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的好句賞析10句,一句原文賞析要有

2021-03-07 00:11:35 字數 5392 閱讀 8256

1樓:桃子君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解析:大江浩浩蕩蕩向東流去,滔滔巨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解析:兩人一生一死,隔絕十年,相互思念卻很茫然,無法相見。不想讓自己去思念,自己卻難以忘懷。妻子的孤墳遠在千里,沒有地方跟她訴說心中的淒涼悲傷。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解析:我姑且抒發一下少年的豪情壯志,左手牽著黃犬,右臂擎著蒼鷹,戴著華美鮮豔的帽子,穿著貂皮做的衣服,帶著上千騎的隨從疾風般席捲平坦的山岡。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解析: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解析:月光照在庭院裡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乙個夜晚沒有月光?

(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閒的人罷了。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解析:晴天,西湖水波盪漾,在陽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極了。下雨時,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眼前一片迷茫,這朦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解析: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嘯著,一邊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麼可怕的?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解析:圍牆裡面,有一位少女正在盪鞦韆,少女發出動聽的笑聲,牆外的行人都可聽見。慢慢地,圍牆裡邊的笑聲就聽不見了,行人惘然若失,彷彿多情的自己被無情的少女所傷害。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解析: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記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秋末冬初的時節啊。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解析:路途遙遠,酒意上心頭,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豔陽高照,無奈口渴難忍,想隨便去哪找點水喝。於是敲開一家村民的屋門,問:可否給碗茶?

2樓:匿名使用者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檣櫓 一作:強擄)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麻葉層層檾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搗麨軟飢腸。問言豆葉幾時黃。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東坡傳的好句賞析(賞析是指自己的感悟+對句子的理解)10句,一句(原文+賞析)要有250字左右

3樓:匿名使用者

有句話說的好: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想要得到喝彩和掌聲,就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和辛勤的汗水。如果想不通過努力就摘取成功的果實,這無異於天上掉餡餅。

蘇東坡傳句子賞析

4樓:樂筆曉新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蘇軾《西江月》

蘇東坡傳句段賞析

5樓:

蘇軾傳記的一部力作--評王水照、崔銘《蘇軾傳》 蘇軾作為中國文化史上罕見的「全能型」天才,加之偉異卓特的人格魅力,對後世之影響非同一般,因此,有關他的論著也非常之多,其中的傳記類著述,據最粗略的統計,現代以來也不下十數種。要說流傳較廣、較為引人注目的或許要數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該著有張振玉譯本和宋碧雲譯本兩種)及曾棗莊先生的《蘇軾評傳》。林著不失史實大節而假以**筆法,主觀性較強;曾著則多客觀性記述,體現出較為嚴謹的學術性格。

2023年1月,天津人民出版社推出著名宋代文學研究專家王水照先生與其**崔銘博士合著的《蘇軾傳》,可以說,該著兼採林、曾二氏之長,又塑就自己的個性色彩,為蘇學研究做出了新的貢獻。 首先,這是一部規模空前的蘇軾傳記。以往的此類著述,篇幅不一,少則數千字、幾萬字,多則如林著《蘇東坡傳》,約26萬字,曾著《蘇軾評傳》約23萬字,而此著竟達45萬字,可謂堂廡大開。

它前有「引言」,介紹蘇軾生長的蜀中人文環境、家庭文化氛圍與北宋文化大背景,而意在敘說蘇軾孩童時期的生活狀況;後有「結束語」,綰合全書,給蘇軾以總評。正文分為12章,章題既不採用通常見到的以帝王或帝王年號標示時間遞進的方式,也不用一般所說的青年、壯年這類劃分人生階段的字眼,而是按照蘇軾生活、思想、創作、性格、藝術成就等發展變化的自然歷程,將其曲折而又豐富多彩的一生劃分為12年段落,以富於藝術概括力的文字表現出各個生活段落的主旋律,從第一章「奮厲當世雄鷹出」,寫蘇軾初出茅廬、汴京應試,直到末章「皇天后土同悲悼」,寫蘇軾從海南北返、辭別人世。每章之下未設節次,而以數量不等的小標題提示出蘇軾所經歷的主要事件或其行跡、交遊,如第一章第一小標題是「陰差陽錯,蘇軾沒能成為這次科考的狀元」,第五章「柏台霜氣夜淒淒」之第九小標題是「蘇軾在御使臺差役的押送下,啟程前往黃州貶所」等等。

全書共設小標題140餘個,光看這些小標題,讀者即能大體了解蘇軾的一生。如果說書後的兩個附錄列出生平年表之類與同類著作沒多少區別,本書的「後記」卻有點出人意料。它不是一部著作完成之後作者畫蛇添足般的瑣事雜記,而是主要考證作者與讀者同樣感興趣卻又不太清晰的蘇軾的容貌、身材問題,這實在是這部煌煌大著畫龍點睛的一筆。

因此,經過作者的精心設計,全書既提綱挈領,章目分明,又經緯交錯,組織嚴密,猶如一部大交響樂,前有序曲,後有尾聲,中間五音繁會而不紊亂,曲終奏雅而有餘韻,其框架體系的建構顯示出傳記作者相當高超的藝術功力。 其次,這是一部優美生動的關於蘇軾傳記的「信史」,是說書中敘述的種種事件,皆有史料依據,絕不憑空編造。尤其是書中大量引用蘇軾自己的文學作品作為證據,這種第一手材料的運用為該著奠定了真實性的基礎。

即使有些故事出自宋人筆記,未必十分可靠,但這類產生於同時代的遺聞逸事,卻仍然保留著真實的時代風氣和風俗習慣,在不完全真實的材料中隱含著相對的真實性和可信性。說它「優美生動」,是說傳記作者文筆優雅、流暢,對於蘇軾所經歷的一切,皆以藝術化的語言,通過對傳主與周圍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際環境)的關係、人物之間的對白、傳主和生活細節與心理活動等的描繪與分析,將傳主寫「活」,使其形象豐滿。上述兩個方面,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既「堅持無一事無來歷」,又「不主張無一字無來歷」,也就是說,在追求某一事件、情節之時、地、人真實性的同時,允許作一些合乎情理的想象與推演(見《後記》)。

這或者也可以說是歷史與邏輯的統一吧,對於傳記作品而言,這應該是乙個正確的選擇。唯其如此,人物傳記才能既不失其「真」,給讀者以歷史的直感,不會變成歷史**或所謂的「戲說」;又能讓讀者在「感受歷史」的心境中看到富於生命活力的人物形象,得到美的享受,而不是乾枯的歷史資料的排列和堆積。比如,蘇軾在黃州時期的生活,內容豐富,可供選擇的素材很多,也是本書重點敘述的部分之一,作者擷取傳主生活中那些最有意義的片段,將其描寫得十分精彩,此不妨留待讀者諸君參看,這裡單說蘇軾在密州任所的一段生活吧。

過去某些著作只講蘇軾在密州如何勤政愛民、為民請命,如何帶領百姓滅蝗、抗旱,又創作了多少重要作品等,雖然符合史實,卻總覺得只是史料而已。本書自然也寫到這些,但除此之外,作者還寫了蘇軾請任密州的因由;密州的自然環境、人文景觀、生活狀況與杭州的巨大反差;蘇軾心境的落寞乃至沮喪;他又如何重讀《莊子》,開始以一種全新的心態面對並接納密州的生活;還談到他的創作尤其是詞作怎樣邁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步,等等。作者依託史料將這些故事串連起來,雖然文字不多,篇幅不長,讀者卻不僅從中認識了歷史,而且也透過時間的長廊,感知到乙個活生生的歷史人物的存在,體察到傳主人生階段上又一次重要的轉折與變化。

看來,傳記作者的創作原則確實收到了頗佳的效果。 第三,傳記著作不僅要敘說歷史,重現那塵封霧蒙的往事與人物,使之活靈活現起來,而且還應站在當今的時代高度,用睿智的理性和哲人的目光審視那曾經發生過的一切,並對其作了科學而公正的裁決。在這一方面,該書也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借鑑,其中處理蘇軾與王安石的關係便是一例。

眾所周知,蘇、王在變法問題上,在政治立場上,有著尖銳的對立和巨大的分歧,而兩人又有私交。當然,如果對近千年來聚訟紛紜的王安石變法及圍繞變法問題而產生的蘇、王之間的是非恩怨進行詳盡的鋪寫和評判,並非本書所能擔當而且也不必擔當。因為,儘管從根本上說,由於變法影響了蘇軾的大半生,但蘇、王關係畢竟只是蘇軾生活道路上的一段插曲。

話又說回來,如果不對當時複雜的政局及蘇、王二人的個性、經歷、思想方式以至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加深與各自的出處進退所帶來的心態變化等各種情況進行客觀而冷靜的分析,而是憑感情用事,褒貶失當,也很難得出穩妥的結論。尤其是對王安石,自宋代以來的不少作品甚至將其寫成十足的壞人,顯然極不公允。而蘇軾作為本書的傳主,如果作者厚愛有加,不謹慎從事,也容易出現偏頗。

但作者較好地把握了分寸,調整了思路,即不過多地糾纏變法問題本身,而側重從人格精神的角度敘述他們的離合。因而,書中既寫了蘇、王二人在各種因素的制約下表現出的不同的政見之爭、深刻的矛盾對立,也寫了他們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歷經宦海風波之後友誼的日益篤厚。蘇、王金陵相會的一幕及互相切磋學問、談論國政的情景都是相當感人的。

作者認為,他們當年的爭執皆出以公心,並非個人恩怨;他們都具有偉大的人格與淵博的學養;王安石是時代的偉人、真正的政治家,等等,這些觀點具有「當代意識」,且評價不算過分。至於蘇軾本人,通過作者縱橫捭闔的剖析與描繪,其現世性與超越**融在一起的智者形象蓋已深入讀者心中。本書題名全稱為《智者在苦難中的超越:

蘇軾傳》,大概意在說明:傳主真實的一生,已經為後人提供了一種可供選擇的人生模式與文化性格,而這也正是蘇軾與歷代讀者建立起來異乎尋常的親密關係的原由,蘇軾的意義和價值遠遠超過了其個體本身。以上例證,也表明傳記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注意提公升本書的學術品位。

但是,不能說該著沒有可挑剔之處。比如,說「現存蘇軾詞集表明,他從通判杭州開始填詞」就值得商榷。現有研究成果已經證實,蘇軾在任職杭州通判即37歲時已有詞作問世,換言之,現存蘇軾詞集中的某些作品,是他通判杭州以前創作的。

當然,究竟寫了多少篇、是否算作乙個創作階段等問題尚可進一步考辨、討論,但不應斷定蘇軾從通判杭州才開始填詞。再如,附錄一《蘇軾生平創作年表》中列蘇軾生於宋仁宗景佑三年是公元2023年,而在「生平經歷」一檔列「十二月十九日卯時生於四川眉山……」,其處理方法欠當,起碼是不夠清楚,容易對讀者產生誤導,而且與「引言」中謂蘇軾生於2023年自相矛盾(按:蘇軾生於宋仁宗景佑三年即農曆丙子十二月十九日,亦即公元2023年1月8日)。

又如,書中將年號「景佑」誤作「景佑」,人名「石聲淮」誤作「石淮聲」,書名《東坡詞編年箋證》誤作《東坡詩編年箋證》等,蓋因排版、校對不精所致。另外,本書引用作品,多有篇名、題名,引用他人語(如葉燮、陳寅恪語)而不注出處;對白全用現代漢語,而引文採用原文。這種寫法是否最好?

抑或是為了雅俗共賞,可談性強?筆者在閱讀過程中時有不和諧之感,故而尚存疑惑。此就書中某些觀點、史實、文字、寫法等方面分別舉例以示苛責,供其參考。

但無論如何,出現於世紀之交的這部新版《蘇軾傳》,是一本值得讀的好書。

富有哲理的歌詞一句加賞析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

詩歌《太陽的話》原句,《送給太陽的一句話》詩歌

太陽的話 開啟你們的窗子吧,開啟你們的板門吧,讓我進去,讓我進去,進到你們的小屋裡。我帶著金黃的花束,我帶著林間的香氣,我帶著亮光和溫暖,我帶著滿身的露水。快起來,快起來 快從枕頭裡抬起頭來,睜開你的被睫毛蓋著的眼,讓你的眼看見我的到來。讓你們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開啟它們的關閉了很久的窗子,讓我把花...

賞析七年級語文上冊《夏天》中的一句比喻句和擬人句謝謝

我還要要呢.但是我找到了,給你吧 好象爐子上的一鍋冷水在逐漸泛泡 冒氣而終於沸騰了一樣,山坡上的芊芊細草漸漸滋成一片密密的厚髮,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一堵黛色長牆。這句話寫出了緊張的壓迫感,把抽象的東西寫成了人們熟悉的東西,把山坡上的草寫成了頭髮,比做一堵黛色的牆,形象生動的寫出了草的多和綠。火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