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麼取火古人取火的方式全部

2021-03-06 05:31:26 字數 5779 閱讀 9256

1樓:該珍惜了

主要是平時要保留火種不滅,如果新生火的話,一種是火鐮取火,另一種是火筒取火

用鑽木取火的方法

也許用打火石

木頭磨(擦)擊石頭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鑽木取火

一般用自然火的儲存,有專人負責。可能是火山噴發時留下的,也可能是雷擊、碰撞的火。

2樓:口才叔

火鐮是一種年代比較久遠而有歷史的取火器物。

3樓:匿名使用者

燧石即火石(火鐮子)生火

石頭中的火石,可能無人玩賞,但火石的使用卻與人類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如果說,火的使用使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那麼火石在這個過程中無疑起了推動和促進作用。所以,我們在談到文明、談到火時,不能忽略或忘記了火石。

因為作為取火工具,它上承鑽木取火,下接火柴使用,延續了人類的火種。

燧石,俗稱火石,主要由隱晶質石英組成,顏色暗淡無光彩,通常為淺灰至褐黑色,成結核狀、透鏡狀或條帶狀,產於石灰岩中。堅硬緻密,貝殼狀斷口,裂片尖銳,用鐵鎚敲擊時能發出火星。與燧石密切相連的燧石巖,是矽質沉積岩,主要成分為玉髓、細至微粒的石英和蛋白石,性質比較堅硬、緻密,常見貝殼狀斷口,以灰色黑色為主,按產狀可分為層狀燧石巖和結核燧石巖等,主要產於石灰岩中。

燧石之燧,是古代取火的器具。燧分木燧和陽燧。《禮•內則》:

「左佩金燧,右佩木燧」。金燧當指陽燧,而木燧,則與教人鑽木取火的燧人氏有關。發明鑽木取火,有一段類乎神話的有趣傳說。

據說上古時候,在西方荒遠的地方,有乙個國家叫遂明國。這個國家是太陽和月亮的光輝都照不到的地方,不見天日,不識晝夜。這個國家有一棵大樹叫「遂木」,大得很,樹冠蓋住了一萬頃的地面。

後世有個聰明人,漫遊天下,到了遂明國,在遂木下休息,見到大樹林裡到處是閃閃的美麗的火光,像珍珠和寶石的光芒那樣燦爛。這個聰明人去考察火光的**,原來是一些形狀像鶚的長腳爪、黑脊背、白肚子的大鳥,用他們短而硬的嘴殼去啄那樹杆,鳥一啄,樹上就有火光發出。受此啟發,聰明人就折下遂木的枝條去鑽那大樹枝,果然會發出火光,但無火焰。

後來他改用別的樹枝試鑽,雖然費勁些,但終於先冒煙,後出火,樹枝燃燒起來,得到真正的火了。他回到自己的國家,把鑽木取火的方法教給了人民。人民感念這鑽木取火方法的發明者,將他叫做燧,燧人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火石先被火柴、後被電子打火機代替,今日已很難見到了。在火柴發明之前,歐洲人和中國人一樣使用打火石。據薛福成光緒十七年(2023年)寫於英國的日記說:

「西洋之造自來火,始於道光十六年(2023年)」。現代火柴雖然在鴉片戰爭以前就已發明,但西方列強最初向中國輸入的不是火柴,而是西方的打火石。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旅華日記):

「我聽說這裡(江蘇鎮江高資)的人開採火石**,在乙個完全用火石來引火的國家,這種石頭確是一種重要的商品,後來從英國輸入了遠較為好的火石,結果使這些礦坑關閉」。李希霍芬訪華是在1868—2023年之間,和他的日記大致同時的乙份2023年由西方人寫的**報告說,浙江寧波由於火柴進口增加,沿海「大部分城市已經侵奪了火石和鐵片的地位」。2023年的另乙份**報告說遼寧牛庄,火柴「完全代替了打火石和鐵片的地位」。

4樓:匿名使用者

2023年,瑞典人倫斯特姆設計製造了世界上第一盒安全火柴。他用了乙個巧妙而簡單的方法,把引火劑分成兩部分:火柴頭上蘸有氯酸鉀盒三硫化二銻,紅磷塗在紙條上,貼在火柴匣外側。

當火柴頭在火柴盒的側面摩擦時,達到著火點**,火星引著三硫化二銻,氯酸鉀受熱放出氧氣,幫助燃燒得更旺。火柴桿時椴木、楊木做的,前斷又浸透了石蠟盒松香,使火柴擦著後,火焰不易熄滅,容易燒到火柴桿上去。 這種火柴既沒有毒,又不易引**災,叫作「安全火柴」,很快就風行全世界。

清代,外國人曾將火柴作為貢品傳入我國。19世紀40年代,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簽定後,外商乘機在我國生產火柴,「洋火」之名就叫開了。 其實,早在北周時代(公元557年--581年),我國就有了火柴。

宋代和明代也見記載。明代杭州削松木為片,尖端塗上硫磺,名曰「發燭」,無論形狀和作用,都類似今天的火柴。 2023年,我國在湖北省建立了兩家官商合辦的火柴公司-----「聚昌」和「盛昌」,開始生產火柴。

5樓:匿名使用者

鑽木取火,打火石,還有收集天然火,

6樓:海納百川

想想古裝電視劇集上的情景就知道了

7樓:匿名使用者

鑽木取火,後來就是有打火石

8樓:香蕉林

可是平常做飯也要打火石嗎?

9樓:匿名使用者

你知道---火鐮嗎?

10樓:板松罕聽荷

最初,古人看到火山爆發或雷擊**,以為是什麼神靈,會頂禮膜拜。後來,燧人氏看見啄木鳥與木摩擦生煙,從中學會了鑽木取火。西周時發明了「陽燧」取火,就是用凹面的銅鏡,運用陽光聚焦的原理取火。

直到人類懂得擊石取火後,用火就很方便了。所以,打火石是古人居家的必備品。不過,也要警惕放在小孩小貓夠不著的地方,免得玩火**。

11樓:乜夏養書萱

有兩種,一種為天然火種而的來的,比如火山爆發而留下的火種、或者為閃電之類而留下來的火種;另一種為原始人類的手工火種,又如鑽木取火,敲石取火等。

12樓:歐璟衛思山

古老一點的是鑽木取火,一般用燧石取火。

13樓:匿名使用者

可能是這樣的:

1、折一根山麻木,把它弄成扁

古人取火的方式(全部)

14樓:愛做作業的學生

一、鑽木取火

折一根山麻木,弄成扁平狀,在上面刻乙個淺淺的凹穴,在凹穴邊刻乙個缺槽,再折一根山麻木細枝作為鑽桿。取火時坐在地上,用兩腳把刻有穴、槽的山麻木板壓著,然後將鑽桿一端接在凹穴上,雙手用力搓轉鑽桿,使其急速旋轉,發生劇烈摩擦。

這時凹穴裡生出一些木屑粉末落在缺槽裡,繼續搓轉鑽桿,便產生火花,引燃木槽中的木屑。然後把燃著的木屑放在事先準備好的一把幹茅草裡,用口一吹,茅草就燃**焰。

二、擊石取火

這種方法的使用可能是受到製作石器時迸發出火花的現象的啟發。我們可以找一塊堅硬的石頭做為「火石」,用小刀的背或小片鋼鐵向下敲擊「火石」,使火花落到引火物上。當引火物開始冒煙時,緩緩地吹或扇,使其燃起明火。

如果「火石」打不出火來,可另外尋找一塊石頭再試。當然並不是任何一塊石頭都能點燃引火物,石頭擊出的火花必須有一定的熱量和持續時間才能點燃引火物。根據考古資料發現,用黃鐵礦打擊火燧石而產生的火花可以取火。

三、弓鑽取火

用強韌的樹枝或竹片綁上鞋帶、繩子或皮帶,做成乙個弓子。在弓上纏一根乾燥的木棍,用它在一小塊硬木上迅速地旋轉。這樣會鑽出黑粉末,最後這些黑粉末冒煙而生出火花,點燃引火物。

在平坦的木板上摩擦玻璃片,也能生熱發火。待劇烈摩擦時,將引火物吹燃。

四、藤條取火

找一根幹的樹幹,一頭劈開,並用東西將裂縫撐開,塞上引火物,用一根長約兩尺的藤條穿在引火物後面,雙腳踩緊樹幹,迅速地左右抽動藤條,使之摩擦發熱而將引火物點燃。

還可用兩塊軟質的木頭或竹片用力相互摩擦取火,下面墊以棕櫚樹皮或椰子葉底部的乾燥物作引火物。

擴充套件資料

人工取火是原始人類不知經過多少萬年的摸索,在長期勞動實踐中,不斷總結用火和儲存火種的經驗逐步發明的,原來,人類的祖先在「整修」洞穴、或在製造石器的過程中,看到岩石碰撞有火星飛濺,又發現用黃鐵礦石或赤鐵礦石作錘子,敲擊石英石或燧石時能產生較大的火花,這些火星、火花有時落到乾枯的枝葉、亂草上會燃燒起來。

原始人為了製造一種工具,用石錐在木棒上旋鑽,鑽的時間長了,便會冒煙生出火來。先民從這些重複無數次的勞動實踐中得到啟發,明白了其中的因果關係,從而發明了撞擊和摩擦取火的方法。這兩種方法,儘管用材不同,方法也有區別,但都屬於摩擦取火的範圍。

這種原始的取火方法,在許多民族中曾經廣為流行。

15樓:匿名使用者

火,從遠古時代開始,一直被人類所使用。那麼,火是怎樣被發現,又如何取得的呢?從中國的歷史來看,古代取火法主要有三:1、用木燧;2、用金燧;3、用石敲火。

木燧:即鑽木取火。相傳,遠古人民'茹毛飲血',還不知道取火進行熟食。

有乙個叫燧人氏的人,見大鳥啄木出火(也有說看到森林自行**),認為木中藏火,於是'幾經攻治,幾番試驗',才創造出人工鑽木取火的法子,人類才有了自己取的第一把火。此法後世一直沿襲,曾經歷了數千年之久。這一古老傳說,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從利用自然火,進步到人工取火的情況。

周代,鑽木取火之法已經大行。古代所鑽之木,一年之中,根據不同季節,還要隨時改變。《周禮·月令》規定:

春天用柳,夏天用棗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樹,冬天用槐檀,這叫'改火'或'更火'。因為,古人認為:只有根據木的顏色,與四時相配,才能得火,反之則不能得火。

也就是說,每逢換季之時,就要改新火。到了南朝,當時仍行鑽木取火,但取消過了'更火'這一風俗,不實行改木。

到了唐代,鑽木取火之法,更加廣泛流行。唐杜甫《清明詩》:'旅雁上雲歸此塞,家人鑽火用青楓。

'青楓是楓木,用於春日取火。崔元翰詩:'操舟眾工立禁岸,溼櫓鑽火磨星紅。

'溼的木櫓也可出火,說明凡木皆可出火。有趣的是每逢寒食節,為了紀念介子推,有禁火而寒食的習俗。因此,每年冬天儲存下來的火焰熄滅了。

到了清明,又重新鑽木取火。唐代皇帝在每年清明日要舉行隆重的賜火儀式,把新的火種賜給群臣,以表示對大臣的寵愛。

金燧:金燧,即向太陽取火。在周代,除木燧外,兼用金燧取火。

《周禮》載:秋官避開炬,負責用'夫燧'向太陽取明火。夫燧,是古人在日下取火的一種用具。

它是用金屬製成的尖底杯,放在日光下,使光線聚在杯底尖處。杯底先放置艾、絨之類,一遇光即能燃火。因此,夫燧即金燧。

另外,《考工記》記載了用金錫為鏡,其凹面向日取火的方法。可見,我國在四千年前已有使用光學原理取火的技術了。

取了漢代,仍用金燧取火。當時也叫陽燧。即用銅鏡向日取火,也用艾引火燃燒。

到了宋代,仍然流行金燧取火之法。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一段詳細的記載:用凹面銅鏡放在太陽下,其光都聚向內。

在離鏡一二寸處,光聚為一點,大如麻菽,觸物即著火。實際上這就是今天的凸面玻璃鏡。如果我們拿這玻璃鏡,向著太陽,鏡也會聚如豆,再用易燃物放在底下,頃刻間即可得火。

古代沒有玻璃,故用金鏡。現代的太陽灶就是從這一道理發展而來的。過去古人出門,身邊都帶著燧。

因為那時的燧為尖頂杯,體積很小,都佩帶腰間以備用。但以陽燧取火,有個不足之處,就是天陰或夜晚就不能取到火。故古人往往是'左佩金燧,內佩木燧'。

這樣,有太陽就以金燧取火,沒有太陽則以木燧取火。

以石敲火:到了魏晉六朝,已經有以石敲火了。敲石所發的火,叫'石火'。

潘岳詩:'煩如敲石火'。劉勰在《新論·惜時》中,曾形容人的短促一生,猶如'石火'。

到唐時,敲石取火者更多。柳宗元詩:'夜發敲石火,山林如晝明'。

白居易詩:'深爐敲火煮新茶,石火光中寄此身'。

古代以石敲火之法,是用鐵片與石相撞,下面在放著'火絨',當火星落在絨上,燃燒時,再用'取燈'接引,即取得火。火絨,是艾或紙,加以硝水製成,揉之使軟,極易**。'取燈',北方叫'發燭',以褪皮麻秸做成小片狀,長五六寸,塗硫磺於首,遇火即燃,用以發火。

在南方,發燭則用松木或杉木製成。高士奇《天祿識餘》中記載:'杭人刻松木為小片,其薄似紙,溶硫磺塗木片頭,作為接火之用。

'宋時,民間劈小杉條,並染上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迅即得火,人呼之為'引光奴'。後來一些以此為業者,則呼之為'火寸'。以石敲火之法盛生後,必須有引燃物配合,所以'發燭'、'火寸'等助燃物的行業就逐步發展起來。

光緒初年,火柴還未盛行。當時取火技術又進了一步,用一種叫'火鐮'的工具。這種火鐮,縫皮為包,安鐵為刃內裝火石一片,火絨一團,如果要用火,取火絨豆許,放在石上,再用鐵刃撞擊,能發出火星,頃刻間就得火,是當時吸旱煙者不可離身之物。

後來有了火柴,火鏡、火石、火絨等物就逐漸衰落了,最後消失。

形容古人勤奮的文言文,古人寫文言文的方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業精於勤,荒於嬉 行成於思,毀於隨。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

古人怎麼消毒古人怎樣消毒針灸用的針具

器皿用酒擦拭copy 浸泡。針灸這些用高溫消毒。還有就是用銀。銀的化合物可以 燒傷 包敷傷口,促進傷口癒合。古羅馬時期,硝酸銀就被當作藥品來使用,西元前69年古羅馬的藥典就有相關記載。公元78年,老普林尼 pliny the elder 在其所著的 自然史 中這樣描述 銀具有 效果,尤其是在促進傷口...

蒙古人不是被漢武帝全部打到歐洲去了嗎?怎麼在幾千後,又回來了,建立了元朝

對於你這樣對歷史無知的人我得說什麼好呢?漢武帝跟元朝差了1400多年,難道你會認為這1400年,草原上就只有牛羊了嗎?首先,漢武帝打敗的是匈奴。西元前2世紀因衛青霍去病對匈奴的討伐使得匈奴大量西遷,但還是有不少的匈奴人留在蒙古草原。他們在東漢末年重新形成了對中原的威脅,直至西晉末年的五胡亂華,其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