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一、夏、商、春秋、戰國
夏、商時期,九江境地
分屬荊州、揚州;春秋時期,分別屬吳國、楚國,有“吳頭楚尾”之稱;戰國時多有變更:周元王三年(前473),越滅吳,屬越;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楚敗越,屬楚。
商代設艾侯國,建都於修河上游,所轄範圍大致為今修水、銅鼓、武寧、永修一帶;武王克商後,除艾侯國,設艾監。
春秋後期至戰國期間,在分封諸侯國之外,出現了縣邑,江西境內有番(pó)、艾2邑,其中艾邑轄區範圍大致與艾侯國、艾監相等。
二、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時屬孫吳,柴桑隸武昌郡,尋陽隸廬江郡。各縣分屬武昌(柴桑)、豫章(艾、海昏、建昌、永修、新吳、西安、彭澤)、鄱陽(鄡陽、歷陵)、廬江(尋陽)4郡。
西晉太康元年(280),改西安縣為豫章縣。元康元年(291),分揚州之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荊州之武昌、桂陽、安成10郡為江州,治豫章(今南昌)。永興元年(304),分廬江郡尋陽縣、武昌郡柴桑縣合立尋陽郡,治尋陽縣(江北),屬江州。
東晉咸和年間(326~334),先後將尋陽郡治、尋陽縣治由江北遷至柴桑;鹹康六年(340),又將江州州治由豫章移駐尋陽。至此,州、郡、縣**政權同治尋陽。義熙八年(412),尋陽郡改名為江州郡;省尋陽縣,併入柴桑。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廢鄡陽,併入彭澤縣。元嘉元年(424),廢歷陵,併入柴桑縣;二年(425),廢海昏,併入建昌縣。
三、明、清
明洪武初三年(1370),降建昌州、寧州為縣;九年(1376),改江西行省為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全省分為5道、13府,其中九江道轄九江、南康、饒州3府;九江府轄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澤5縣。
清代,九江境內各縣隸屬仍承明制。嘉慶六年(1801),改寧州為義寧州。咸豐四年(1854),太平軍改湖口為九江郡,以九江府為江西省;太平天國失利後,清復原制。
四、中華**
辛亥革命後,廢除府制。2023年改義寧州為義寧縣。2023年,全省設4道,轄81縣,其中潯陽道轄20縣。
同年,為避免道、縣同名,改德化為九江縣、義寧為修水縣、建昌為永修縣。2023年廢道,各縣均直屬省**。2023年設九江市政廳,次年改稱市**,2023年撤銷,併入九江縣。
2023年以後,江西省設行政督察區,其區劃變更頻繁,數量時有增減。以2023年全省設8個行政督察區,今九江境內各縣隸屬關係為:武寧、修水、永修屬第一行政督察區;都昌、彭澤、湖口、九江、星子、德安、瑞昌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九江在**以前,商業發達,幾度繁華,曾為富庶之地。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
2023年5月7日九江解放,7月19日設九江專員公署,析九江縣城廂設九江市。2023年4月,成立九江專區革命委員會。2023年2月,改為九江地區革命委員會,2023年改為九江地區行政公署。
2023年九江市從九江地區劃出,升為省轄市,轄潯陽區、廬山區、郊區三區。2023年7月27日地市合併,同時實行市管縣體制,轄潯陽區、廬山區、九江縣、武寧縣、修水縣、都昌縣、彭澤縣、湖口縣、星子縣、德安縣、永修縣、瑞昌縣。
2023年12月,經***批准,瑞昌縣撤縣設市,設立縣級瑞昌市,由九江市代管。2023年9月,經***批准同意,設立縣級共青城市,由九江市代管。
2樓:靈魂巡遊者都藍
九江,簡稱 “潯”,為江西省地級市,古稱潯陽、柴桑、江州,是一座有著2200多年曆史的江南文化名城。
九江位於江西省最北部,贛、鄂、皖、湘四省交界處,長江、京九鐵路兩大經濟開發帶交叉點。九江是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 、昌九一體化雙核城市、江西省門戶城市、環鄱陽湖城市群城市、長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長江港口城市、贛鄂皖湘四省區域性中心城市,是中國首批5個沿江對外開放城市之一,是東部沿海開發向中西部推進的過渡地帶,號稱“三江之口、七省通衢”與“天下眉目之地”,有“江西北大門”之稱。
九江港是長江水運第四大港口,江西省第一大港口,國家一類口岸,年通貨力5000萬噸 。
九江被定位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新引擎、中部地區先進製造業基地、長江中游航運樞紐和國際化門戶、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江西省區域合作創新示範區,九江都市區是江西省重點培育和發展的三大都市區之一。
九江是“三大茶市”和“四大米市”之一,是江南地區的“魚米之鄉”。榮獲“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十大魅力城市、中國十佳宜居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最具國際影響力旅遊城市” 等稱號。
九江山清水秀,風景怡人,有“九派潯陽郡,分明似畫圖”之美稱。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有三分之二的水域在九江;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廬山”;佛教淨土宗發源地“東林寺”;江西千島湖“廬山西海”;中部九寨溝”龍源峽”皆位其境內。
先秦
夏、商時期,九江境地分屬荊州、揚州;春秋時分別屬吳國、楚國,有“吳頭楚尾”之稱;戰國時多有變更:周元王三年(前473),越滅吳,屬越;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楚敗越,屬楚。商代設艾侯國,建都於修河上游,所轄範圍大致為今修水、銅鼓、武寧、永修一帶;武王克商後,除艾侯國,設艾監。
春秋後期至戰國期間,在分封諸侯國之外,出現了縣邑,江西境內有番(pó)、艾2邑,其中艾邑轄區範圍大致與艾侯國、艾監相等。
秦漢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秦滅楚,以其地設3郡,其中就有九江郡,轄區範圍包括今江西大部,郡治設在壽春(今安徽壽縣)。
漢高帝六年(前201),設豫章郡,治南昌;領縣十八,九江境內有五,依次為:第三彭澤(治今彭澤西南,包括湖口、彭澤、都昌及安徽東流一部);第五歷陵(治今德安);第七柴桑(治今九江西南,包括市區及九江、星子、瑞昌等地);第八艾(治今修水渣津附近,包括修水、銅鼓2縣);第十四海昏(治今永修東,包括永修、武寧、靖安、安義、奉新5縣);第十六鄡陽(治今都昌南,包括都昌縣和波陽縣各一部)。同時,設立尋陽縣,治所在今湖北省黃梅縣西南,其江南轄區一部在今九江境內。
永元十六年(104),分海昏設建昌縣。中平年間(184~189),分艾縣置西平縣;二年(185),析海昏、建昌置永修、新吳(今奉新)2縣。建安四年(199),析艾、海昏設西安縣。
●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時屬孫吳,柴桑隸武昌郡,尋陽隸廬江郡。各縣分屬武昌(柴桑)、豫章(艾、海昏、建昌、永修、新吳、西安、彭澤)、鄱陽(鄡陽、歷陵)、廬江(尋陽)4郡。
西晉太康元年(280),改西安縣為豫章縣。元康元年(291),分揚州之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荊州之武昌、桂陽、安成10郡為江州,治豫章(今南昌)。永興元年(304),分廬江郡尋陽縣、武昌郡柴桑縣合立尋陽郡,治尋陽縣(江北),屬江州。
東晉咸和年間(326~334),先後將尋陽郡治、尋陽縣治由江北遷至柴桑;鹹康六年(340),又將江州州治由豫章移駐尋陽。至此,州、郡、縣**政權同治尋陽。義熙八年(412),尋陽郡改名為江州郡;省尋陽縣,併入柴桑。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廢鄡陽,併入彭澤縣。元嘉元年(424),廢歷陵,併入柴桑縣;二年(425),廢海昏,併入建昌縣。樑太清二年(548),分彭澤置太原僑郡,轄晉陽、和城、天水3僑縣及彭澤;分柴桑置汝南僑縣;尋陽郡治遷入湓城(今九江市區)。
太平二年(557),分江州為二,立西江州,領尋陽及太原、高唐、齊昌、新蔡4僑郡。陳永定三年(559),置豫寧郡,治豫寧縣,轄艾、建昌、永修、新吳、豫寧5縣。天嘉六年(565),罷西江州,尋陽郡還隸江州。
隋唐五代十國
隋開皇三年(583),彭澤易名龍城縣。九年(589),廢除樑、陳二代所設的僑郡、僑縣:廢太原郡,並晉陽、和城、天水、彭澤4縣為龍城縣;廢豫寧郡,並永修、豫寧、新吳、艾4縣入建昌;廢尋陽郡,並柴桑、汝南2縣立尋陽縣;十八年(598),改尋陽縣為彭蠡縣;龍城複名彭澤縣。
大業二年(606),廢州設郡,形成郡、縣兩級行政建制;廢江州,改置江州郡;改彭蠡為彭城縣,隨後又改為湓城縣。三年(607),江州郡改為九江郡;復設豫寧縣。
唐初,江西地區屬江南道。武德四年(621),分湓城置潯陽縣;廢郡復州,江州領湓城、潯陽、彭澤3縣。五年(622),分湓城縣置楚城縣;割鄱陽縣雁子橋之南境置都昌縣;復置西平縣,與豫寧縣並存;設定浩州,轄彭澤、都昌、樂城、廣晉4縣;復置永修縣;析建昌設龍安縣(今安義境內);八年(625),廢浩州,省樂城併入彭澤縣;廢湓城入潯陽縣。
貞觀八年(634),廢楚城並潯陽縣。永淳元年(682),析建昌復設新吳縣。長安四年(704),析建昌置武寧縣。
景雲元年(710),改武寧為豫寧縣。開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道為江南西道,轄洪、饒、虔、吉、江、袁、信、信、撫8州、37縣,其中江州轄潯陽、彭澤、都昌3縣。天寶元年(742),改江州為潯陽郡。
乾元元年(758),確立州、縣兩級建制,改潯陽郡為江州。寶應元年(762),豫寧複名武寧縣。貞元十六年(800)分武寧建分寧縣。
五代南唐順義七年(927)升蒲塘場為德安縣。升元元年(937),析建昌、武寧、奉新置靖安縣;二年(938),升湖口戍為湖口縣。三年(939),江州設奉化軍;升赤烏場為瑞昌縣;改潯陽縣為德化縣。
宋元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升星子鎮為星子縣;七年(982),設南康軍,治星子,轄星子、都昌、建昌3縣。天禧四年(1020),分江南路為東、西二路,江州屬江南東路,轄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澤5縣;改分寧縣為寧縣。開寶八年(975),江州降為軍事;寧縣複稱分寧縣。
大觀三年(1109),江州升為望郡。
南宋紹興二年(1132),江州改屬江南西路;九江境內各縣隸屬: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澤屬江州;星子、都昌、建昌屬南康軍;分寧、武寧屬洪州。建炎二年(1128),合江、池、饒,信4州為江州路。
四年(1130),升分寧縣為義寧軍。隆興元年(1163),廢義寧軍,復為分寧縣。
元代行省下設路、州、縣。至元十二年(1275),於江州置江東西宣撫司;十三年(1276),改為江西大都督府,隸揚州行省;十四年(1277),罷江西大都督府升江州路,改南康軍為南康路,轄縣未變;十六年(1279),江州路改隸黃蘄等路宣慰司;二十二年(1285)復隸江西行省;二十三年(1286),於武寧縣置寧州,轄分寧、武寧2縣。元貞元年(1295),升建昌為州,屬南康路。
大德八年(1304),升分寧縣為寧州。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攻下江州,改江州路為九江府;改南康路為西寧府,次年改稱南康府。
明清
明洪武初三年(1370),降建昌州、寧州為縣;九年(1376),改江西行省為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全省分為5道、13府,其中九江道轄九江、南康、饒州3府;九江府轄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澤5縣;南康府轄星子、都昌、建昌3縣;寧縣、武寧則屬南昌府,弘治十六年(1503),復升寧縣為寧州。正德十三年(1518),分建昌置安義縣,隸南康府。
清代,九江境內各縣隸屬仍承明制。嘉慶六年(1801),改寧州為義寧州。咸豐四年(1854),太平軍改湖口為九江郡,以九江府為江西省;太平天國失利後,清復原制。
中華**
辛亥革命後,廢除府制。2023年改義寧州為義寧縣。2023年,全省設4道,轄81縣,其中潯陽道轄20縣。
同年,為避免道、縣同名,改德化為九江縣、義寧為修水縣、建昌為永修縣。2023年廢道,各縣均直屬省**。2023年設九江市政廳,次年改稱市**,2023年撤銷,併入九江縣。
2023年以後,江西省設行政督察區,其區劃變更頻繁,數量時有增減。以2023年全省設8個行政督察區,今九江境內各縣隸屬關係為:武寧、修水、永修屬第一行政督察區;都昌、彭澤、湖口、九江、星子、德安、瑞昌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九江在**以前,商業發達,幾度繁華,曾為富庶之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
2023年5月7日九江解放,7月19日設九江專員公署,析九江縣城廂設九江市。2023年4月,成立九江專區革命委員會。2023年2月,改為九江地區革命委員會,2023年改為九江地區行政公署。
2023年九江市從九江地區劃出,升為省轄市,市轄潯陽區、廬山區、郊區三區。
2023年7月27日地市合併,同時實行市管縣體制。
2023年5月,撤銷星子縣,設立縣級廬山市,將九江市廬山區牯嶺鎮劃歸廬山市管轄。以原星子縣和九江市廬山區牯嶺鎮的行政區域為廬山市的行政區域,廬山市由省直轄,九江市代管。九江市廬山區更名為濂溪區。
將駐九江市濂溪區賽陽鎮的廬山雲霧茶場(含剪刀峽景區入口)、廬山茶科所,駐蓮花鎮的蓮花林場,駐海會鎮廬山茶場管理範圍劃入廬山市牯嶺鎮管轄。 從九江市濂溪區海會鎮析出高壠、廬山水泥廠、五星、雙壠、銀門、谷山、青山等7個村(居)委會,設立九江市濂溪區高壠鄉,鄉**駐高壠居委會。將調整後的九江市濂溪區海會鎮(海會、廬星、彭山、長嶺、五洲、光明等6個村、居委會)劃歸廬山市管轄。
將調整後的廬山市蓼花鎮更名為廬山市星子鎮。
九江學院行嗎
天語晴天 九江學院主校區吃喝玩樂樣樣皆全,分校盧峰校區學習氛圍濃,圖書館從來找不到空位,為此蛋疼不已,主校區我所知道的就是對此 羨慕 嫉 妒 恨 其實九江學院實力蠻強的。2000年九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九江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九江財經高等專科學校 九江教育學院合併升格為九江學院。1959年九江工業專科...
九江最好的初中是哪個學校,九江哪所學校好?
春風化雨時 九江最好的初中是九江市第一中學.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學 簡稱九江一中 是江西省優秀重點中學 1957年被定為 江西省重點中學 2000年11月,被授予 全國現代教育實驗學校 稱號。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學創辦於1902年 清光緒二十八年 其前身為宋明理學奠基人周敦頤所創辦的濂溪書院,直接歷史已百年...
九江有哪些職業學校,江西九江有什麼大學?
分享魅力 一 普通高等院校 8所 1 本科院校 3所 九江學院 南昌大學共青學院 南昌理工學院共青校區 2 高職 高專 5所 九江職業技術學院 江西財經職業學院 九江職業大學 江西楓林涉外經貿職業學院 南昌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二 高等院校 1所,不含普通高校辦 九江廣播電視大學 九江船舶工業公司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