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台金濤
「平上去入」
是唐宋時期中古漢語的四聲,是傳統漢語音韻學的音系根源,是唐詩宋詞格律的基礎。掌握四種發音,閱讀詩詞,能夠體會到漢語的博大精深和韻律之美。
平上去入四聲中,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其餘都為平。
另:平、上、去、入大至對應現在的1到4聲,但是因為有一些古音與今音不同,所以不能一根而論,但是大至是對得上的。
2樓:均者同也
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對應現在的1到4聲。
3樓:匿名使用者
平仄(拼音:píngzè,英文:level and oblique tones),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
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
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公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滿意請採納
寫詩講平仄,平仄是什麼意思?有哪些要求?
4樓:詩緣雅韻
平仄(拼音:píng zè,英文:level and oblique tones),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
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
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公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
自元朝周德清後,平分陽陰,仄歸上去。逐步形成陰平、陽平歸平,上聲、去聲歸仄,入聲取消的格局。
古漢語中的平仄
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shǎng)、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傳統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公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簡單來說,區別平仄的要訣是"不平就是仄"。若用形象的方法來形容,平聲如擊鐘鼓,遠而悠長; 仄聲如擊石木,短實重疾。
附:今音新韻(普通話),把一二聲歸納為平聲,三四聲為仄聲。
五言絕句
簡稱五絕是出現於漢朝,成熟於唐代的一種近體詩。四句,每句五個字。現時,五絕被認為近體詩中最難寫的體裁,因為它字數最少,表達的意思不可太多,要言簡意賅。
詩體簡介
五言絕句是絕句的一種,屬於近體詩範疇。絕句,或稱截句,斷句,短句;或以為「擷取律之半」以便入樂傳唱,各家解釋並不一致。絕句由四句組成,有嚴格的格律要求。
常見的絕句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而六言絕句較為少見。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小詩,叫做五言絕句,簡稱五絕。
從北周詩人庾信的一首題為「絕句」的五言詩來看,五言絕句不是唐代詩人創造的,其文體形式至少是南北朝末期就已形成了。「客遊經歲月,羈旅故情多。近學衡陽雁,秋分俱渡河。
」這是庾信的《和侃法師三絕》之一。此詩平仄粘綴,完全符合唐人格律,第
二、四句尾是平聲韻,第
一、三句尾都用仄聲字,詩題已稱為「絕」。但在唐以前如此工整的五言絕句並不多,直到了初唐以後,產生了近體詩,五言絕句才被逐步地得以完善和定型,而此前的五言詩便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
由於受字數的限制,較之其他體制的詩歌,五言絕句在創作時對其語言和表現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簡練、概括,創作難度就更大。張謙宜對此就以「短而味長,入妙尤難」八字加以概括,因此,五言絕句自然而然的成為盛唐詩歌中最為璀璨的明珠,是唐詩中的精華。
五絕在初唐時起點較高,像「初唐四傑」、宋之問等都有佳作,特別是王勃的五絕,以其優柔不迫被沈德潛譽為「正聲之始」。盛唐時,崔國輔、孟浩然、儲光羲、祖詠等一大批文人對五絕作了進一步推動和完善,其中王維、李白更是把五絕的創作推向了極致,使五絕發展達到了繁盛的頂峰。
五言絕句也稱五絕,有四種常見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韻式)如:
(例) (標準格式)
登鸛雀樓(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仄仄平平仄
黃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欲窮千里目 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層樓 仄仄仄平平
所謂「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晚」字屬仄聲,末字「適」也是仄聲,是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韻。一般來說,五言詩首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詩首句入韻為常見。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韻式)如:
(例) (標準格式)
塞下曲(盧綸)
林暗草驚風 仄仄仄平平
將軍夜引弓 平平仄仄平
平明尋白羽 平平平仄仄
沒在石稜中 仄仄仄平平
所謂「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暗」字屬仄聲,末字「風」是平聲,是為「仄起平收」。
一、二、四句押韻。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韻式)如:
(例) (標準格式)
夜宿山寺(李白)
危樓高百尺 平平平仄仄
手可摘星辰 仄仄仄平平
不感高聲語 仄仄平平仄
恐驚天上人 平平仄仄平
所謂「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樓」字屬平聲,末字「尺」是仄聲,是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韻。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韻式)如:
(例) (標準格式)
聽鼓(李商隱)
城頭疊骨聲 平平仄仄平
城下暮江清 仄仄仄平平
欲問漁陽摻 仄仄平平仄
時無禰正平 平平仄仄平
所謂「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頭」字屬平聲,末字「聲」也是平聲,是為「平起平收」。
一、二、四句押韻。
五言律詩也稱五律,有四種常見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韻式)如:
(例) (標準格式)
塞下曲(李白)
***山雪 仄仄平平仄
無花只有寒 平平仄仄平
笛中聞折柳 平平平仄仄
春色未曾看 仄仄仄平平
曉戰隨金鼓 仄仄平平仄
宵眠抱玉鞍 平平仄仄平
願將腰下劍 平平平仄仄
直為斬樓蘭 仄仄仄平平
所謂「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月」字屬仄聲,末字「雪」也屬仄聲,是為「仄起仄收」。
二、四、
六、八句押韻、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對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韻式)如:
(例) (標準格式)
觀獵(王維)
風勁角弓鳴 仄仄仄平平
將軍獵渭城 平平仄仄平
草枯鷹眼疾 平平平仄仄
雪盡馬蹄輕 仄仄仄平平
忽過新豐市 仄仄平平仄
還歸細柳營 平平仄仄平
回看射鵰處 平平平仄仄
千里暮雲平 仄仄仄平平
所謂「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準。「勁」字屬仄聲,末字「鳴」屬平聲,是為「仄起平收」。
一、二、
四、六、八句押韻、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對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韻式)如:
(例) (標準格式)
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後 平平平仄仄
天氣晚來秋 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間照 仄仄平平仄
清泉石上流 平平仄仄平
竹喧歸浣女 平平平仄仄
蓮動下魚舟 仄仄仄平平
隨意春芳歇 仄仄平平仄
王孫自可留 平平仄仄平
所謂「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準。「山」字屬平聲,末字「後」屬仄聲,是為「平起仄收」。
二、四、
六、八句押韻、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對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韻式)如:
(例) (標準格式)
晚晴(李商隱)
深居俯夾城 平平仄仄平
春去夏猶清 仄仄仄平平
天意憐幽草 仄仄平平仄
人間重晚晴 平平仄仄平
並添高閣迥 平平平仄仄
微注小窗明 仄仄仄平平
越鳥巢乾後 仄仄平平仄
歸飛體更輕 平平仄仄平
所謂「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居」字屬平聲,末字「城」也屬平聲,是為「平起平收」。
一、二、
四、六、八句押韻、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對仗。
五言排律
近體詩排律中的一種,它是由五言律詩擴大而成的,一般在十句以上。五言排律最短要有十句(往往是兩句押一韻),可以有六韻十二句,八韻十六句的排律等。唐人的排律多用整數,如十韻、二十韻、三十韻、四十韻、五十韻等。
平仄跟五言一樣。
七言絕句是絕句的一種,屬於近體詩範疇,絕句是由四句組成,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常見的絕句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還有很少見的六言絕句。每句七個字的絕句即是七言絕句。
一般而言,第一二四句平聲同韻;第三句仄聲不同韻。第二四句倒數第三字通常為仄音;整首詩的意境高,文辭雅,寓意深。
七言絕句也稱七絕,有四種常見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韻式)如:
(例) (標準格式)
早發白帝城(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里江陵一日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兩岸猿聲啼不住 仄仄平平平仄仄
輕舟已過萬重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謂「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辭」字屬平聲,末字「間」也是平聲,是為「平起平收」。
一、二、四句押韻。一般來說,五言詩首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詩首句入韻為常見。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韻式)如:
(例) (標準格式)
夜讀範至能(陸游)
公卿有黨排宗澤 平平仄仄平平仄
帷幄無人用岳飛 仄仄平平仄仄平
遺老不應知此恨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亦逢汗節解沾衣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謂「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卿」字屬平聲,末字「仄」也是在古代是入聲字,屬仄聲,是為「平起仄收」。
二、四句押韻。
3、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韻式)如:
(例) (標準格式)
蘇台攬古(李白)
舊苑荒台楊柳新 仄仄平平仄仄平
菱歌清唱不勝春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只今惟有西江月 平平仄仄平平仄
曾照吳王宮裡人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謂「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苑」字屬仄聲,末字「新」屬平聲,是為「仄起平收」。
一、二、四句押韻。
4、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韻式)如:
(例) (標準格式)
絕句(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鷺上青天 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嶺千秋雪 平平仄仄平平仄
門泊東吳萬里船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謂「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個」字屬仄聲,末字「柳」也屬仄聲,是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韻。
七言律詩也稱七律,也有四種常見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韻式)如:
(例) (標準格式)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 仄仄平平平仄仄
初聞涕淚滿衣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卻看妻子愁何在 平平仄仄平平仄
漫捲詩書喜欲狂 仄仄平平仄仄平
白日放歌須縱酒 仄仄平平平仄仄
青山作伴好還鄉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從巴峽傳巫峽 平平仄仄平平仄
便下襄陽向洛陽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謂「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外」字屬仄聲,末字「北」也屬仄聲,是為「仄起仄收」。
二、四、
六、八句押韻、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對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韻式)如:
(例) (標準格式)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 仄仄平平仄仄平
錦官城外柏森森 平平仄仄仄平平
映階碧草自春色 平平仄仄平平仄
隔葉黃鸝空好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顧頻煩天下計 仄仄平平平仄仄
兩朝開濟老臣心 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師未捷身先死 平平仄仄平平仄
長使英雄淚滿襟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謂「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相」字屬仄聲,末字「尋」屬平聲,是為「仄起平收」。
一、二、
四、六、八句押韻、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對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韻式)如:
(例) (標準格式)
酬樂天揚州…(劉禹錫)
巴山楚水淒涼地 平平仄仄平平仄
二十三年棄置身 仄仄平平仄仄平
懷舊空吟聞笛賦 仄仄平平平仄仄
到鄉翻似爛柯人 平平仄仄仄平平
沉舟側畔千帆過 平平仄仄平平仄
病樹前頭萬木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日聽君歌一曲 仄仄平平平仄仄
暫憑杯酒長精神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謂「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山」字屬平聲,末字「地」屬仄聲,是為「平起仄收」。
二、四、
六、八句押韻、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對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韻式)如:
(例) (標準格式)
登金陵鳳凰台(李白)
鳳凰台上鳳凰遊 平平仄仄仄平平
鳳去台空江自流 仄仄平平仄仄平
吳宮花草埋幽徑 仄仄平平平仄仄
晉代衣冠成古丘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山半落青天外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水中分白鷺洲 仄仄平平仄仄平
總為浮雲能蔽日 仄仄平平平仄仄
長安不見使人愁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謂「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凰」字屬平聲,末字「遊」也屬平聲,是為「平起平收」。
一、二、
四、六、八句押韻、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對仗。
五言律詩的格律五言律詩的平仄格式
五言律詩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一般逢偶句押平聲韻 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一韻到底,不可換韻。律詩的四聯,各有乙個特定的名稱,第一聯叫首聯,第二聯叫頷聯,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聯。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與七律不同的是,五律首聯用對仗的較多,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韻的較多,七律...
關於虎門銷煙的五言詩是什麼
主要是林則徐的 赴戍登程口佔示家人 詩詞主要是 力微任重久神疲,內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國容 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虎門銷煙 虎門銷煙 1839年6月 指中國清朝 委任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廣東虎門集中銷毀鴉片的歷史事件。此事後來成為第一次...
關於五言律詩的平仄格式,誰知到五言律詩的平仄規律
蔚永愚秀雋 郭和白都是入聲字,屬仄!古音分平 上 去 入聲!除平聲外,其它都屬仄!不說自己寫格律詩,單從讀詩的角度看,這些還是弄懂的好!否則誤會就出來了。搜尋 平水韻 或 詞林正韻 瞭解一下,不難的!另外,我不覺得你死板,寫律詩或絕句就必究格式,否則不能以律詩或絕句自居!當然也有可以不究格式的,如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