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一、協調臟腑
臟腑協同在生理上的重要意義決定了其在養生中的作用。從養生角度而言,協調臟腑是通過一系列養生手段和措施來實現的。協調的含義大致有二:
一是強化臟腑的協同作用,增強機體新陳代謝的活力。二是糾偏,當臟腑間偶有失和,及時予以調整,以糾正其偏差。這兩方面內容,作為養生的指導原則之一,貫徹在各種養生方法之中,如:
四時養生中強調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精神養生中強調情志舒暢,避免五志過極傷害五臟;飲食養生中強調五味調和,不可過偏等等,都是遵循協調臟腑這一指導原則而具體實施的。又如:運動養生中的"六字訣"、"八段錦"、"五禽戲"等**,也都是以增強臟腑功能為目的而組編的。
所以說,協調臟腑是養生學的指導原則之一,應予以足夠重視。
二、暢通經絡
經絡是氣血執行的通道。只有經絡通暢,氣血才能川流不息地營運於全身。只有經絡通暢,才能使臟腑相通、陰陽交貫,內外相通,從而養助腑、生氣血、布津液.傳糟粕、御精神,以確保生命活動順利進行,新陳代謝旺盛。
所以說,經絡以通為用,經絡通暢與生命活動息息相關。一旦經絡阻滯,則影響臟腑協調,氣血執行也受到阻礙。因此,《素問·調經論》說:
"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所以,暢通經絡往往作為一條養生的指導原則,貫穿於各種養生方法之中。
暢通經絡在養生方法中主要作用形式有二:一是活動筋骨,以求氣血通暢。如:
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等,都是用動作達到所謂"動形以達鬱"的鍛鍊目的。活動筋骨,則促使氣血周流,經絡暢通。氣血臟腑調和,則身健而無病;二是開通任督二脈,營運大小周天。
在氣功導引法中,有開通任督二脈,營運大、小周天之說,任脈起於胞中,循行於胸、腹部正中線,總任一身之陰脈,可調節陰經氣血;督脈亦起於胞中,下出會陰,沿脊柱裡面上行,循行於背部正中,總督一身之陽脈,可調節陽經氣血。任、督二脈的相互溝通,可使陰經、陽經的氣血周流,互相交貫,《奇經八脈考》中指出:"任督二脈,此元氣之所由生,真氣之所由起"。
因而,任督二脈相通,可促進真氣的執行,協調陰陽經脈,增強新陳代謝的活力。由於任督二脈循行於胸腹、背,二脈相通,則氣血執行如環周流,故在氣功導引中稱為"周天",因其僅限於任督二脈,並非全身經脈,故稱為"小周天"。在小周天開通的基礎上,周身諸經脈皆開通,則稱為"大周天"。
所以謂之開通,是因為在氣功、導引諸法中,要通過意守、調息,以促使氣血周流,打通經脈。一旦大、小周天能夠通暢營運,則陰陽協調、氣血平和、臟腑得養,精充、氣足、神旺,故身體健壯而不病。開通任督二胎,營運大小周天其養生健身作用都是以暢通經絡為基礎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暢通經絡這一養生原則的重要意義。
三、清靜養神
在機體新陳代謝過程中,各種生理功能都需要神的調節。故神極易耗傷而受損。因而,養神就顯得尤為重要。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則勞,其藏在心,靜以養之"。所謂"靜以養之",主要是指靜神不思、養而不用,既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過而言。
《素問·痺論》中說:"靜則神藏,躁則消亡",也是這個意思。靜則百慮不思,神不過用,身心的清流有助於神氣的潛腔內守。
反之,神氣的過用、躁動往往容易耗傷,會使身體健康受到影響。所以,《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強調了清靜養神的養生保健意義。
清靜養神是以養神為目的,以清靜為**。只有清靜,神氣方可內守。清靜養神原則的運用歸納起來,大要不外有三。
一是以清靜為本,無憂無慮,靜神而不用,即所謂"恬淡虛無"之態,其氣即可綿綿而生;二是少思少慮,用神而有度,不過分勞耗心神,使神不過用,即《類修要訣》所謂:"少思慮以養其神";三是常樂觀,和喜怒,無邪念妄想,用神而不躁動,專一而不雜、可安神定氣,即《內經》所謂:"以恬愉為務"。
這些養生原則,在傳統養生法中均有所體現。如:調攝精神諸法中的少私寡欲,情志調節;休逸養生中的養性恬情;氣功、導引中的意守、調息、入靜;四時養生中的順四時而養五臟;起居養生中的慎起居、調睡眠等等,均有清靜養神的內容。
四、節欲葆精
由於精在生命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使身體健康而無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養精則是十分重要的內容。《類經》明確指出:"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
葆精的意義,於此可見。
葆精的另一方面含義,還在於保養腎精,也即狹義的"精"。男女生殖之精,是人體先天生命之源泉,不宜過分洩漏,如果縱情洩慾,會使**枯竭,真氣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千金要方·養性》中指出:
"精竭則身憊。故欲不節則精耗,精耗則氣衰,氣衰則病至,病至則身危"。告誡人們宜保養腎精,這是關係到機體健康和生命安危的大事。
足以說明,精不可耗傷,養精方可強身益壽,作為養生的指導原則,其意義也正在於此。
欲達到養精的目的,必須抓住兩個關鍵環節。其一為節欲。所謂節欲,是指對於男女間性慾要有節制,自然,男女之欲是正常生理要求,欲不可絕,亦不能禁,但要注意適度,不使太過,做到既不絕對禁慾,也不縱慾過度,即是節欲的真正含義。
節欲可防止陰精的過分洩漏,保持精盈充盛,有利於身心健康。在中醫養生法中,如房事保健、氣功、導引等,均有節欲葆精的具體措施,也即是這一養生原則的具體體現。其二是保精,此指廣義的精而言,精稟於先天,養於水谷而藏於五臟,若後天充盛,五臟安和,則精自然得養,故保精即是通過養五臟以不使其過傷,調情志以不使其過極,忌勞傷以不使其過耗,來達到養精保精的目的,也就是《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
"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避免精氣傷耗,即可保精。在傳統養生法中,調攝情志,四時養生,起居養生等諸法中,均貫徹了這一養生原則。
五、調息養氣
養氣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保養元氣,一是調暢氣機。元氣充足,則生命有活力,氣機通暢,則機體健康。
保養正氣,首先是順四時、慎起居,如果人體能順應四時變化,則可使陽氣得到保護,不致耗傷。即《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
此因時之序"。故四時養生、起居保健諸法,均以保養元氣為主。
保養正氣,多以培補後天,固護先天為基點,飲食營養以培補後天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盛,以供養氣。而節欲固精,避免勞傷,則是固護先天元氣的方法措施。先天、後天充足,則正氣得養,這是保養正氣的又一方面。
此外,調情志可以避免正氣耗傷,省言語可使氣不過散,都是保養正氣的措施。
至於調暢氣機,則多以調息為主。《類經·攝生類》指出:"善養生者導息,此言養氣當從呼吸也"。
呼吸吐納,可調理氣息,暢通氣機,宗氣宣發,營衛周流,可促使氣血流通。經脈通暢。故古有吐納、胎息、氣功諸法,重調息以養氣。
在調息的基礎上,還有導引、按蹻、健身術、以及針灸諸法。都是通過不同的方法,活動筋骨、激發經氣、暢通經絡,以促進氣血周流,達到增強真氣執行的作用,以旺盛新陳代謝活力。足以看出,在諸多養生方法中,都將養氣作為一條基本原則之一,而具體予以實施,足見養氣的重要。
六、綜合調養
人是乙個統一的有機體,無論哪乙個環節發生了障礙,都會影響整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所以,養生必須從整體全域性著眼,注意到生命活動的各個環節,全面考慮,綜合調養。
綜合調養的內容,不外著眼於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臟腑、經絡、精神情志、氣血等方面,具體說來,大致有:順四時、慎起居、調飲食、戒色慾、調情志、動形體,以及針灸、推拿按摩、藥物養生等諸方面內容。恰如李梃在《醫學人門·保養說》中指出的:
"避風寒以保其**、六腑","節勞逸以保其筋骨五臟","戒色慾以養精,正思慮以養神","薄滋味以養血,寡言語以養氣"。避風寒就是順四時以養生,使機體內外功能協調;節勞逸就是指慎起居、防勞傷以養生,使臟腑協調;戒色慾、正思慮、薄滋味等,是指精、氣、神的保養;動形體、針灸、推拿按摩,是調節經絡、臟腑、氣血,以使經絡通暢、氣血周流,臟腑協調;藥物保健則是以藥物為輔助作用,強壯身體、益壽延年。從上述各個不同方面,對機體進行全面調理保養,使機體內外協調,適應自然變化,增強抗病能力,避免出現失調、偏頗,達到人與自然、體內臟腑氣血陰陽的平衡統一,便是綜合調養。
綜合調養作為養生的指導原則之一,主要是告誡人們養生要有整體觀念。其要點大致如下,在具體運用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 養宜適度 養生能使人增進健康,益壽延年。但在實際調養過程中,也要適度。無論哪種養生方法,適度是乙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所謂適度,就是要恰到好處。簡言之,就是養不可太過,也不可不及。過分注意保養,則會瞻前顧後,不知所措,稍勞則怕耗氣傷神;稍有寒暑之變,便閉門不出,以為食養可益壽,便強食肥鮮;恐懼肥甘厚膩,而節食少餐,如此等等,雖然意求養生,但自己卻因養之太過而受到約束,這也不敢,那也不行。
不僅於健康無益,反而有害。所以,養生應該適度,按照生命活動的規律,做到合其常度,才能真正達到"盡終其天年"的目的。
2 養勿過偏 綜合調養亦應注意不要過偏。過偏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認為"補"即是養。於是,飲食則強調營養,食必進補;起居則強調安逸,以靜養為第一;為求得益壽延年,還以補益藥物為輔助。
當然,食補、藥補、靜養都是養生的有效措施,但用之六偏而忽略了其地方面,則也會影響健康。食補太過則營養過剩,藥補太過則會發生明陽偏盛,過分靜養,只逸不勞則動靜失調,都會使機體新陳代謝產生失調。一種情況是認為"生命在於運動",只強調"動則不衰",而使機體超負荷運動,消耗大於供給,忽略了動靜結合,勞逸適度,同樣會使新陳代謝失調,雖然主觀願望是想養生益壽,但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
所以,綜合調養主張動靜結合、勞逸結合、補瀉結合、形神共養,要從機體全身著眼,進行調養,不可失之過偏,過偏則失去了養生的意義,雖有益壽延年的願望,也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3 審因施養 綜合調養在強調全面、協調、適度的同時,也強調養宜有針對性。所謂審因施養,就是指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一般說來,可因人、因時、因地不同而分別施養。
不能千人一面,統而論之。詳見第十六章。
七、持之以恆
恆,就是持久,經常之意。養生保健不僅要方法合適,而且要經常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不斷改善體質。只有持之以恆地進行調攝,才能達到目的。其大要有以下三點:
1 養生貫穿一生 在人的一生中,各種因素都會影響最終壽限,因此,養生必須貫穿人生的自始至終。中國古代養生家非常重視整體養生法。金元時期著名醫家劉完素提出人一生"養、治、保、延"的攝生思想。
明代張景岳特別強調胎孕養生保健和中年調理的重要性。張氏在《類經》中指出:"凡寡欲而得之男女,貴而壽,多欲而得之男女,濁而夭"。
告誡為人父母者生命出生之前常為一生壽夭強弱的決定性時期,應當高度重視節欲節飲,以保全精血,造福後代。劉完素在《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指出:"人欲抗禦早衰,盡終天年,應從小入手,荀能注重攝養,可收防微杜漸之功"。
根據少年的生理特點,劉氏提出"其治之之道,節飲食,適寒暑,宜防微杜漸,用養性之藥,以全其真"。張景岳主張小兒多要補腎,通過後天作用補先天不足。保全真元對中年健壯,有重要意義。
人的成年時期是一生中的興旺階段,據此特點,劉完素認為:"其治之之道,辨八邪,分勞佚,宜治病之藥,當減其毒,以全其真"。這種"減毒"預防傷正思想,對於抗禦早衰具有很要作用。
張景岳更強調指出:"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餘強半"。通過中年的調理修整,為進入老年期做好準備。
人到老年,生理功能開始衰退。故劉完素指出:"其治之之道順神養精,調腑和髒,行內恤外護",旨在內養精、氣、神,外避六淫之邪,保其正氣,濟其衰弱。
對於高齡之人,可視其陰陽氣血之虛實,有針對性地採取保健措施。劉完素指出:"其治之之道,餐精華,處奧庭,燮理陰陽,周流和氣,宜延年之藥,以全其真"(《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根據高年之生理特點,適當鍛鍊,輔以藥養和食養,有益於延年益壽。古人的這種整體養生思想比較符合現代對人體生命和養生的認識。
2 練功貴在精專 中醫養生保健的方法很多。要根據自己各方面的情況,合理選擇。選定之後,就要專
一、精練,切忌見異思遷,朝秦暮楚。因為每一種**都有自身的規律,專一精練能強化生命運動的節律,提高生命運動的有序化程度。如果同時練幾種**,對每一種**都學不深遠,則起不到健身作用,而且各種**的規律不完全相同,互有干擾,會影響生命活動的有序化,身體健康水平不可能提高。
古人云,藥無貴賤,中病者良;法無優劣,契機者妙。練功要想有益健康,就得遵循各種**的自身規律,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專心致志去練,不可急於求成,練得過多過猛。只要樹立正確態度,做到"三心",即信心、專心、恆心,掌握正確的方法,勤學苦練,細心體會,一定能取得強身健身的效果。
3 養生重在生活化 提倡養生生活化,就是要積極主動地把養生方法溶化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因為作、息、坐、臥、衣、食、住、行等等,必須符合人體生理特點、自然和社會的規律,才能給我們的工作、學習和健康帶來更多的益處。總之,養生是人類之需,社會之需,日常生活中處處都可以養生,只要把養生保健的思想深深扎根生活之中,掌握健身方法,就可做到防病健身,祛病延年,提高健康水平。
禮儀的基本原則禮儀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1 寬容的原則。即人們在交際活動中運用禮儀時,既要嚴於律己,更要寬以待人。2 敬人的原則。即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要敬人之心常存,處處不可失敬於人,不可傷害他人的個人尊嚴,更不能侮辱對方的人格。3 自律的原則。這是禮儀的基礎和出發點,學習 應用禮儀,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 自我約束 自我控制 自我對照 ...
測量的基本原則,測量工作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1 測量物件 2 測量單位 3 測量方法 4 測量精度。注意 1 正確讀出刻度尺的零刻度 最小刻度 測量範圍 2 把刻度尺的刻度盡可能與被測物體接近,不能歪斜 3 讀數時,視線應垂直於被測物體與刻度尺 4 除讀出最小刻度以上各位數字外,還應估讀最小刻度下一位的數字 5 記錄的測量資料,包括準確值 估...
我國憲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我國憲法基本原則是什麼?
憲法的基本原則是指一切國家權力屬於人民的原則 保障公民權利和義務的原則 民主集中制原則和社會主義法制原則。我國現行憲法制定的基本原則有 人民主權 基本人權 法治原則和民主集中制原則。我國憲法基本原則是什麼?黨的領導原則 人民主權原則 人權保障原則 社會主義法治原則和民主集中制原則。1949年9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