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怎樣勸說那些為愛苦苦執著的人

2021-03-08 05:46:15 字數 6443 閱讀 7965

1樓:匿名使用者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捨愛欲。愛慾垢盡,道可見矣!

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有自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佛言:人隨情慾,求于聲名;聲名顯著,身已故矣!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

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燼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後。佛言:

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佛言:

人係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於色,豈憚驅馳!

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佛言:

愛慾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佛言:愛慾於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

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不為泥汙。想其老者為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曰:

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

佛為說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佛言:

此偈是迦葉佛說。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

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

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

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

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

2樓:佛經_僧伽吒經

-----------------------------------

《增一阿含經》

(節選)

所謂男子見女色已。便起想著。意甚愛敬。令人不至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

意不捨離。周旋往來。今世後世。迴轉五道。動歷劫數。

-----------------------------------

《增一阿含經》

(節選)

所謂女見男子色已。便起想著。意甚愛敬。令人不至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

意不捨離。周旋往來。今世後世。迴轉五道。動歷劫數。

-----------------------------------

南無阿彌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3樓:匿名使用者

人有三大煩惱,妄想,分別,執著。這愛情就把三大煩惱全佔了。

1.妄想:你把對方想的太好,太重要。

沒了她好像就不能活了。首先要相信,沒了她照樣能活,學學佛法,就會得到法喜,這比愛情的快樂更加快樂。想想即使結婚之後。

你們生活也會最終歸於平淡。對於彼此不再陌生。現在的所謂的愛情,也不過如此。

2.分別:你把這個女的看的太特殊了。

其實她和其他人也沒多少不同,只是符合你的性格而已。性格是什麼?性格就是喜好。

在佛法裡,是沒有喜好的。因為你得到法喜了,覺得什麼都是好的,覺得壞人也有他的優點,他也有佛性。

3,執著:這執著就太明顯了。對於什麼事都不要太執著。

連對待佛法都不要太執著。他頂多陪你一生,下一生呢。你會去哪?

他能幫助你嗎?他要是造了罪惡,去了地獄,你也跟著去嗎?你也無能為力啊。

學佛是人生最大的享受。你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太執著於這個五濁惡世了。連你自己的身體都是濁惡的。

佛法能讓你把身體裡的汙濁清楚掉,到時你就會每天都高高興興的。就像剛出生的孩子一樣。

4樓:老道李大東

這方法太多了。有分析心態心裡,守一,行善,苦行,因果報應

5樓:懺悔持戒

答:如果我們想佛能夠這樣想,天天放不下,時時都在念佛,那就好了,一定能夠修行成功,一定能夠去西方極樂世界。

6樓:

世間是無常的,愛和恨也一樣,如果乙個人對無常的愛恨心生執著,就如同陷入沼澤不能自拔一樣。

7樓:愛笑的呵呵嘎嘎

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執著於什麼事便墮什麼苦海。放下便到彼岸。

8樓:獸獸是人非夢

由愛故生憂 由愛故生怖 若 離於愛者 無由亦無怖

電視裡放的

佛法是怎麼勸人放下愛情的

9樓:匿名使用者

問世間情為何物-蔣揚欽哲仁波切開示

每次演講,我總會遇到千奇百怪的問題,記得有一次有人問我:「為什麼愛得愈深,痛苦就愈強烈?」這是很普遍的問題,而且我相信這個問題困擾著各個年齡層的人。

當然,這裡所謂的愛,除了愛情之外當然也包括親情。

曾有人告訴我乙個發生在巴黎的真實故事。乙個年輕的高中女孩從小乖巧聽話,是父母師長心中的好孩子。在乙個偶然的機會下她認識了一位男孩,這男孩自幼失去父母,從小在缺乏愛和關懷的環境下長大。

他脾氣火爆到處惹事生非,個性衝動的他,在學校裡常因小事就對同學暴力相向,最後終於被學校開除。

女孩與他相戀之後,逐漸受他影響而與父母漸行漸遠。男孩則因為逞凶鬥狠的個性使得他無法謀得乙份固定的工作,於是他想離開法國到國外重新開始新的人生。為了籌措旅費,男孩說服女孩以出賣肉體的方式賺錢,等存夠錢二人一起出國重新開始。

女孩被說服了,心想:只要二人能永遠在一起,任何犧牲都是值得的。女孩開始她的皮肉生涯,當她賺足旅費交給男友時,男孩卻只買了自己的機票遠走高飛。

他告訴女孩,他已無法和她骯髒的身體相處。

這是乙個在現代社會中時有所聞的背叛故事。假設這個故事的發展是:二人一起出國開創新生活,而男孩卻在他國另結新歡。

這個為了愛可以拋棄父母、出賣肉體的女孩,為愛犧牲一切,當她知道男孩移情別戀時會有什麼反應?如果這份愛是建立在貪著和占有的薄弱基礎之上,那女孩的反應就會是勃然大怒而非誠心祝福。這也表示她所做的犧牲是為自己的貪念而非對方的快樂。

這個結論很殘忍,卻是不爭的事實。

男女相戀時海誓山盟,愛到至深至切時甚至可以為對方犧牲生命。我們一般認為的愛情定義就是希望對方能快樂,奇怪的是:當其中一人另有新歡時,大多數的人都不會誠心獻上祝福,而是不計一切代價想拆散對方挽回頹勢。

如果為了愛乙個人連最寶貴的生命都可以不要時,當對方找到另乙個可以給他更多快樂的人,我們為什麼要生氣、憤怒,甚至不惜兩敗俱傷呢?這樣說並不是要給負心的人藉口,而是希望大家能真切反省自己口口聲聲說的「愛」是什麼?

熱戀中的男女總希望二人能永遠不分開,想盡一切辦法要把對方綁在身邊,只要一分開就感到痛苦,會用盡各種方法追蹤對方的行動。雖然嘴上說是關心,其實不過是為滿足自己的占有慾望,當貪念愈來愈多、多到無法滿足時,我們就會因為達不到而產生痛苦,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愛乙個人愈深,痛苦也愈深的道理。

貪著就像是一種***,常有美麗的外表作裝飾,當我們被以愛做掩護的貪著纏上時,就墮入五里霧中無法看清事實。熱戀中的人很難用理智去分析眼前的這個人是否真正適合自己,眼裡看到的盡是對方優點,因為分不清愛和貪著的界限,一心一意只想讓對方完全屬於自己,而結婚似乎就是滿足這念頭的唯一方法。婚後占有對方的貪念減少、激情慢慢消失,這時才會用理智看待生活,婚前對方的優點在此時完全消失不見,兩人開始互相埋怨,抱怨對方與婚前判若兩人。

其實眼前的人並沒改變,只不過當初並沒有靜下心來用理智判斷而已。當生活中充斥著不滿與抱怨,當初愛得你死我活的兩人,最後可能落到對簿公堂終至分道揚鑣的結局。

自己是個出家人,不曾品嚐過愛情,但我也曾檢視自己是否真正了解愛和貪著之間的差別。記得到印度求學不久,我至親的外婆過世。外婆以高壽往生,遺容安詳,就佛法的觀點,我應該為外婆的重生而感到開心。

因為從許多跡象來看,外婆應該會轉生到乙個好的來世。在生前年邁的外婆不能自由行走,耳不聰目不明,身體就像穿了八十多年的舊衣,在生活上帶給她極大的不便。而今她終於可以換上新衣,而我不但沒有給她祝福卻傷心不已。

後來我冷靜下來看外婆的辭世,才發現我傷心是因為我再也不能享有外婆的關愛,我的痛苦完全是出於貪著那份關愛而產生,失去和外婆相處的種種,讓我感到難過。當我分清楚自己傷心的原因時,我的悲痛很快地釋放了。

我並不是說我們不需要愛情,不需要有愛的物件。人在這世界上必須有愛的物件,因為這是支援我們生存的力量,而是應視「愛」為一種尊重。也就是與某人相處時,所帶來的種種美好回憶是來自於兩人和諧的結果,所以快樂的一半功勞應歸功於對方,加上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能快樂,所以尊重他人的立場是非常合理的。

與任何人相處時,如果對方臉上充滿了憤恨或內心悶悶不樂,我們也無法自在地享受歡樂,他方與自方的安樂是一體兩面的,所謂的「愛」或是「希望他人快樂」的理念,實在是具體的理由,況且獲得最大利益的是自己。

內心充滿真愛的人是沒有煩惱,沒有痛苦。以我而言,我愛的物件是這世上無量無邊的眾生,是我以外的每乙個人,因為要讓別人得到快樂,我必須更努力,這物件是支援我生存和努力的方向。

如果希望伴侶成為支援你的力量,理智選擇就變得非常重要,我們必須冷靜地分辨愛和貪著之間的差異,觀察對方是否真正值得信賴。每個人都有缺點,如果我們貪著的衝動超越理智,就無法看到對方的缺點,即使知道缺點,也可能因為過分執著而給予美麗的藉口,這往往是未來痛苦的根源。如果我們觀察到對方的缺點,而這個缺點是可以接受的,這種透過了解而產生的關係,將是未來穩定生活的力量,日後就不會因貪著、無法滿足而痛苦了。

10樓:帥帥的良

首先,有一點,樓主要明白,佛是叫人放下,而不是放棄,對於有家庭的人,佛陀並不會說你們最好離婚這種話,種種電視劇集的誤導其實很嚴重。

以下內容選自聖嚴法師《學佛群疑》——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嗎?

所謂感情,是指男女之間、親子之間和朋友之間的關係,亦即愛情、親情和友情。佛教徒仍是凡夫,不可能沒有父母,也不可能沒有朋友,而除了出家人之外,佛教徒也應有個人的配偶。佛把眾生稱為『有情』,也就是說脫離以上三種情,就不是眾生。

而且,學佛是由眾生來學的,是由凡夫開始的,任何人之間的接觸交往,都必須合情合理合法。如果佛教只講離欲,則無法使一般人進入佛門;如果佛的教化沒有感情的成分,也很難教化眾生。

佛法所稱的『慈悲』,似乎跟感情不同,但是慈悲的基礎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有人稱之為『愛』。愛除了分為有條件和無條件之外,也有『有我』和『無我』之別。佛菩薩的慈悲是無我的,人與人之間的愛是有我的;親子之愛是無條件的,男女之愛和朋友之愛則可能是有條件,也可能是無條件的。

佛法是要從基礎的愛來引導至無我的慈悲。

由於佛菩薩可以無我,眾生不可能無我,因此要教導眾生從有我的愛而漸漸進入無我的慈悲;也需要先從有條件的愛,而加以淨化成無條件的愛。因此,佛教不能一開始就叫人離開感情生活。

至於佛教徒應如何處理感情問題呢?家庭是感情關係的基礎。家庭的基礎從倫理上說是親子之情,它的構成始於男女的夫婦關係,繼而從家庭成員擴充套件到家庭以外的親戚朋友。

這都是因家庭的需要和社會的活動而形成友情的必要。中國有句俗諺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又說『夫唱婦隨,白首偕老』。這些都是以感性的情為基點。

如果沒有情,就像機器沒有潤滑的油,隨時都可能發生故障,也很容易因摩擦而受損傷。佛法目的不外為教化世間凡夫,誘導凡夫將矛盾化為和諧。因此,佛法有兩個不變的法門——智慧型和慈悲。

智慧型是理性,慈悲是感性;以智慧型來指導慈悲、運用慈悲,就可使凡夫的情感從混亂變為條理,從矛盾成為和諧。情感如果離開理性的智慧型,就會氾濫成災,自害害人。

有一部佛經,叫《六方禮經》,其中提到釋迦牟尼佛時代的印度,有一種宗教信仰,教人專門拜方位。如有一次佛看到一位叫尸迦羅越的青年,正非常虔誠地禮拜六個方位,便問他拜的是什麼。那位青年說不出所以然,只回答這是父親的意思,父親在世時拜方位,他去世之後兒子也應照著拜。

佛陀告訴他,佛教也拜六方,如其以孝順父母為東方,恭敬師長為南方,夫婦互相體諒為西方,愛護親友為北方,體恤僕從部屬為下方,尊敬出家修行人為上方;同時並說明了父母對兒女、師長對**、部屬傭人對主人以及修道的沙門對俗人,各別所應具有的態度和責任。像這些都屬於感情的範圍,是人間的倫理關係。能夠善於處理感情問題而過正當的感情生活,就是修行佛法的開始。

《維摩詰所說經》的〈佛道品〉中,記載普現色身菩薩與維摩詰的一段問話。

菩薩問維摩詰說:『你有父母妻子,也有親戚等眷屬,還有部屬和朋友,這不是很累贅嗎?』言下之意是你既是一位大菩薩,卻又拖家帶眷,怎會自在呢?

維摩詰答道:『我的母親是智慧型,父親是度眾生的方法,妻子是從修行得到的法喜,女兒代表慈悲心,兒子代表善心和誠實;我有家,但它代表畢竟空;我的**就是一切眾生,我的朋友就是各種不同的修行法門,在我周圍獻藝的美女就是四種攝化眾生的方便。』

這一品涵蓋了在家人生活環境中的種種人事物,維摩詰不但不因有這些累贅而不自在,反以大智慧型來運用大慈悲。他雖然過著與一般人相同的感情生活,但是自有其解脫自在的內心世界。

可見,佛教徒並不需要排斥感情生活,但看其能不能以理性來指導感性;以感性來融合理性。能夠以理性的智慧型來指導感性的情感,生活一定過得非常豐富、順利、左右逢源,而且自利利他。

所謂佛法的指導和智慧型的原則,是教我們如何處理感情問題,而不是要我們放棄、排斥或厭惡感情。如果用情不當,會帶來困擾;用情沒有節制,也會造成災難。例如:

父母對子女固然要愛護,但是溺愛,反而害了子女;男女之間應該相愛,可是婚外情或婚前複雜的感情生活,不僅會惹來家變的麻煩,也會給社會製造糾紛。另外,對親戚朋友以及師生之間、主僕之間等等關係,也都要基於理性而付出感情,否則徒生困擾。佛法,並非反對感情生活,而是要指導我們如何過合理合法的感情生活。

關於佛教合掌為什麼是空心,關於佛教合掌為什麼是空心

不一定是空bai心合掌,也有實du心合掌等.在 大日 zhi經疏 有十二合掌的說 dao法 1 堅實心合版掌 兩手掌相合,十權 指齊等合在一起,指端自然稍離。2 虛心合掌 又稱空心合掌,略如堅實心合掌,惟兩掌內稍成虛圓狀。3 未敷蓮合掌 又稱未敷蓮華合掌。略如虛心合掌,而掌內之空間更大,稍成穹隆狀。...

佛教如何看待長壽的意義,佛教是怎樣解釋人越來越長壽

今生長壽是前世的善果,今世不修佛,來世後悔末及,看過 三世因果 後你就會開悟了。沒有意義,他白活copy一輩子bai,當然不能這樣說du,因為他能過自己喜歡的日子 zhi 沒有煩惱,當然如dao果達到相當的自由也就跳出輪迴了,不能說他沒學過佛法,一切法是空,根據什麼說他不是佛法呢?這只有佛知道,他自...

佛教怎樣看待出馬仙佛學是怎樣解釋身上帶仙出馬的事

都是邪門外道,佛教是排斥的。扶乩 扶鸞 乩童這一類現象在佛教正法是不認可的,都是鬼神附身。請看印光大師對 扶乩 借竅 降靈 之告戒與開示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 扶乩扶乩多是靈鬼假冒仙佛神聖。鬼之劣者,或無此通力。其優者則能知人心。故能借人之聰明智識而為之。紀文達謂乩多靈鬼假託,餘與兄坦然扶乩,余能詩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