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是歷史故事嗎,螳螂捕蟬的文章是歷史故事嗎

2021-03-12 15:41:18 字數 5679 閱讀 7205

1樓:匿名使用者

編輯本段典故出處

《說苑·正諫》

「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yi)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漢·韓嬰《韓詩外傳》:「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後,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

原文吳王欲伐荊⑴,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⑵死!」舍人⑶有少孺子⑷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⑸,游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⑹。

吳王曰:「子⑺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

「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⑻,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⑼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⑽也;黃雀延頸⑾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⑿,而不顧⒀其後之有患⒁也。」吳王曰:

「善哉!」乃罷⒂其兵。

注釋⑴吳王:指吳王闔閭。欲:

想要。伐:征討,討伐。

荊,指楚國。   ⑵諫:規勸。

以下勸上為諫。   ⑶舍人:國王的侍從**。

  ⑷少孺子:年輕人。   ⑸懷丸操彈:

懷揣子彈,手拿彈弓。操:持、拿。

  ⑹三旦:三旦,三天。三,多次 。

天,古漢語裡「旦」就是「天」的意思。   ⑺子:你。

  ⑻悲鳴飲露:一邊放聲地叫著一邊吸飲著露水。   ⑼委身曲附:

縮著身子緊貼樹枝,彎起了前肢。附即「跗」,腳背。   ⑽傍:

同「旁」旁邊。   ⑾延頸:伸長脖子。

延,伸長。   ⑿務欲得其前利:力求想要得眼前的利益。

務:致力,從事。   ⒀顧:

回頭看。(句意疏通後為「考慮」)   ⒁患:禍患。

  ⒂罷:停止。

2樓:匿名使用者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是借自然現象講道理。有典籍記載,也有歷史故事。

出處:《莊子·山木》:「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

」漢·韓嬰《韓詩外傳》:「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後,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

《劉向·說苑·正諫》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游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

「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 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吳王曰:

「善哉!」乃罷其兵。

3樓:朝暮夕夕

春秋時期,吳國國王闔閭準備攻打荊地(楚國),遭到大臣的反對。吳王很惱火,在召見群臣的會上警告:「誰敢勸阻就處死誰!

」儘管如此,還是有人想阻止吳王出兵。王宮中乙個青年侍衛知道自己身份卑微說話沒有分量,想要規勸吳王可是不敢,便想出乙個好辦法:每天早晨,他拿著彈弓、彈丸在王宮後花園轉來轉去,露水濕透他的衣鞋,接連三天如此。

吳王很奇怪,便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侍衛道:「後園裡有一棵樹,樹上有乙隻知了,知了停留在高高的樹上一邊放聲的叫著一邊吸飲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就在知了的身後;螳螂彎起了前肢,想撲上去捕捉知了,但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就在螳螂身旁;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有個人舉著彈弓在樹下要射它。這三個傢伙,都極力想要得到它們眼前的利益,卻沒有考慮到它們身後有隱伏的禍患。

」吳王聽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放棄了攻打楚國的打算。

諷刺了那些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禍患的人。 教導我們在考慮問題,處理事情時,要通盤謀劃,近憂遠慮,居安思危,不能顧此失彼。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思考一下

4樓:摯愛n伱

螳螂捕蟬是歷史故事 的確是

5樓:棒棒糖男孩

吳王一向很專橫,要想說服他是件很難的事情。

有一次,吳王準備進攻楚國。他召集群臣,宣布要攻打楚國。大臣們一聽這個訊息,低聲議論起來,因為大家都知道吳國目前的實力還不夠雄厚,應該養精蓄銳,先使國富民強,這才是當務之急。

吳王聽到大臣們在底下竊竊私語,似有異議,便厲聲制止道:

「各位不必議論,我決心已定,誰也別想動搖我的決心,倘若有誰執意要阻止我,決不輕饒!」

眾大臣面面相覷,誰也不敢亂說一句說,於是,匆匆退朝。

大臣中有一位正直的年輕人,他下朝後心中仍無法安寧,思前想後,他覺得不能因為自己而不顧國家的安危。這位大臣在自家的花園內踱來踱去,目光無意中落到樹上的乙隻蟬的身上,他立刻有了主意。

第二天一大早,這位大臣便來到王宮的後花園內,他知道每天早朝前吳王都要到這裡散步,所以,他有意等在這裡。

過了大約兩個時辰,吳王果然在宮女的陪同下,來到後花園。那位大臣裝著沒有看見吳王,眼睛緊盯著一棵樹。

吳王看到這位大臣的衣服已經被露水打濕了,卻彷彿沒有察覺一般,眼睛死死地盯著樹枝在看什麼,手裡還擒著乙隻彈弓,便很納悶地拍拍他的肩,問道:

「喂,你一大早在這裡做什麼?何以如何入神,連衣服溼了都不知道?」

那位大臣故意裝作彷彿剛剛看到吳王,急忙施禮賠罪道:

「剛才只顧看那樹上的蟬和螳螂,竟不知大王的到來,請大王恕罪。」

吳王揮揮手,卻好奇地問:

「你究竟在看什麼?」

那位大臣說道:

「我剛才看到乙隻蟬在喝露水,毫無覺察乙隻螳螂正弓首腰準備捕食它,而螳螂也想不到乙隻黃雀正在把嘴瞄準了自己,黃雀更想不到我手中的彈弓會要它的命……」

吳王笑了說:

「我明白了,不要再說了。」

終於,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6樓:睢鳩陽波

應該是 而事實真想是黃雀後面有條蛇,蛇後面還有至少乙個人(捕蛇者說?)

螳螂捕蟬的文章是歷史故事嗎

7樓:僑中黃建成

螳螂捕蟬的文章 不是歷史故事,而是 寓言。

螳螂捕蟬

táng láng bǔ chán

【解釋】蟬:知了。螳螂捉蟬,不知潛在危險。比喻目光短淺

【出處】漢·趙曄《吳越春秋》:「螳螂捕蟬,志在有利,不知黃雀在後啄之。」

【結構】主謂式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人目光短淺

【近義詞】鼠目寸光、急功近利

【反義詞】瞻前顧後

【例句】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雲》下冊:「小狗子哪知道『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聽得聲音,轉臉來看。」

【英譯】the mantis stalks the cicada.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吳王壽夢要攻打楚國,並禁止大臣提反對意見,有乙個大臣的兒子聽說後,帶上彈弓到王宮花園去打鳥。吳王問他幹什麼,他說在看螳螂捕樹上的蟬,而黃雀在後麵等著吃螳螂。吳王覺得自己的處境同螳螂差不多,就只好取消計畫。

8樓:為正義而奮鬥者

螳螂捕蟬,是一篇(動物)寓言,並不是歷史故事。

螳螂捕蟬的文章是歷史故事嗎?

9樓:天國的麻雀

是成語典故「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形容行事僅顧前而不顧後。 或喻目光短淺, 僅視眼前利益,而不知後患能隨之而來,常用此語。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典出《戰國·莊子·外篇山木第二十》「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蜋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

《劉向·說苑·第九卷·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顧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四·槐西雜誌十四》:「後數年,聞山東雷擊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淫殺過度,又伏天誅歟?『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挾彈者,又在其後,此之謂矣。」

譯文:園子裡有一棵樹,樹上,有乙隻蟬,它唱著歌飲著露水,高興得很,哪知背後來了乙隻螳螂;螳螂彎著身體伸出前臂,要抓住這只蟬來充飢,怎知道它的背後又來了乙隻黃雀;黃雀伸長頸子,要向螳螂一口啄去,可是黃雀又怎知道它的背後也有彈丸正等著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藏在背後的禍害呀!

春秋時,吳王欲伐楚,曰:「敢有諫者,死!」。

此時,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輕,諫必無用,徒遭橫死。惟日懷彈弓,游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吳王問之,對曰:

「後園有樹,上有蟬正飲露,不知螳螂在後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勢欲撲,竟不知黃雀躡其旁也!黃雀伸頸僅顧啄螳螂,而不知樹下之彈弓也!

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顧後患也!」吳王聽後,甚覺有理,乃不出兵。

譯文:吳國國君執意要攻打楚國,大臣們紛紛表示反對,國君竟然大怒道:「誰反對,我就處死誰!

」此語一出,大臣們當然驚慌起來:再勸說會遭到殺身之禍;不阻止又所國家遭殃。這時,有個侍衛小官想了個辦法,天天拿著彈弓在國君的花園裡轉來轉去,引起君王注意。

君王終於問他:「你幹什麼呢?露水把衣服打濕了還在轉。

」侍衛回答道:「你看花園中有個蟬,它爬在樹梢上,一邊吃著露水一邊唱,叫得很歡卻沒發現有只螳螂正向它靠近。螳螂只顧捕食鳴蟬美餐一頓,可哪知道旁邊逼近的黃雀正要撲向自己。

黃雀想吃螳螂之際,怎知我的彈弓已經瞄準了這只黃雀呀!這三個傢伙,都只知道他們眼前的那一點甜頭而已,看不到自己身後潛伏的災難殺機呀!」

吳王聽了,自愧自悔只看小利而忽略了大禍,斷然停止了攻楚的計畫。

《螳螂捕蟬》是不是歷史故事

10樓:知識之路的春天

是成語典故「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形容行事僅顧前而不顧後。 或喻目光短淺, 僅視眼前利益,而不知後患能隨之而來,常用此語。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典出《戰國·莊子·外篇山木第二十》「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蜋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

《劉向·說苑·第九卷·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顧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四·槐西雜誌十四》:「後數年,聞山東雷擊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淫殺過度,又伏天誅歟?『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挾彈者,又在其後,此之謂矣。」

譯文:園子裡有一棵樹,樹上,有乙隻蟬,它唱著歌飲著露水,高興得很,哪知背後來了乙隻螳螂;螳螂彎著身體伸出前臂,要抓住這只蟬來充飢,怎知道它的背後又來了乙隻黃雀;黃雀伸長頸子,要向螳螂一口啄去,可是黃雀又怎知道它的背後也有彈丸正等著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藏在背後的禍害呀!

春秋時,吳王欲伐楚,曰:「敢有諫者,死!」。

此時,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輕,諫必無用,徒遭橫死。惟日懷彈弓,游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吳王問之,對曰:

「後園有樹,上有蟬正飲露,不知螳螂在後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勢欲撲,竟不知黃雀躡其旁也!黃雀伸頸僅顧啄螳螂,而不知樹下之彈弓也!

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顧後患也!」吳王聽後,甚覺有理,乃不出兵。

譯文:吳國國君執意要攻打楚國,大臣們紛紛表示反對,國君竟然大怒道:「誰反對,我就處死誰!

」此語一出,大臣們當然驚慌起來:再勸說會遭到殺身之禍;不阻止又所國家遭殃。這時,有個侍衛小官想了個辦法,天天拿著彈弓在國君的花園裡轉來轉去,引起君王注意。

君王終於問他:「你幹什麼呢?露水把衣服打濕了還在轉。

」侍衛回答道:「你看花園中有個蟬,它爬在樹梢上,一邊吃著露水一邊唱,叫得很歡卻沒發現有只螳螂正向它靠近。螳螂只顧捕食鳴蟬美餐一頓,可哪知道旁邊逼近的黃雀正要撲向自己。

黃雀想吃螳螂之際,怎知我的彈弓已經瞄準了這只黃雀呀!這三個傢伙,都只知道他們眼前的那一點甜頭而已,看不到自己身後潛伏的災難殺機呀!」

吳王聽了,自愧自悔只看小利而忽略了大禍,斷然停止了攻楚的計畫。

《螳螂捕蟬》告訴我們的道理,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後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淺,只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 看見前面有利可圖,不知禍害就在後面。莊子 山木 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 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漢 韓嬰 韓詩外傳 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後,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在 說苑...

螳螂捕蟬講了什麼故事螳螂捕蟬講了一篇什麼故事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吳王壽夢要攻打楚國,並禁止大臣提反對意見,有乙個大臣的兒子聽說後,帶上彈弓到王宮花園去打鳥。吳王問他幹什麼,他說在看螳螂捕樹上的蟬,而黃雀在後麵等著吃螳螂。吳王覺得自己的處境同螳螂差不多,就只好取消計畫。出處 螳螂捕蟬,志在有利,不知黃雀在後啄之。漢 趙曄 吳越春秋 吳王要攻打荊...

螳螂捕蟬的中心是什麼,《螳螂捕蟬》的中心句是 什麼

表現了少年的冷靜和智慧型,揭示了不能目光短淺,只看重眼前利益,要有長遠打算,否則後患無窮的道理。要眼前今後都要兼顧,如果只顧眼前的利益,就會帶來無窮的後患。什麼時候都要有危機意識 螳螂捕蟬 的中心句是 什麼 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患也。能把全篇文章拍下來嗎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螳螂捕蟬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