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溫自禕
華夏族的始祖家族是黃帝軒轅氏的姬姓家族和炎帝神農氏的姜姓家族。
華夏族,漢族的前身。華夏源於華胥,伏羲為華胥氏之子。華夏也稱「夏」、「諸夏」,又稱「華」或「諸華」。
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漢民族的先人,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從漢朝起該族稱漢人。華與夏曾相互通用,「中華」又稱「中夏」。
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 漢族的祖先在先秦時期自稱華夏人,在漢朝時期改族稱為漢人。
但是華夏這個稱謂並沒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續至今。二十世紀之前使用得最多的稱謂是」華夏人「。比如漢朝多以」華夏人「自居。
而明朝即以漢自居也以華夏自居,兩個詞為同義詞。總之,漢族和華夏族作為整體族稱是自從漢朝到現在最普遍的。 古代漢族往海外移民時自稱華夏人,由此產生「華人」一詞。
「華人」一詞最初指漢族,但隨著華夏文明擴充套件到全國各地,「華人」的概念漸漸由當初單指漢族,擴充套件到受中華文明影響的少數民族身上。成了全體中華民族的代稱。
2樓:宇亦賢
華夏族,漢族的前身。華夏源於華胥,伏羲為華胥氏之子。華夏也稱「夏」、「諸夏」,又稱「華」或「諸華」。
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漢民族的先人,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從漢朝起該族稱漢人。華與夏曾相互通用,「中華」又稱「中夏」。
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 漢族的祖先在先秦時期自稱華夏人,在漢朝時期改族稱為漢人。
但是華夏這個稱謂並沒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續至今。二十世紀之前使用得最多的稱謂是」華夏人「。比如漢朝多以」華夏人「自居。
而明朝即以漢自居也以華夏自居,兩個詞為同義詞。總之,漢族和華夏族作為整體族稱是自從漢朝到現在最普遍的。 古代漢族往海外移民時自稱華夏人,由此產生「華人」一詞。
「華人」一詞最初指漢族,但隨著華夏文明擴充套件到全國各地,「華人」的概念漸漸由當初單指漢族,擴充套件到受中華文明影響的少數民族身上。成了全體中華民族的代稱。
3樓:極速香香
黃帝、炎帝並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黃帝,中華民族的始祖,傳說中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相傳黃帝姓公孫,出生於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在姬水生長**,所以又以姬為姓,後來在有熊建立國家,故又稱有熊氏。他以土德為王,土是黃色,所以叫黃帝。
黃帝是古史傳說中的人物,關於他的傳說中最精彩的就要數黃帝與炎帝、蚩尤的戰爭了。最終黃帝取得了勝利,被各部落擁戴為部落聯盟領袖。在黃帝時期,養蠶、舟車、文字、音律、醫學、算數都先行發明,並得到發展,他的功勞為後世所稱讚,被譽為華夏的「人文初祖」。
關於黃帝的歷史資料十分稀少。 炎帝,傳說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又稱赤帝、烈山氏,一說即神農氏(或神農氏的子孫)。相傳其母名任姒,一日遊華山,看見一條神龍,身體馬上有反應,回來就生下炎帝。
炎帝生於烈山石室,長於薑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他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
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嚐遍了各種藥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後世所稱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動地域在今陝西的南部,後來沿黃河向東發展,與黃帝發生衝突。
在阪泉之戰中,炎帝被黃帝戰敗,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合併,組成華夏族,所以今日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後代」。
4樓:
華夏人文初祖是炎黃二帝,那麼始祖家族就應該是黃帝軒轅氏的姬姓家族和炎帝神農氏的姜姓家族。
5樓:孑不言憂傷
家族?。。那個時代只有部落,還沒有家族的概念呢,夏朝之後才漸漸有家族概念的
6樓:不雨亦瀟瀟
黃帝,炎帝
我們自稱炎黃子孫
植物大戰殭屍2家族有什麼用家族哪個比較好
植物來家帶來植物大戰殭屍2家族的分享!植物大戰殭屍2植物家族天賦選擇 家族天賦怎麼選擇 給你找到的資料,不過結合具體運用,還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3383365要看你自己。備註 1 屬性傷害和攻擊力是可以疊加的。2 攻擊速度對大招沒有增幅效果,攻擊速度...
為什麼炎帝和黃帝被尊為華夏族的人文初祖
炎帝,號神農氏,是原來居住在我國西方 今陝西南部岐山一帶 的乙個部落的首領。圖1 30為神農正在教他的部民耕地和辨識百草。圖上文字寫有 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感神龍而生,人身牛首。當時,民食鳥獸血肉,天雨粟,神農遂制耒耜耕而種之,以教萬民,後世粒食因之,以為百穀之祖,使世之以食為命者,知所自也。圖...
黃土高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華夏族的祖先 的陵墓就
呼呼,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不管是李宇春還是曾軼可,都是我滴歌我滴哥。黃土高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華夏的祖先誰的陵墓就在高原上呢?傳說黃帝生於山東壽丘,逝世於河南荊山,葬在陝西橋山。橋山位於黃陵縣城北1公里。陵冢在橋山之巔橋山有沮水環繞,群山環抱,古柏參天,有大路可通山頂直至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