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抒情:「人盡望」是用聯想的手法,將前面詩人乙個人的深夜不眠、望月懷人的情景普羅到每乙個人身上,不僅詩人如此,天下人人都如此!
從而擴大了詩歌的境界,使一己一時之情有了更為普遍的意義。「秋思」即「愁思」,一語兩面,既指離家在外的人對家的思念、嚮往,又指家人對遊子的牽掛、期盼。「落」字堪稱神筆,化無形的秋思為極具分量的重物,突出了愁思深沉、濃重。
詩人不說自己想念朋友親人,反為那些離散難聚、秋思難抑的人擔心。結句一問,彷彿在說:普天之下,不知還有多少人正飽受離恨之苦啊!
暗含對時世與人生的感喟,情意深曲,感人肺腑。
2樓:匿名使用者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前兩句寫景,不帶乙個「月」字;第三句才明點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瞭望月者的範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
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淒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的時候,詩人卻並不採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
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誰家」,就是「誰」,「家」是語尾助詞,無實義)。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儘管也在望月,卻並無秋思可言。
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情痴,手法確實高妙。
十五夜望月後兩句賞析?
3樓:匿名使用者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親。在家鄉的人思念遠離的親人;離鄉之人遙望家鄉親人。
於是,水到渠成,吟出了這兩句。詩人不再正面寫自己的思親之愁,而是用一種疑問式的委婉語氣道出那綿綿的愁念會落在誰家。前兩句寫景,不帶乙個「月」字;第三句才點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瞭望月者的範圍。
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淒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
然而,在表現的時候,詩人卻並不採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誰家」,就是「誰」,「家」是語尾助詞,無實義)。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
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儘管也在望月,卻並無秋思可言。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痴情,手法確實高妙。後兩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問句表達,這樣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許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 在煉字上,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鑑賞辭典》錄此詩,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認為,「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覺,彷彿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全唐詩》錄此詩,「落」字作「在」,就顯得平淡寡味,相形見絀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後兩句賞析 100
4樓:隗霓鄞葳
王建《十五夜望月》詩歌鑑賞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題中的「十五夜」,結合
三、四兩句來看,應指中秋之夜。詩題,《全唐詩》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詳。在唐代詠中秋的篇什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蔭裡,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於適應了皎月的刺眼驚擾,先後進入了睡鄉。
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之感,使人不由會聯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樹棲鴉」,主要應該十五夜望月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周邦彥《蝶戀花》詞有句「月皎驚烏栖不定」,也就是寫這種意境)到最後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
「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鍊,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溼桂花」。由於夜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
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溼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
你看他選取「無聲」二字,那麼細緻地表現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而且豈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白兔呢,那揮斧的吳剛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詩句帶給我們的是多麼豐富的美的聯想。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明月當空,難道只有詩人獨自在那裡凝神注望嗎?普天之下,有誰不在低迴賞月,神馳意遠呢?
於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前兩句寫景,不帶乙個「月」字;第三句才明點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瞭望月者的範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
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淒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的時候,詩人卻並不採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
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誰家」,就是「誰」,「家」是語尾助詞,無實義)。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儘管也在望月,卻並無秋思可言。
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情痴,手法確實高妙。在煉字上,乙個「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動的形象的感覺,彷彿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全唐詩》錄此詩,「落」字作「在」,就顯得平淡寡味,相形見絀了。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乙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乙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
5樓:以霞房雀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詩人不正面寫自己的思親之愁,而是用一種疑問式的委婉語氣道出那綿綿的愁念會落在誰家。詩人並不採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
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在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後兩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問句表達,這樣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許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
6樓:匿名使用者
我答的是老師給的答案,如下
後兩句採用了側面落筆(曲筆也可)的手法。詩人後兩句不直接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而是用了一種委婉地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秋思回落在誰的一邊,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是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更深沉。
十五夜望月賞析
7樓:
一、全詩賞析:
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言絕句。在民俗中,中秋節的形成歷史悠久。詩人望月興嘆,但寫法與其他中秋詠月詩完全不同,很有創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前兩句寫景,不帶乙個「月」字;第三句才點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瞭望月者的範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淒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這首詩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詩中有畫」。明《唐詩畫譜》中就有以這首詩為題材的版畫,但這幅版畫僅是畫家別出心裁構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並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對全詩點睛之筆——秋思未作充分表達。
在這一點上,詩歌語言藝術顯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乙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乙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委婉動人。
二、分句賞析:
1、第一句:「中庭地白樹棲鴉」,明寫賞月環境,暗寫人物情態,精煉而含蓄。這句如同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首句一樣,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將蕭瑟蒼涼之景推到讀者眼前,予人以難忘的印象。
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清冷之感。
2、第二句:「冷露無聲溼桂花」,緊承上句,借助感受進一步渲染中秋之夜。寫出了乙個具體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現了夜之深和靜,似乎桂香與寒氣襲人而來了,帶給人以美的聯想。
意境悠遠,耐人尋思。「無聲」二字,細緻地表現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
3、第三、四句:「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兩句採取了忽然宕開的寫法,從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聯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賞月的活動昇華到思人懷遠,意境闊大,含蓄不露。
「不知秋思落誰家」並非真不知,而是極寫秋思的浩茫渾涵,似虛而實,深得詩歌含蓄之美。
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在煉字上,「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覺,彷彿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
8樓:匿名使用者
吳庚舜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賞析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絕。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殷璠《河嶽英靈集》卷上贊王維詩「著壁成繪」,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詩中有畫」。
這一評語也可移之於評一切有意境的唐詩。正因為如此,所以歷代畫家喜作唐人詩意畫。明《唐詩畫譜》中就有以這首詩為題材的版畫。
它的背景為曲岸遠山,長空明月。畫面中心是一處臨水的勝遊之地,曲欄圍著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葉梧桐樹上有幾隻棲鴉,樹旁生長著枝葉婆娑的秋桂。樹下五人,兩人望月而語,談興正濃。
旁一戴襆頭揮扇的**和一帶方巾倚童而立的老者正全神貫注地聆聽他們談天。整個畫面遠近主從。層次井然,有動有靜,和諧統一,頗為傳神。
但這幅版畫僅是畫家別出心裁構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並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對全詩點睛之筆——秋思未作充分表達,實是美中不足。在這一點上,詩歌語言藝術顯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
在民俗中,中秋節的形成歷史悠久。據《周禮》記載,當時人已在中秋之夜擊鼓奏樂以迎寒。到後代節日氣氛愈來愈濃,此夜常是家人或親友團聚在一起賞月。
所以一旦離別,總會使人逢節思親。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曾抒發過他的秋思:「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王建也是望月興嘆,但寫法完全不同,很有創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王詩原題「十五夜望月」下有的版本尚有「寄杜郎中」四宇,似是寄友人杜元穎的。在詩題下又注云:「時會琴客」,說明佳節良友相聚,並非獨吟。
「中庭地白樹棲鴉」明寫賞月環境,暗寫人物情態,精煉而含蓄。它象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首句一樣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將蕭瑟蒼涼之景推到讀者眼前,予人以難忘的印象。這是一座樸素的住宅,夜深了,詩人偕客步出廳堂來到庭院。
低頭但見地上月華如水。一片白色。庭樹的影子枝葉扶疏,象是紙上的水墨畫。
步月者循聲望去,樹冠間影影綽綽有宿在枝頭的幾隻烏鴉。全句無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處處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第二句「冷露無聲溼桂花」緊承上句,借助感受進一步渲染中秋之夜。在桂花諸品中,秋桂香最濃。在皎潔的月亮上某些環形火山的陰影曾使富於幻想的人賦予它美好的形象,說它是月宮裡的桂樹。
有的傳說還說人間的桂樹是天上落下來的種子生成的。宋之問「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靈隱寺》)令人產生無限遐想。王建這句詩因桂香襲人而發。
古人以為霜露之類似雨雪都從天而降,因而詩人探桂時奇怪冰涼的露水把花枝沁得這麼溼卻沒聽到一點聲音。如此落筆,既寫出了乙個具體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現了夜之深和靜,讀者彷彿身臨其境,覺得桂香與寒氣襲人而來了。
第三四句「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採取了忽然宕開的寫法,從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聯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賞月的活動昇華到思人懷遠,意境闊大,含蓄不露。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曾寫到遊子思婦的月下相思。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望月懷遠》)寫望月思人之情,溢於言表。天下離人千千萬萬,懷人愁緒如綿綿秋草,逐處叢生;詩人在思誰是確定的,人人所思也是確定的,說「不知秋思落誰家」並非真不知,而是極寫秋思的浩茫渾涵,似虛而實,深得詩歌含蓄之美。對比他用賦體寫的《和元郎中從八月十一至十五夜玩月五首》及唐人其它中秋望月詩,尤能顯出它那以少勝多的特色。
十五夜望月的前兩句寫出詩人怎樣的形象和心境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題中的 十五夜 結合 三 四兩句來看,應指中秋之夜。詩題,全唐詩 作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杜郎中,名不詳。在唐代詠中秋的篇什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中庭地白樹棲鴉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蔭裡,...
十五夜望月詩的前兩句描寫的景色具有怎樣的特點又寫出了詩人怎樣
詩歌前面兩句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寫了幽靜清涼的秋景,塑造了乙個孤獨無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遊子形象,詩人的心境是孤寂淒涼的.十五夜望月 前兩句寫景,寫出詩人怎樣的形象和心境 中庭地白樹棲鴉 明寫賞月環境,暗寫人物情態,精煉而含蓄。這句如同馬致遠的 天淨沙 秋思 首句一樣,借助特有的景物一...
飲湖上初晴後雨一詩中寫西湖景色的兩句詩是什麼
描寫西湖景色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 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讚美西湖美景的 七絕,寫於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其中第二首廣為流傳,此詩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 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寫概括品評,尤其是後二句,被認為是對西湖的恰當評語。第一首一般選本不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