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行政區劃是怎樣演變的?有什麼規律

2021-03-07 06:04:29 字數 5399 閱讀 1851

1樓:為我心飛揚

【先秦】商周時期實行分封制,無所謂地方行政區劃。進入春秋中葉以後,隨著諸侯國發展**集權,地方行政區劃 ——郡縣制的萌芽開始出現

。秦統一六國後,郡縣制正式確立。縣:縣是最早的地方行政區劃,出現在春秋時期,**一是新開闢的邊區,二是新吞併的小國。

漢時郡級政區有郡、王國,縣級政區有縣、侯國、邑、道。王國是分封的諸侯國,侯國是列侯的食邑,邑是皇太后、公主的食邑,境內有少數民族的稱道。

隋統一中國後,鑑於州郡縣**制混亂不堪、郡形同虛設的現狀,廢郡而改為州、縣二級制度。唐代又產生了道路制度,從此中國進入道路時代。

兩宋宋初革除了藩鎮實權,恢復了州、縣二級制。基於唐代同樣的原因,宋代提出了路制,並在州一級長官中設定了若干相互制約的職務,使路不構成地方的上一級行政機構。「四川」一名由北宋而來

元代元代**轄1都省(中書省)、10行省、另有宣政院轄地(**地區)行省:行省起源於魏晉時的行台,原為**派出機構,臨時代**執行任務,事畢即罷

明代明代初期沿襲元代行省制度,但不久發現地方權力太大,不利於加強**集權,遂進行改革,以一省置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即「三司」作為省一級行政、軍事、監察區劃。布政使司:

清代以後,督撫成為地方官。土司制度:元明清三代在西北、西南地區由少數民族首領充任並世襲土司,只對****負擔規定的貢賦、征伐義務,在轄區內保持原有的統治機構和權力

清代行政劃分:清代沿襲了明代的制度,但也有所改變,主要有:1、廢除衛所制度;2、增加廳一級,長官為同知、通判;3、直隸州領縣,屬府的稱散州,不領縣

2樓:蛙家居

演變規律如下:

【先秦】商周時期實行分封制,無所謂地方行政區劃。進入春秋中葉以後,隨著諸侯國發展**集權,地方行政區劃 ——郡縣制的萌芽開始出現

。秦統一六國後,郡縣制正式確立。縣:縣是最早的地方行政區劃,出現在春秋時期,**一是新開闢的邊區,二是新吞併的小國。

漢時郡級政區有郡、王國,縣級政區有縣、侯國、邑、道。王國是分封的諸侯國,侯國是列侯的食邑,邑是皇太后、公主的食邑,境內有少數民族的稱道。

隋統一中國後,鑑於州郡縣**制混亂不堪、郡形同虛設的現狀,廢郡而改為州、縣二級制度。唐代又產生了道路制度,從此中國進入道路時代。

兩宋宋初革除了藩鎮實權,恢復了州、縣二級制。基於唐代同樣的原因,宋代提出了路制,並在州一級長官中設定了若干相互制約的職務,使路不構成地方的上一級行政機構。「四川」一名由北宋而來

元代元代**轄1都省(中書省)、10行省、另有宣政院轄地(**地區)行省:行省起源於魏晉時的行台,原為**派出機構,臨時代**執行任務,事畢即罷

明代明代初期沿襲元代行省制度,但不久發現地方權力太大,不利於加強**集權,遂進行改革,以一省置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即「三司」作為省一級行政、軍事、監察區劃。

3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以監察區劃或軍事區劃轉變而來;其次隨著時間的推移,行政區劃層級呈下降趨勢;第三,歷史時期的行政區劃以**制為主;最後,地方首長多由**派出官轉變而來。

中國古代行政區劃以及演變有什麼特點和規律?

4樓:匿名使用者

行政區劃是國家對所轄領土進行分級管理的區域結構,是**集權出現後的產物。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隨著朝代的更迭,其最明顯的變化特徵莫過於行政區劃的變化。從行政區劃的定義可知,其變化過程是和**集權制度的發展同步的,因而地方的行政區劃和****便會產生分權和集權的矛盾,而這也是推動行政區劃變動的主要動力。

可以說,中國行政區劃的變遷史也就是**和地方權力的調整史。

那麼行政區劃的劃分又是以什麼為標準的呢?由於行政區劃的作用是統治和管理土地和人民,因此其劃分和管理的決定性因素是政治。在中國歷史上政區的劃分是以政治為首要因素,同時顧及到自然、經濟等相關因素。

在**政權穩定的情況下,最理想的是三者的兼顧。

具體從政區地理的角度來看,行政區劃基本上遵循四個要素,即**到地方分幾個層次進行管理;行政區面積範圍;國家內部政區間的界線;行政中心的選擇。

每一次改朝換代都意味著行政區劃的變遷,而這種變遷也在很大程度上綜合反映了我國人文地理面貌的變化。

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的地方行政單位是縣,至春秋早期其含義已與邑類似,並多見與各類文獻中,而秦和楚更是最早勢力含有行政區劃意義的縣的國家。

較之縣稍晚出現的是郡,大約在春秋中晚期,初期郡的地位較低,地理位置也較偏遠。此時郡與縣的出現已經開始慢慢打破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度。

至西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廢分封,行郡縣,使郡縣二級制得到正式的實行。初分天下36郡,後增加桂林、南海、象郡等至46郡。

至漢初實行郡國並行制,是由於秦末農民起義中六國舊貴族的要求,也是鞏固新生政權的需要。儘管後來漢高祖陸續廢除異姓王而分封同姓諸侯,地方和**集權的矛盾還是無法避免。這就出現了從景帝開始的削藩策略,至漢武帝時期推行推恩令等措施,使漢代王國靈帝大為縮小。

至此漢又回歸至郡縣二級制。西漢初繼承秦41郡,至漢平帝時****所轄103郡,而東漢時達到105郡,但此時由於刺史制度的實行和演變,郡的行政級別已將為二級,州則公升至以及行政區。

從東漢開始至魏晉南北朝,實行的是州郡縣**制。其發展經歷了東漢的十三州到三國的十九州再到西晉時的二十一州。西晉後,由於僑置郡縣的氾濫,行政區劃開始變得異常混亂,州的數量也大大增加,從劉宋的二十一州到陳的六十四州(公元580年),而在公元581年,北方的州的數量已達到二百一十一。

此時州郡縣**制已混亂到極致,行政區劃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至隋唐五代,都府制代替了州郡縣**制,隋至唐初設總管府,唐武德七年改為都督府,又由於少數民族政權對唐邊疆的壓力,遂開始設定節度使,掌一州或數州之軍政大權。而節度使的權力過度膨脹導致的結果便是安史之亂,唐代也由此由盛轉衰。

至兩宋,開始實行道路制,其中,北宋保持時間最長的是二十三路,即北方十路,南方十二路,外加京畿路共二十三路。至南宋由於領土大為減少,只有十六路。宋代為了防止地方專權,尾大不掉,在同一層級設定多為長官分管各項事務。

如轉運使(漕司)掌管財政,提點刑獄使掌管司法、監察、安撫使掌管軍事等。

至元代實行源於魏晉時期行台制度的行省制,由行省、路、縣**政區組成。行省為**的派出機構,全稱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公元2023年,確立十三個省級行政區。

包括中書省直轄區,宣政院轄區和是乙個行省。至元末,行省制趨於混亂。

至明代,省級行政制度日趨完善,洪武九年,該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取消,但習慣上仍稱省。明代的省份是都指揮使司轄一省衛所年戶。明代共十六都司,五行都司,二留守司。

至清代,總督、巡撫成為地方實官,實行省、府、縣的**行政區劃。而邊疆地區則實行不同於內地的行政區劃,如東北設奉天、吉林、黑龍江三將軍,外蒙古設烏里雅蘇台等。

至**時期,增設四特區,即熱河、察哈爾、綏遠、川邊四地。在北京**時期全國共二十九個省級行政單位。在南京**時期,該行政區劃為省、行政督察區、縣**。

總結中國古代的行政區劃變化,可以看出在兩千多年間,我國行政體系經歷過幾次重大的變化。其表現為以下特點;首先以監察區劃或軍事區劃轉變而來;其次隨著時間的推移,行政區劃層級呈下降趨勢;第三,歷史時期的行政區劃以**制為主;最後,地方首長多由**派出官轉變而來。

中國古代行政區劃以及演變特點和規律

5樓:匿名使用者

行政區劃是國家對所轄領土進行分級管理的區域結構,是**集權出現後的產物。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隨著朝代的更迭,其最明顯的變化特徵莫過於行政區劃的變化。從行政區劃的定義可知,其變化過程是和**集權制度的發展同步的,因而地方的行政區劃和****便會產生分權和集權的矛盾,而這也是推動行政區劃變動的主要動力。

可以說,中國行政區劃的變遷史也就是**和地方權力的調整史。

那麼行政區劃的劃分又是以什麼為標準的呢?由於行政區劃的作用是統治和管理土地和人民,因此其劃分和管理的決定性因素是政治。在中國歷史上政區的劃分是以政治為首要因素,同時顧及到自然、經濟等相關因素。

在**政權穩定的情況下,最理想的是三者的兼顧。

具體從政區地理的角度來看,行政區劃基本上遵循四個要素,即**到地方分幾個層次進行管理;行政區面積範圍;國家內部政區間的界線;行政中心的選擇。

每一次改朝換代都意味著行政區劃的變遷,而這種變遷也在很大程度上綜合反映了我國人文地理面貌的變化。

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的地方行政單位是縣,至春秋早期其含義已與邑類似,並多見與各類文獻中,而秦和楚更是最早勢力含有行政區劃意義的縣的國家。

較之縣稍晚出現的是郡,大約在春秋中晚期,初期郡的地位較低,地理位置也較偏遠。此時郡與縣的出現已經開始慢慢打破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度。

至西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廢分封,行郡縣,使郡縣二級制得到正式的實行。初分天下36郡,後增加桂林、南海、象郡等至46郡。

至漢初實行郡國並行制,是由於秦末農民起義中六國舊貴族的要求,也是鞏固新生政權的需要。儘管後來漢高祖陸續廢除異姓王而分封同姓諸侯,地方和**集權的矛盾還是無法避免。這就出現了從景帝開始的削藩策略,至漢武帝時期推行推恩令等措施,使漢代王國靈帝大為縮小。

至此漢又回歸至郡縣二級制。西漢初繼承秦41郡,至漢平帝時****所轄103郡,而東漢時達到105郡,但此時由於刺史制度的實行和演變,郡的行政級別已將為二級,州則公升至以及行政區。

從東漢開始至魏晉南北朝,實行的是州郡縣**制。其發展經歷了東漢的十三州到三國的十九州再到西晉時的二十一州。西晉後,由於僑置郡縣的氾濫,行政區劃開始變得異常混亂,州的數量也大大增加,從劉宋的二十一州到陳的六十四州(公元580年),而在公元581年,北方的州的數量已達到二百一十一。

此時州郡縣**制已混亂到極致,行政區劃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至隋唐五代,都府制代替了州郡縣**制,隋至唐初設總管府,唐武德七年改為都督府,又由於少數民族政權對唐邊疆的壓力,遂開始設定節度使,掌一州或數州之軍政大權。而節度使的權力過度膨脹導致的結果便是安史之亂,唐代也由此由盛轉衰。

至兩宋,開始實行道路制,其中,北宋保持時間最長的是二十三路,即北方十路,南方十二路,外加京畿路共二十三路。至南宋由於領土大為減少,只有十六路。宋代為了防止地方專權,尾大不掉,在同一層級設定多為長官分管各項事務。

如轉運使(漕司)掌管財政,提點刑獄使掌管司法、監察、安撫使掌管軍事等。

至元代實行源於魏晉時期行台制度的行省制,由行省、路、縣**政區組成。行省為**的派出機構,全稱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公元2023年,確立十三個省級行政區。

包括中書省直轄區,宣政院轄區和是乙個行省。至元末,行省制趨於混亂。

至明代,省級行政制度日趨完善,洪武九年,該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取消,但習慣上仍稱省。明代的省份是都指揮使司轄一省衛所年戶。明代共十六都司,五行都司,二留守司。

至清代,總督、巡撫成為地方實官,實行省、府、縣的**行政區劃。而邊疆地區則實行不同於內地的行政區劃,如東北設奉天、吉林、黑龍江三將軍,外蒙古設烏里雅蘇台等。

至**時期,增設四特區,即熱河、察哈爾、綏遠、川邊四地。在北京**時期全國共二十九個省級行政單位。在南京**時期,該行政區劃為省、行政督察區、縣**。

總結中國古代的行政區劃變化,可以看出在兩千多年間,我國行政體系經歷過幾次重大的變化。其表現為以下特點;首先以監察區劃或軍事區劃轉變而來;其次隨著時間的推移,行政區劃層級呈下降趨勢;第三,歷史時期的行政區劃以**制為主;最後,地方首長多由**派出官轉變而來。

英國的行政區劃是怎樣的,中國的行政區劃是如何劃分的?

英國的全稱是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由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個區域組成,每個區域有自己的首都。英格蘭就是 倫敦,威爾斯 是 卡迪夫,蘇格蘭是愛丁堡,北愛爾蘭是貝爾法斯特。中國的行政區劃是如何劃分的?根據憲法的規定,我國現行的行政區劃分為 一 全國分為省 自治區 直轄市 二 省 自治...

全國行政區劃調整58省是真是假,中國行政區劃將調整為50個省,這是真的嗎

要調整到省級行來 政區劃,由 提草源案提交全國人大表決通過才能夠實施,省級一下到縣級行政區劃的設立 撤銷 合併 廢除 恢復 劃轉及地級以上人民 駐地遷移由 批覆,縣級行政區劃的更名 縣級區劃人民 駐地遷移由民政部批轉,縣級一下行政區劃的變動由省級人民 批覆並報民政部備案。現在沒有跡象要調整省級行政區...

我國行政區劃的特點是什麼現在中國的行政區劃有什麼特點?

一 政治原則上有利於人 民民主 各級行政區劃都要便於人民群眾參加管理國家和監督國家機關工作。二 經濟原則上有利於行政區與經濟區相協調。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為了更好地組織和管理經濟活動,行政區劃必須充分考慮與經濟區的一致性。三 社會原則上有利於加強民族團結 促進各民族的繁榮。尊重各民族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