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湯欣宜
現代化黃河治理方法全面實施
黃河水利委員會關於「模型黃河」的工程規劃日前已獲水利部正式批准,至此,現代化治黃方略「原型黃河」、「數字黃河」、「模型黃河」規劃已全部得到批覆,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按照「三條黃河」的現代治河思路,今後黃河治理將先通過對原型黃河現狀的分析,提出黃河治理決策的基本需求及物理引數,然後借助現代化資訊手段進行數學模擬,提出方向性方案,最後通過黃河模型反覆進行實驗,為實際的黃河提供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安全有效的治理方案。
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姚文藝:舉個例子來講,在這個工程的優化設計中,通過模型實驗研究如果是優化減少一道壩的話,可以直接減少工程投資
二、三百萬人民幣,再乙個,每年通過洪水預演,了解哪個地方可能出現險情,在防洪預案中可以把這個堤段險情作為防汛重點,把老百姓轉移出去。
據了解,在2023年汛期部署指揮黃河防汛中,已經首次實現了「三條黃河」的聯動,並在防汛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按照「三條黃河」治理規劃,到2023年,將在黃河上形成較為完善的防洪減淤體系,確保標準內洪水防洪安全,使水資源得到有效管理,保證黃河在一般年份不斷流,使黃土高原面積達到12億平方公里,建成淤地壩16萬座,使入黃泥沙減少3億噸。
黃河治理方略
黃河對於中華民族的意義是包括長江在內的其它河流無法比擬的,她流經中國腹地,誕生了中華民族,炎黃子孫既得益於黃河與黃土的哺育而生息繁榮,又受害於黃河與黃土相伴造成的黃河下游河道「善淤、善決、善徙」而治水不止。在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史中,有很大的篇幅都與黃河治理有關。在歷朝歷代,治黃方略如何制訂均是我國安民的決策課題。
倍受後人推崇的最早的治黃成功事例是傳說中的大禹治水。他改進了共工和鯀「 圍堵障水」的作法,採用「疏川導滯」之策,平息了水患。這一傳說,實際上是對先民治河的總結[1]。
從周以後的文獻記載中,可證實防禦洪水的黃河大堤的雛形遠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前即已存在。以後諸侯國家興起,可以組織更多的人力、物力,從一時一地出發,在大河兩側出現各自為政、甚至以鄰為壑的堤防。規模比較大的和比較長的就成為我國早期的長城了。
文字記載十分確切的是在西漢漢哀帝即位之初賈讓提出的治河三策,是繼鯀、禹之後較早提出創見並且見於正史記載的重要治黃方略。賈讓當時面對的黃河下游河道「河高出民屋」,已是「地上懸河」,堤防寬窄很不一致,布局更是混亂,所以他最不主張的下策是築堤治河。三策中的上策主張放棄舊有河道,人工改道北流。
他認為「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載無患,故謂之一策。」中策主張開渠引水,分洪入漳。「此誠富國安民,興利除害,支數百歲,故謂之中策。
」限於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賈讓三策均沒能認真實現。東漢王景的寬河行洪之策得到了大規模實施。他選定行河路線較優的線路,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里,修渠築堤,並利用沿河大澤進行放淤,取得了無重大改道變遷的成就,一直倍受後人讚賞。
但是這種安瀾畢竟是相對的,大量的泥沙淤積,至少隋唐五代出現了氾濫決口,更不可能有「千年無恙」的史實。值得借鑑的是明朝潘季馴「束水攻沙」的治河理論與實踐。他主張南北兩岸「堅築堤防」,努力完善堤防系統,如用縷堤束水攻沙,用遙堤約束洪水氾濫,用格堤阻止灘區行洪並促進灘地落淤;為防禦大洪水,又修建滾水壩分洩水。
並且在當時黃河南流的條件下,充分利用淮河之水,借助洪澤湖的調節能力「蓄清刷黃」。潘季馴治河實現了由分流到合流,由治水到治沙兩個轉折,抓住黃河泥沙淤積這個根本問題,顯然這一點是很高明的。因此,在他之後的明、清治河舉措,多遵循他的治河原則。
他的治河思想和方法甚至影響至今。但黃河河床仍繼續淤高,泥沙災害日益積累,以致於2023年發生了銅瓦廂決口改道的劇變。
黃河治理開發真正取得巨大進展是最近50年的事,黃河已開始變成為人們興利造福的河流。總結治黃成敗經驗和科學研究成果,認為採用「攔、排、放、調、挖,綜合治理」等措施,標本兼治,近遠結合,可以妥善解決泥沙問題;採取「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方針,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水。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即形成乙個防洪減淤的工程體系。
顯而易見,如此治黃已將黃河作為乙個整體來考慮治理對策,人們對黃河的研究與治理實踐進入了乙個嶄新的階段。昔日千瘡百孔的黃河大堤,而今變成了巨集偉的「水上長城」,成為海河與淮河的分水嶺,在人們的努力下,取得了連續52年伏秋大汛不決口的奇蹟和綜合治理開發的豐碩成果,治黃成就舉世公認。然而黃河畢竟是世界上最難治理的河流,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以來,歷經多少前輩的治河實踐,一直未能改變黃河這條泥龍恣意遊蕩的脾氣。
史書上清晰出現著2600多年裡黃河氾濫1500次、改道26次的記載。下游決口氾濫範圍,北抵津沽,南達江淮,縱橫25萬km2。頻繁的決口改道,給兩岸群眾帶來了深重的災害。
而今,隨著黃河流域人口急劇增長,經濟建設迅速發展和人類活動強度大大增加,母親河的憂患仍在。由於衝沙入海的水量大大削減,下游河床不斷淤積抬高,行洪能力大大減弱,高灘灘面漫水機遇已與2023年銅瓦廂決口前的情況接近,河道已趨於預警高度,懸河形勢極為嚴峻;嚴重威脅著下游兩岸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另一方面,卻又生發出季節性斷流的災患,自2023年以來的27年中就有21年斷流,尤其90年代,年年出現斷流。
影響到依靠黃河供水的城鄉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用水,不僅直接造成重大經濟損失,還帶來了諸多的生態環境問題[2,3],如加重了河口地區土地鹽鹼化,河口濕地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使黃河三角洲日漸貧瘠。黃河斷流、洪澇災害的環境惡化相互交加,黃河安瀾中隱伏著危機,治黃事業無比艱鉅又任重道遠。特別是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黃河的演變,對黃河治理和開發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治黃面臨著許多問題。
如何使治黃事業更為符合客觀的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亟待於我們繼續探索和奮鬥。本文在前人研究和實踐基礎上,就黃河的治理方略述一管見。
2 減少入黃沙量的治本之策
眾所周知,黃河難治的癥結在於沙多,而沙多的原因是黃土高原地區嚴重的水土流失。該地區西為祁連山餘脈,西北為賀蘭山,東至管涔山及太行山,北起陰山,南抵秦嶺,共有64萬km2,海拔1000~1500m,相對高差100~300m,這是世界上黃土覆蓋最深厚、黃土地形最典型的地區。特殊的邊界條件下,中游暴雨是黃土高原土壤強烈侵蝕以及水土嚴重流失的動力因素,「愈衝愈陡,愈陡愈衝」[4],使黃土高原被切割得支離破碎,溝壑縱橫,每年來自黃土丘陵溝壑區的泥沙達10億噸左右,土壤侵蝕模數可達20000t/(a·5km2),大量泥沙入黃,致使一些水庫湮廢失效,下游河道不斷淤高,防洪壓力日趨加重。
不少人認為,黃土高原歷史上曾經是植被良好的繁榮富庶之地,希望通過植樹種草,改變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從而達到**黃河的目的。但是也應認識到,黃河塑造出的華北大平原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帶,黃河早在遠古時期就是一條多沙河流。《左傳》引用周詩:
「俟河之清,人壽幾何!」表明更早的年代黃河已是相當渾濁,因為黃河沙多的自然現象應該比這句周詩要早得多。她所流經的中游地區,特別是現代界定的嚴重水土流失區中的大部分地區,自古即是自然條件極為嚴酷、水蝕風蝕最為嚴重的地區。
這可以《詩經·小雅·十月之交》為證:「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冢萃崩。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該詩生動地描繪了2000多年前大暴雨後山洪暴發時黃土高原土壤強烈侵蝕的自然景觀。再如《禹貢》中所稱:
「禹別九洲, 隨山浚川」,表明當時黃土高原地區土壤侵蝕已十分嚴重,大量泥沙入黃,使黃河下游河道淤積日益嚴重,人們才會產生「隨山浚川」(亦即隨著山去導滯,疏浚上游的河道)的設想。原始的或常規的生產方式很難保證植物生長有良好的立地條件,「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因此,也就難以達到具有一定覆蓋度的植被狀況[5]。無論如何,對古代黃河中游地區植被狀況的估計一定要考慮自然氣候的制約影響。
《詩經·大雅·雲漢》描述了周宣王時大旱多年的情景:「旱既大甚,滌滌山川,旱魃為虐,如
2樓:匿名使用者
一、不能讓泥沙隨心所欲地流進黃河
二、黃土高原地區應堅持牧、林為主的經營方向三、保護好森林資源、多種樹
四、合理規劃土地,還要大量修築水利工程。
3樓:春曉
根據黃河上、中、下游的不同特點,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徹底治理。上游坡陡流急,以修水庫、發電、養魚為主,充分利用水資源,同時大力發展林業、畜牧業。中游水土流失特別嚴重,以植樹造林,種草保持水土為主,大力發展林木果品和畜牧業。
中上游大量退耕還林還草,所需糧食和生活用品及用電、魚、肉、畜產品、果品,計畫伐木向下游交易。下游地上河越壘越高,威脅最為嚴重,最難治理。必須重新開掘兩條規範的、多功能的人造黃河,甲乙兩條河輪換通水、通航、輪換掏淤,掏淤後不需再建設就能及時種植養殖。
遇到特大洪水,兩條黃河同時排洪,確保下游安全。把地上河改造成灌溉渠,渠高地低便於灌溉,灌溉渠還可分洪。徹底治理好的黃河永不氾濫,造福千秋萬代,好處說不完。
4樓:匿名使用者
我的人都有乙個人的人都有乙個人的人都有了更大的問題!你在**!你在**!你在哪了、一直不知道該怎麼辦!我是真的愛她她都是你最棒
治理黃河的方案,黃河的治理方案
退耕還林,修建水庫,治理泥沙,疏通河道,建造大壩。年來,流域廢汙水排放量總體上呈增加趨勢。據2000年 黃河水資源公報 報導,黃河流域廢汙水排放總量為42.22億t,其中工業廢水30.68億t,生活汙水11.54億t 1 分別佔廢汙水年排放總量的72.7 和27.3 是20世紀80年代的2倍之多。黃...
關於治理黃河的措施有哪些,治理黃河的方法有哪些?
一 少放汙水 二 保護水資源 三 保護植被 四 植樹造林 五 家強中游綠化 六 加強下游清淤,疏浚河道 七 減少汙染排放 八 控制工業用水.節約水源 九 加固河堤 以說形勢嚴峻。黃河是我國西北 華北地區最重要的水源。黃河流域水資源短缺問題突出,水量的短缺也決定了流域大部分河流水環境低承載力的基本特性...
治理黃河的辦法,如何治理黃河?
在2003年汛期部署指揮黃河防汛中,已經首次實現了 三條黃河 的聯動,並在防汛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按照 三條黃河 治理規劃,到2010年,將在黃河上形成較為完善的防洪減淤體系,確保標準內洪水防洪安全,使水資源得到有效管理,保證黃河在一般年份不斷流,使黃土高原面積達到12億平方公里,建成淤地壩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