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曹沖稱象,徐孺子妙答,王戎不取道旁李
2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所謂神童,以語言天賦突出的居多,曹沖卻表現出解決問題的高超思維能力。曹沖七歲時以等量置換的辦法稱大象體重,不但震驚了當時之眾,也流傳千古,成為最經典的兒童智力啟蒙故事之一。
還有乙個典故:孫權曾送來乙隻漂亮的雉雞。曹操想觀賞雉雞舞蹈,但使盡辦法,這珍禽就是不鳴不舞,讓人徒嘆奈何。
曹沖想出乙個辦法,讓人製作一面大鏡,擺在雉雞面前。那雉雞於鏡中看到同類,起了爭勝之心,當即舞將起來,這一下對鏡成雙,煞是好看。
有的故事,不但體現了曹沖的智慧型,還表現了他寬厚仁慈的一面。一次,曹操坐騎的馬鞍放在倉庫中,不慎被老鼠咬壞。庫吏大驚失色,自認必死。
曹沖知道後,心生一計:他先用利刃將自己的單衣穿戳成鼠齒狀,然後裝成一臉愁色的樣子去見父親。曹操問他何事憂慮?
曹沖說:「世俗以為鼠齒衣者,其主不利。今單衣見齒,是以憂戚。
」曹操趕緊安慰愛子,說:「此妄言耳,無所苦也。」過了一會兒,庫吏前來報道曹操那樁馬鞍被鼠咬壞一事,曹操聽後,笑著說:
「連我兒子的單衣都被咬壞,何況馬鞍乎?」根本沒有追究的意思。據說,每當曹沖見到當刑者,總要上去尋問是否冤枉,是否處理過重?
如是,他就要想方設法為之救命或減刑;每當見到那些勤奮而能幹的官吏因小過或失誤而觸犯法律,他都要親自到曹操那裡說情,請求父王寬大。史書稱曹沖「辨察仁愛,與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於眾,故特見寵異」。——這種悲憫寬厚的氣質在乙個十幾歲的孩子身上體現出來,簡直催人淚下。
可恨天道難測。上蒼把智慧型慷慨地賦予曹沖,卻又殘酷地掠走他的生命。建安十三年,年僅十三歲的曹衝突患大病而亡,據後人推斷,可能是「絞腸痧」。
曹沖的夭折,留給歷史一道殘缺的美麗,留給後人乙份遺憾的嘆息。
王戎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
「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這段關於路邊的苦李子的故事,最早記載在《世說新語》上。
這個哲理味濃郁的小故事,讓我們毫不猶豫地將王戎劃在神童的圈子裡。如果說曹沖的天分在於解決問題,那麼王戎的天分則在於觀察總結。
孔融 三字經有云:融四歲,能讓梨,弟與長,宜先知。乙個四歲的孩子就懂得謙讓之道,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蹟。(注意,後來以他為楷模澆鑄出來的成批作品,可沒法跟這個始作俑者相提並論)。
有關孔融,還有乙個「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
孔融十歲,隨父到洛陽,時李元禮有威名,登門者須雋才之士或有清譽,又或是中表親戚,閣人始肯通傳,孔融獨自到李府,向門官言道:「我是李府君親。」 門官為他通傳後請人府相見,李元禮問道:
「君與僕有何親?」,孔融對日:「昔先祖仲尼(孔子)與君先人伯陽(老子)有問禮之誼,是以僕與君奕世為通好也。
」此言出自乙個十歲幼童之口,李元禮及在座賓客莫不奇之。時有太中大夫陳韙後至,得聞此事,便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 ——小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能佳。這倒是很常見的事,不過卻是對孔融的不以為然。沒想到孔融應聲答道:
「想君小時,乃當了了。」
這裡用了乙個歇後手法,意思說陳韙現在是「大未必佳」。陳韙遭此反擊,大為尷尬,一時語塞。乙個十歲的孩子,一句話堵得名士張口結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實在令人讚嘆。
但是孔融的神童段位,僅僅停留在辯捷的層次上。而這種沒有智慧型作後盾的辯才,除了得罪人之外,於人於己,實在沒有更好的用途。孔融**之後,先後擔任過北海相,青州刺史,少府,大中大夫等職。
在職期間,除了空發議論,作一些修復城牆重建學校的形象工程之外,基本沒乾過什麼足以證明他有政治才能的事。
大凡能說會道而又不甘寂寞的人,對於幹活的人總是指手畫腳一百個不順眼,孔融也沒跳出這個窠臼。他依附於曹操的翼護下,得以在盜賊蜂起的軍閥割據時代作著「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的香夢,但是對於曹操的政策卻極盡冷嘲熱諷之能事。如果說他勸阻曹操伐劉備是「興無義之師,恐失天下之望」雖然迂腐但是還帶著點為天下計的味道,那麼他為諷刺曹丕納甄氏而編造的「想當然」的故事,就純粹屬於徒逞口舌之利,完全是過把癮就死的嬉皮士心態。
三國時代的統治者,對待知識分子通常有著驚人的耐性,但是曹操的耐性終於還是被逼到了極限。 公元208年,曹操把孔融滿門抄斬。當時還有乙個令人淒然的花絮:
孔融**的時候,大兒子九歲,小兒子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專心地做著某種遊戲。孔融還懷著一種僥倖心理問使者:「我好漢做事好漢當,能不能放過我的孩子?
」沒想到他兒子秉承了他的硬骨頭精神和早慧特徵,慢慢說道:「父親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這個成語,就是從這兩個小孩子口中造出的。從這寥寥數語中可以看出,他的孩子在遺傳了他的口才基因之外,還有著超乎他上的非凡見識。
何晏 何晏七歲,明慧若神,魏武奇愛之,以晏在宮內,因欲以為子。晏乃畫地令方,自處
其中。人問其故,答曰:「何氏之廬也。」魏武知之,即遣還外。*《世說新語》
諸葛恪東吳君臣,一直保持著一種溫切的關係。孫權就經常和大臣開玩笑。諸葛恪六歲時,值東吳筵會,恪隨父諸葛瑾在座。
諸葛瑾臉長,孫權令人牽一驢來,用粉筆書其面曰:「諸葛子瑜」。眾皆大笑。
恪趨至前,取粉筆添二字於其下曰:「諸葛子瑜之驢」。滿座之人,無不驚訝。
權大喜,遂將驢賜之。又一日,大宴官僚,孫權命恪把盞。巡至張昭面前,昭不飲,曰:
「此非養老之禮也。」權謂恪曰:「汝能強子布飲乎?
」恪領命,乃謂昭曰:「昔姜尚父年九十,秉旄仗鉞,未嘗言老。今臨陣之日,先生在後;飲酒之日,先生在前:
何謂不養老也?」昭無言可答,只得強飲。權因此愛之,故命輔太子。
3樓:萬爾佛
這個太容易了,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家喻戶曉,匡衡鑿壁借光讀書的故事也很有意義,再有著名的曹沖稱象的故事都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兒童的聰明才智。
4樓:百舟渡海
《甘羅使趙》《曹沖稱象》
《司馬光砸缸》
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裡玩耍。院子裡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裡。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
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裡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裡的小孩也得救了。
5樓:匿名使用者
我的回答是:"王戎不取道旁李"
6樓:漫漫紅塵
孔融讓梨、曹沖稱象、曹植七步成詩
7樓:申瑩瑩
楊氏之子,徐孺子妙答,曹沖稱象
8樓:真誠無怨無悔
司馬光砸缸。曹沖稱象。
9樓:安屠生收養的屠屠
《曹沖稱象》,《王戎不取道旁李》
10樓:慕容芫
《楊氏之子》《曹沖稱象》等
古代兒童聰慧的故事
11樓:晨晨沉
曹沖稱象
有一次,吳國孫權送給曹操乙隻大象,曹操十分高興。大象運到許昌那天,曹操帶領文武百官和小兒子曹沖,一同去看。
曹操的人都沒有見過大象。這大象又高又大,光說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麼粗,人走近去比一比,還夠不到它的肚子。
曹操對大家說:「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們哪個有辦法稱它一稱?」 嘿!這麼大個傢伙,可怎麼稱呢!大臣們紛紛議論開了。
乙個說:「只有造一桿頂大頂大的秤來稱。」
另乙個說:「這可要造多大的一桿秤呀!再說,大象是活的,也沒辦法稱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塊兒稱。」
他的話剛說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大家說:「你這個辦法呀,真叫笨極啦!為了稱稱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嗎?」
大臣們想了許多辦法,乙個個都行不通。真叫人為難了。
這時,從人群裡走出乙個小孩,對曹操說:「爸爸,我有個法兒,可以稱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愛的兒子曹沖,就笑著說:「你小小年紀,有什麼法子?你倒說說,看有沒有道理。」
曹沖把辦法說了。曹操一聽連連叫好,吩咐左右立刻準備稱象,然後對大臣們說:「走!咱們到河邊看稱象去!」
眾大臣跟隨曹操來到河邊。河裡停著乙隻大船,曹沖叫人把象牽到船上,等船身穩定了,在船舷上齊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條道道。再叫人把象牽到岸上來,把大大小小的石頭,一塊一塊地往船上裝,船身就一點兒一點兒往下沉。
等船身沉到剛才刻的那條道道和水面一樣齊了,曹沖就叫人停止裝石頭。
大臣們睜大了眼睛,起先還摸不清是怎麼回事,看到這裡不由得連聲稱讚:「好辦法!好辦法!」現在誰都明白,只要把船裡的石頭都稱一下,把重量加起來,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興了。他眯起眼睛看著兒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們,好像心裡在說:「你們還不如我的這個小兒子聰明呢!」
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父親叫孔融他們七兄弟從最小的小弟開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乙個最大的,而孔融揀了乙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給哥哥們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
「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
」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三字經中的「融四歲,能讓梨。」就是出自這個典故。
孔融小時候,不僅學習勤奮,而且善於思考。父親外出拜客總是帶著他去。10歲那年,他隨父親來到洛陽。
正逢洛陽太守李膺在任,孔融徑直往大府內走。這時守門人忙把他拉住,問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邊玩去!
」孔融嚴肅地回答說:「請你們進去通報,山東孔融來訪。」守門人見他一本正經,也不知是什麼來頭?
笑著問:「小公子,可有紅貼?」孔融說:
「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師生之誼,無需紅貼,只管通報。」守門人怕慢待貴客,只好進去通報。這時李膺正和許多文人雅士交談,聽了通報,一時想不起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麼關係,只好哈哈:
「請進!」小孔融興沖沖走進大廳,一邊向主人問候,一邊拱手招呼各位來賓,態度不亢不卑。李膺一邊讓座,一邊打量著這位俊才少年,心裡好生奇怪:
這小孩從未見過面,而他為何自稱通家呢?於是,李膺問道:「小公子,你說我們兩家世代交情,我怎麼想不起來啊!
」孔融微笑著說:「500年前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說明孔、李兩家500年就有師生之誼。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師生關係,我們兩家不是累世通家嗎!
」孔融語出驚人,在座客人無不暗暗稱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小公子真神童也。
」唯有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冷冷地說:「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後未必有作為。」面對挑戰,孔融笑著說:
「這樣說來,想必先生小時候一定很聰明。」這一巧妙對答,弄得陳韙面紅耳赤無言回對,暗暗坐在一旁生氣。孔融則目不斜視,裝著大人模樣,一本正經地喝著茶,引得眾人哈哈大笑。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裡玩耍。院子裡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廠裡。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
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裡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裡的小孩也得救了。
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從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樣。這就是流傳至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馬光出了名,東京和洛陽有人把這件事畫成圖畫,廣泛流傳。
王獻之習書法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
父親很高興,誇讚道:「此兒後當復有大名。」小獻之聽後心中沾沾自喜。
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汙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乙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讚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
「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獻之急了,衝著媽媽說:
「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裡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後 。
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乙個勁地搖頭。掀到乙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乙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並說:「我又練了5 年,並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麼不同?
」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聽後洩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
」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
」獻之聽完後深受感動,又鍥而不捨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古代兩部著名的兵書是哪兩部我國古代有兩部著名的兵書,分別是哪兩部?
孫子兵法 和 吳子兵法 孫子即孫武,春秋晚期著名軍事家,輔佐吳王闔閭打敗了春秋兩霸之一的楚國,攻陷其國都,奠定吳國霸業,孫子兵法 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兵法,且享譽海內外,與西方兵法鼻祖 戰爭論 齊名,但比其早一千多年,孫子兵法 至今為國外將領視為必讀書目。吳子兵法 吳子,即吳起,戰國著名軍事家,政治...
我國古代的兩部兵書是哪兩部,我國古代有兩部著名的兵書,分別是哪兩部?
古代兵書絕不止兩部。不過你說的一部肯定是孫子兵法,當時和孫子兵法能並稱的也只有吳子兵法了。當時如果稱兵家,都泛稱為孫吳。韓非子 五蠹篇 說 境內皆言兵,藏孫 吳之書者家有之 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 說 世俗所稱師旅,皆道 孫子十三篇 吳起兵法 世多有。可見此書在當時影響之大。北宋時被定為 武經七書 之一...
古代的一兩銀子在現在能值多少錢,古代一兩銀子等於現在多少錢呢 5
小兔子的文集 因為各朝代銀兩的貨幣價值都有所不同,那麼現在一般推算古幣值都採用一般等價物交換的方式來計算,對中國人來說千年不變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以下采用太平年間的大米物價記錄為標準,進行一個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銀兩的貨幣價值答案。唐朝的一兩銀子就購買力而言是高得嚇人了。唐太宗貞觀年間物質文明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