體制:**省所擬詔敕有失當之處,門下省有權予以封駁,要求重擬。
中書令二人為長官,重要的屬官有中書舍人,掌參議表章、草擬詔敕及璽書冊命等。
門下省:以侍中二人為長官,重要的屬官還有左散騎常侍二人,佐諫議大夫四人,皆掌規諷過失、諫諭得失。
尚書省:以尚書令一人為長官,但此職例不授人,而以其副職左、右僕射為實嘉陵江長官。尚書省的官署又稱尚書都省、都堂。
尚書省下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唐代六部分為三等:吏、兵為前行,刑、戶為中行;禮工為後行。
唐代的**職官可分為台省這和卿監官兩類,前乾指三省及御史台,屬於政務職官;後者指九寺五監,屬於事務性職官。
唐代九寺是: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五監是:國子、少府、將作、都水、軍器。寺的長官稱「卿」,監的長官多稱「監」。
唐代御史台為最高監察部門,御史台下設台院、殿院、察院。
御史台三院的設定與明確分東施效颦明中國封建社會的御史監察制度已經發展成熟。
唐朝的地方官制,一般說安史之亂以前是州(府)、縣二級制;至唐中後期則演變為道、州、縣**制。州的長官為刺史。縣的長官統稱縣令。
宋朝官制
宋朝的官制是以**朝廷的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分掌政、軍大權的二府制為其特徵的。
宋代的樞密院是掌管全**務的最高機構,專管兵籍、虎符,有調動軍隊的權力,但須經皇帝批准。在宋代,一般把副宰相「參在政事」與樞密院的首腦稱為「執政」,而把宰相和執政合稱為「宰執」。後宋朝還高有翰林學士院,它不屬於以宰相為首的**行政系統而直屬於皇帝。
負責為皇帝草擬製造、國書等。
設立三司,三司總管全國財政,權力很大,地位僅次於二府。御史台為最高監察機構,御史的任用由皇帝直接掌管,宰相不得過問。宋朝最初是州、縣兩級地方官制,宋太宗以後發展為路、州、縣**制度。
宋代最低一級的地方行政機構是縣,設縣令為長官。州的長官是朝廷委派文職京官前來「知某州事」的,所以又簡稱知州。與州同級的還有府、軍、監。
路為後行政區劃。
遼金官制
遼朝官制--北面官:設有北、南樞密院,有樞密使、知樞密院事等為其長官。北樞密院掌管全**政,類似唐朝的兵部;南樞密院掌管銓選、丁賦等政。
樞密院下還設北、南宰相府(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把「宰相」作為正式官名)。南面官:多仿唐制,也有三省六部、各台、院、寺、監、諸衛等官,多用來安置漢人的,但是並無實權。
金朝官制--尚書省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不設中書、門下二省。尚書令為最高行政官長。元朝的中樞權力匯集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台。
中書省總令朝政,樞密院為全國最高軍事機構;御史台為全國最高監察機構;朝廷設有宣政院,專管宗教及吐蕃等少數民族事務。行中書省為地方最高一級的行政機構了。行省為路、府、州、縣四級。
明朝官制
**以中書省、都督府、御史台分掌行政、軍事、監察。後有「內閣」出現。內閣的權力主要體現在「票擬」上,即對各處上呈的秦章提出處理意見,根據皇帝旨意草擬詔令,經皇帝批准後交六部辦理。
九卿指六部尚書以及都察院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都察院是明朝的最高監察機構。朝安裝設大都督統領中外諸軍事。
為防備軍權過分集中,廢大都督府,改置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各設左、右都督為其長官。五軍都督府分別掌管京師及各地衛所的軍隊,雖統兵,便無調遣權。兵部掌管軍官的任免、公升調,發布軍事政令,但不統領軍隊。
軍隊的調遣權最終由皇帝掌握。明朝地方行政系統為省、府(州)、縣**制。
清朝官制
清朝入關前,朝廷設有內三院,即內國史院、內弘文院,分掌記註皇帝起居、編立史冊、撰寫實錄、草擬國書制敕及皇帝進講等。順治十五年,清朝改內三院為內閣,替皇帝擬出幾種處理意見,皇帝的詔令,由內閣下達六部等衙門執行。雍正時,內閣大學士成為朝廷的最高端**。
軍機處這個名詞始於雍正十年,轉達皇帝旨意、處置政務效率高。朝朝的地方行政機構一般可分為省、府(州、廳)、縣**。省一級的最高軍政長官為總督、巡撫。
總督和巡撫在明朝都是屬於都察院的差遣職官,在清朝則成為正式的地方高階**了。總督一般管轄兩省至三省,但四川總督就只管四川一省。總督例兼兵部尚書和都察院右都御史銜,這就使他掌握了數省的行政、軍事、監察大權。
總督又可稱為「制軍」、「制台」。巡撫為一省的最高軍政長官,例兼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這樣便有權統管全省的行政、軍事、監察等大權了。巡撫又可稱為「撫軍」、「撫台」。
督、撫之下設布政使,掌管一省的財賦民政。布政使又簡稱藩臺、藩司。清朝**的服飾與過去有較大區別,**的服色不分品級,只有皇子和特別賜允的親王、郡王可用金黃色,百官袍服一般為石青色或紺(深青帶紅)色。
清朝朝**服飾的重要區別在於「頂子」和「補子」。頂子是指帽頂上的帽珠。不同品級的**,所用帽珠的質料也不同。
宋,元,明,清時期著名人物,唐 宋 元 明 清每個朝代的兩個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
春秋 齊桓公 小白 管仲 隰朋 鮑叔牙 易牙 豎刁 鄭莊公 寤生 太叔段 祭足 潁考叔 公子糾 宮之奇 公孫無知 晉文公 重耳 狐突 狐偃 狐毛 介子推 里克 邳鄭 宋襄公 秦穆公 楚莊王 石?石厚 州吁 鄭突 鄭忽 老子 孔子 孫武 左丘明 伍子胥 范蠡 西施 勾踐 闔閭 夫差 文種 專諸 要離 ...
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門的特色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特點是什麼?
搞笑了吧?不分類太多了 說些最出名的吧 夏商周 夏桀 商紂 周文王 周武王 春秋戰國 孔丘 韓非 秦漢 秦始皇 項羽 漢武帝 曹操 三國魏晉南北朝 諸葛亮 隋唐 隋煬帝 唐太宗李世民 五代十國 略過 兩宋 岳飛 成吉思汗 元 忽必烈 明 朱元璋 魏忠賢 清 康熙 乾隆 李鴻章 近代 孫中山 ql34...
秦,隋唐,宋元,明清的經濟文化政治
這個問題太大了,那我就簡單說一下不細說了。秦朝 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第乙個封建王朝,許多制度對後世影響非常大,比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還有就是實行郡縣制。文化上從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到思想的統一。隋唐 處於封建王朝鼎盛時期,直到現在許多國外都是叫做唐人街,唐朝的強大也得益於隋朝的許多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