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效應,心理學效應大全

2021-03-19 15:54:11 字數 5781 閱讀 8014

1樓:小魚無海

十大心理效應是一種心理學,涉及鳥籠邏輯、破窗效應、責任分散效應、帕金森定律、暈輪效應、霍桑效應、習得性無助實驗、證人的記憶、羅森塔爾效應和虛假同感偏差等心理效應。其中,破窗效應告訴我們任何壞事,如果在開始時沒有被阻止,形成風氣,改也改不掉,就好像河堤,乙個小缺口沒有及時修補,可以崩壩,造成千百萬倍的損失;責任分散效應告訴我們事情不管是真是ᐜ/p>

2樓:匿名使用者

你好!你要心理學效應,對不?

3樓:星期天的首爾

有很多的,不知你說的是哪一類,社會心理學中多講從眾效應、破窗效應等,實驗心理學中會涉及到霍桑效應、安慰劑效應、皮革馬利翁效應等

4樓:匿名使用者

你是想說什麼啊:舉例嗎:青蛙效應、蝴蝶效應等等很多啊

心理學效應大全

5樓:小魚無海

十大心理效應是一種心理學,涉及鳥籠邏輯、破窗效應、責任分散效應、帕金森定律、暈輪效應、霍桑效應、習得性無助實驗、證人的記憶、羅森塔爾效應和虛假同感偏差等心理效應。其中,破窗效應告訴我們任何壞事,如果在開始時沒有被阻止,形成風氣,改也改不掉,就好像河堤,乙個小缺口沒有及時修補,可以崩壩,造成千百萬倍的損失;責任分散效應告訴我們事情不管是真是ᐜ/p>

6樓:三冬暖心理諮詢平台

不完美效應——適當地示弱更可以拉近你與他人的距離。

心理學家阿崙森曾經做過這樣乙個實驗:在一場競爭尤為激烈的演講會上,有四位演講者,其中兩位有很高的演講水平,屬於才華出眾的一類;而另外兩位則是相對平庸的演說家。

在演講的過程中,乙個才華出眾的演講者不小心將桌上的水杯打翻在地,水很快流了一地,演講台上原本很嚴肅的演講者露出了窘迫的表情,隨即向大家道歉;而另一位才華出眾的人則完美無缺,絲毫差錯都沒有出現,順利做完了演講;另外兩位才能平庸的選手也出現了相似的現象,其中乙個在演講時打翻了桌子上的水杯,另乙個平平淡淡地完成了演講,沒有出現錯誤。

等到演講結束了,實驗者在聽眾中進行了一次「最受歡迎演說家」的評選,結果是:才華出眾、在演講時打翻了水杯的演講家留給大家的印象最深,被評為「最受歡迎演說家」;才華出眾、未犯任何錯誤的演說家投票數字居第二;才華平庸者中,那個同樣打翻了水杯的演說家投票數居於第三位;才華平庸、沒有犯錯的演說家排在最後。

不完美效應

根據實驗的結果,心理學家阿崙森總結說,完美的人因為距離感使人有種望塵莫及的感覺,因而很難接近;

假如優秀之人能夠表現出平凡人的一面,比如犯錯誤,能夠很快拉近他與大眾的心理距離,人們總是喜歡那些有特殊才能而又容易親近的人。

這就是人際交往中的「不完美效應」。

人們願意結識那些優秀的人,但往往又會因為他們表現得太過完美而令人敬而遠之;從另乙個角度來說,那些具有優勢的人往往會給人一種心理上的壓力,但乙個小小的錯誤,就可以很快降低或消除這種心理壓力,拉近雙方的心理距離。

適當地示弱更可以拉近你與他人的距離。

假如你本來就不是乙個很完美的人,那就自然地做你自己,有時候偶爾或故意地犯下小錯誤,露出你的弱點,也未嘗不可,因為大多數人都有種憐愛弱者的意識,尤其是不如自己的人。

所以,聰明的你,如果想要有乙份好人緣,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喜歡,那就試著暴露一下你的小缺陷吧!只有心理距離拉近了,才有機會開始更進一步的交往。

2.刺蝟效應——適當的距離產生美

心理學家總結得出,人與人之間其實就像是希望相互取暖的刺蝟,只有適度的距離才能更加和諧地相處,不被彼此刺傷。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刺蝟效應」。也就是說,人們在相處的時候,要根據彼此的關係保持適當的距離,有時候過近過遠都會影響人際關係的正常發展。

因此,「刺蝟效應」教導我們,不管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上,我們都要學會與他人保持適當的距離,太過親近會顯得透明,透明的不見得就是好的,更何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

在愛情和友情上,就更加應該保持距離了,不該近的不要近,否則會造成不必要的誤會。但太遠又很難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唯有適當的距離才能保證和諧相處。

同時,「刺蝟效應」還告訴我們,人與人相處要學會給他人留下適當的空間,將關係控制在乙個適度的範圍內是最好的。

心理學實驗得出結論,人與人之間的身體距離近了,並不代表心理距離就會近,朋友不是每天都聯絡的那個人,但一定是在你有困難時毫不猶豫地幫助你的人。

搞清楚你們之間的關係,再根據你們之間的關係有距離地相處,這樣的關係才會長久,才會更加和諧。

3.定型效應——不要被成見左右

人們對社會上各類人都有著各種不一樣的定型認知,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不同的社會地位等,哪怕是性別、籍貫,往往都會成為人們大腦中的乙個固定的形象特徵。就像大家普遍認為的,教師是文質彬彬的,戴著銀色邊框的眼鏡;罪犯必定面露凶相;工人直爽痛快,農民質樸憨厚,商人精明狡詐等,這些都是「定型效應」在起作用,也可以稱之為「刻板印象」。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盡力避免「定型效應」的影響,要以「眼見為實」為評價和判斷的標準,不偏聽偏信,有意識地去收集比較全面的、有價值的資訊;同時,還要與對方多接觸,多溝通交流,只有經過充分了解之後,你才能準確地做出評價。

我們要知道,那些定型的認知是建立在人們長期經驗總結基礎上的,是有一定根據的。但隨著時代的改變,每一類人在其個體範圍內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同一種型別的人的性格特徵、形象特徵不會完全一致,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要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和頭腦去觀察和分析判斷,避免「定型效應」的負面影響,客觀、全面地去判斷和評價乙個人。

4.多看效應——長相見不如常相見

心理學上的這些實驗表明,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增加人際吸引力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要加強他人對自己的熟悉程度,接觸的次數越多,別人對你的印象也就越深刻。這種對越熟悉的人或事就越喜歡的現象就是心理學上的「多看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那些活躍分子的人緣一般都不會差到哪去,往往更容易結交新朋友,其中乙個很關鍵的原因就是他們已經將「多看效應」發揮得淋漓盡致了。

可見,如果你想增強自己的人際吸引力,就要學會提高自己在別人面前的**頻率。

當然,「多看效應」最好是建立在良好的「首因效應」的基礎上,否則,就有越搞越糟的危險。讓別人充分了解你的一些優點,在這些優點的作用下,即使是小缺點也會被忽視,這就是很不錯的效果。

乙個內心封閉的人,往往不會主動,始終處在被動的位置,整天躲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別人無法了解你,也很難走進你的世界,久而久之,你很可能就會成為乙個不受歡迎的人。

好人緣來自你的主動,多在別人的眼前晃悠,加深別人對你的印象,積極製造雙方接觸的機會,以此來提高彼此間的熟悉程度,增強相互吸引力。

所以,見面時間的長短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要經常見面,增加見面的次數。

5.古德曼心理效應——要懂得傾聽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要善於傾聽,適當地保持沉默,一直喋喋不休地說個不停並不是溝通的有效途徑。

在人際交往中最有價值的人,是那些能夠真正把對方所說的話放進肚子裡的人,而並非侃侃而談、能說會道,甚至根本不把對方的話放在心上的人。

沒有沉默就沒有溝通,說話者很重要,但是傾聽者一樣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德曼效應」告訴我們,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你不僅僅是乙個說話者,還必須扮演好傾聽者的角色,這樣談話才能順利進行,你才有傾訴的機會。

同時,你的聆聽還會在不知不覺中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產生親切感與熟識感,能夠更快地建立起良好的關係。

6.過度理由效應——動力被金錢吞噬

心理學家德西和他的助手在2023年做過這樣乙個實驗:

他們邀請一群大學生作為被試,請他們單獨解決一些測量智力的問題,整個實驗分為三個階段:第乙個階段是每個被試自己做題,不給任何獎勵;

第二階段是將被試分成兩組,一組還是沒有任何獎勵地做題,而另一組每解決乙個問題就可以得到一美元的獎勵;

第三個階段是自由活動時間,被試的行為不受任何限制,這是在考察被試對解題的興趣。

實驗結果顯示:

沒有獎勵組的被試在休息時間仍舊繼續解題,而有獎勵組的被試在休息階段就對解題沒什麼興趣了。

德西分析說,在第二個階段實行金錢獎勵,這是對被試外加的過度理由,使他們將金錢獎勵作為自己實施解題這一行為的理由,從而改變了他們先前對解題本身的興趣,動機發生了質的變化。

於是,到了第三個階段,獎勵一旦不復存在,那麼被試對解題也就不再熱衷。

但是,那些沒有獎勵的被試沒有過度理由的作用,因而在休息時間因心理上完成欲的作用,仍舊繼續做題,保持著對破解題目的熱情。

過度理由效應

實驗中,德西提到了乙個詞「過度理由」,指的是人們在尋找使得自身行為更加合理的理由的過程中,往往侷限於為已經發生過的行為尋找原因,並且最先尋找那些顯而易見的因素,假如已經找到乙個理由足以詮釋該行為,那人們也就不再往深處追究了,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過度理由效應」。

就像實驗中接受過金錢激勵的被試,會把表面的物質報酬作為自己解題的理由。一旦金錢刺激不復存在,就失去了繼續解題的動力。

7.互悅效應——如果你喜歡別人,別人也會喜歡你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被別人接納和喜歡,聰明的人會想方設法滿足這種心理,從而緊緊地抓住對方,那麼你的觀點或行為就更容易被接受。這對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很大的幫助。

在日常交往中,愛是互相的,「互悅效應」詮釋的正是這個道理。沒有哪一方會輕易地去對乙個不喜歡自己的人友好,除非是特殊情況。不管是在家裡、工作單位裡,還是在社會上,善於給予愛,表現真摯友好的人總是會得到更多愛的回報。

8.互惠效應——欲先取之必先予之

多半情況下,那些接受了他人恩惠的人總是想要做點什麼來作為回報,心理學上叫作「互惠效應」。根據以上的實驗結果,我們不難看出,友好的行為贏得友好,付出會有相應的回報,你想要別人怎麼對待你,你就要怎樣對待別人。

「互惠效應」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乙個現象,一旦人們在無條件的情況下接受了別人的好處,一般都會在心理上產生一種虧欠感,往往需要做些什麼才能平衡這種心理,否則會覺得在精神上飽受折磨。

人們當然不會都以同樣的方式回報,但只要對方提出幫忙的需求,他們都會積極回應,力求藉此機會做點什麼。這個原理也教會我們,在日常交往中,善待別人其實就是在善待自己,關懷他人就是在關懷自己。

付出的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你的付出和關愛對方會感受到,總有一天他會想辦法來回報你。

卡耐基也說過類似的話:「如果乙個人真的關心他人,那麼,他在兩個月內所結交到的朋友,要比乙個總想讓別人來關心自己的人在兩年內交到的朋友多得多。」

9.進門檻效應——想進尺必先得寸

如果你希望別人接受你的乙個很大的請求,那就先從小要求開始,一旦別人滿足了你微不足道的要求之後,就很有可能接受你更大的請求,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進門檻效應」。

「進門檻效應」在生活中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在人際交往中,不管做什麼樣的事情,面對什麼樣的人,都不應該急於達到目標。要循序漸進、因勢利導,慢慢縮小差距,在實現短期目標的基礎上逐漸完成最終目標。

就像你去攀登一座高塔一樣,只有從最底部一步步地向上攀登,才能最終到達塔頂。這也是人際交往的一種藝術。

一般人在比較大的要求面前,本能的反應是拒絕,除非是很親密、很要好的友人,否則要想一步到位很難。

10.近因效應——重要的最近事件

心理學家盧欽斯的實驗結果表明,資訊呈現順序會對乙個人的社會認知產生影響,即對他人表情、性格、人際關係、行為原因等方面的認識具有一定的決定性作用,首先呈現的資訊比後面呈現的資訊的影響力更大。

但這一結論也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起作用的,假如在這些資訊描述中插入一些活動之類,如聽**,聽故事等,那麼大部分的被試將會根據活動之後得出的結論來做評價。

換句話說就是,最近的資訊對他們的社會認知起的作用要更大,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近因效應」。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往往會因為對對方最近的、最新的認識而掩蓋之前的認識。

在印象形成的過程中,人們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交流的逐漸深入,使得最初的印象漸漸淡化,一旦新的資訊出現,會在感官上形成新的刺激作用,從而形成新的印象。

深入研究表明,新的印象有好也有壞,並且對於乙個陌生人而言,「首因效應」的作用更大;而在熟人之間,「近因效應」的作用更大。

以上是人際交往中必備的10大經典心理學效應。

認清自己必備的10大心理效應

什麼是齊加尼克效應,心理學效應問題

因工作壓力導致心理上的緊張狀態,被稱為 齊加尼克效應 因工作壓力導致心理上的緊張狀態,被稱為 齊加尼克效應 緊張狀態持續存在,他們的思緒總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擾,心理上的緊張壓力難以消失。心理學效應問題 因工作壓力導致心理上的緊張狀態,被稱為 齊加尼克效應 蔡格尼克記憶效應或稱為 蔡戈尼效應 ...

經濟學中的心理學效應有哪些,心理學中的十大效應都是什麼?

兒egg天公費公費發噶 心理學中的十大效應都是什麼?十大心理效應是一種心理學,涉及鳥籠邏輯 破窗效應 責任分散效應 帕金森定律 暈輪效應 霍桑效應 習得性無助實驗 證人的記憶 羅森塔爾效應和虛假同感偏差等心理效應。其中,破窗效應告訴我們任何壞事,如果在開始時沒有被阻止,形成風氣,改也改不掉,就好像河...

求心理學中,中介效應值的公式是什麼

這個bai你主要可以參考溫忠du 麟的中介調節方面的文章和zhi教材 假設自變數是 daox,因變數y,中介版變數是m,單權獨做y對x的回歸,得到係數c,這個代表總效應 間接效應 直接效應 做y對x,m的回歸分別得到回歸係數c 和a,做m對x的回歸得到回歸係數b,那麼根據中介效應的定義,中介效應即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