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4399滅豹
歷史上西班牙是屬於天主教勢力範圍的,後來公元8世紀時摩洛哥的伊斯蘭勢力從直布羅陀海峽「入侵」西班牙,占領伊比利亞半島,建立了摩爾帝國統治了西班牙七百年,但逐步沒落。
其13世紀修建的阿爾罕布拉宮是摩爾人抵抗北部**教國家的最後據點,但在內部紛爭,東征十字軍和蒙古鐵騎的三重打擊下一蹶不振,徹底失去了曾有的輝煌。
儘管摩爾人在格林那達又喘息了百餘年,最終還是被西班牙的天主教徒們趕回了北非摩洛哥的大漠老家。歐洲的伊斯蘭統治也從此正式結束。
2樓:匿名使用者
西班牙自從羅馬人統治時期開始就確立了天主教國家的地位。公元八世紀至公元十二世紀的「再征服」戰爭(光復運動「reconquest」)將阿拉伯人趕出半島之後,天主教完全控制了整個西班牙。目前仍有百分之九十四的西班牙人信奉天主教,其餘也有新教徒、猶太教徒和伊斯蘭教徒。
西班牙全境分十乙個教區,其中托萊多教區是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乙個。托萊多主教從哥特時期以來就是西班牙的紅衣大主教。
天主教的影響更多地表現在西班牙人的日常生活中。像其他天主教徒一樣,西班牙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都是在教堂中度過的:出生後的洗禮,第一次領聖餐,婚禮和死後的葬禮。
西班牙節日眾多,有乙個原因就是每乙個城市、每乙個村子、每一種職業都有乙個聖徒作為守護神。每到聖徒生日的時候,這個城市或者行業公會就要舉行大彌撒和宗教遊行。
3樓:末你要
公元八世紀,信奉伊斯蘭教的北非摩爾人從直布羅陀海峽攻入西班牙,占領伊比利亞半島(即庇里牛斯半島),從此穆斯林開始了對西班牙長達七百多年的統治。這段統治,在塞萬提斯的巨著《唐吉柯德》裡有直接體現。
2023年,**教各王國聯盟在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八世的帶領下將穆斯林趕出西班牙中部。但在格拉納達的摩爾人王國在此之後仍在伊比利亞南部安達魯西亞得以保持了三個多世紀的繁榮。這個王國以像阿爾罕布拉宮這樣的美輪美奐的建築而聲名遠播。
歷史上西班牙是屬於天主教勢力範圍的,後來公元8世紀時摩洛哥的伊斯蘭勢力從直布羅陀海峽「入侵」西班牙,占領伊比利亞半島,建立了摩爾帝國統治了西班牙七百年,但逐步沒落。
4樓:匿名使用者
現在是96%的居民信奉天主教,因為摩爾帝國被消滅了。
歷史上西班牙是屬於天主教勢力範圍的,後來公元8世紀時摩洛哥的伊斯蘭勢力從直布羅陀海峽「入侵」西班牙,占領伊比利亞半島,建立了摩爾帝國統治了西班牙七百年,但逐步沒落。
其13世紀修建的阿爾罕布拉宮是摩爾人抵抗北部**教國家的最後據點,但在內部紛爭,東征十字軍和蒙古鐵騎的三重打擊下一蹶不振,徹底失去了曾有的輝煌。
儘管摩爾人在格林那達又喘息了百餘年,最終還是被西班牙的天主教徒們趕回了北非摩洛哥的大漠老家。歐洲的伊斯蘭統治也從此正式結束。
5樓:杭州書韻
關於你的問題通過檢索相關**和書籍可以獲得以下內容公元八世紀,信奉伊斯蘭教的北非摩爾人從直布羅陀海峽攻入西班牙,占領伊比利亞半島(即庇里牛斯半島),從此穆斯林開始了對西班牙長達七百多年的統治。這段統治,在塞萬提斯的巨著《唐吉柯德》裡有直接體現。
2023年,**教各王國聯盟在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八世的帶領下將穆斯林趕出西班牙中部。但在格拉納達的摩爾人王國在此之後仍在伊比利亞南部安達魯西亞得以保持了三個多世紀的繁榮。這個王國以像阿爾罕布拉宮這樣的美輪美奐的建築而聲名遠播。
2023年1月2日,這個在格拉那達的最後乙個穆斯林堡壘臣服於新近統一的**教西班牙王國。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希望有助於你的問題研究
杭州圖書館
歐洲歷史上的宗教戰爭
6樓:牙牙的弟弟
1、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拉丁文:cruciata,2023年-2023年)是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進行的、持續近200年的、有名的宗教性軍事行動。
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以收復阿拉伯穆斯林入侵占領的土地的名義對地中海東岸國家發動的戰爭,前後共計九次。
十字架是**教的象徵,因此每個參加出征的人胸前和臂上都佩戴「十」字標記,故稱「十字軍」。
當時原屬於羅馬天主教聖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手中,羅馬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便進行多次東征行動。
但實際上東征不僅僅限於針對伊斯蘭,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就是針對信奉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
十字軍在他們占領的地區建立起了幾十個十字軍國家,最大的是耶路撒冷王國,此外還有安條克公國,的黎波里伯國等。
2、法國宗教戰爭
法國宗教戰爭(les guerres de religion)(1562—2023年,一說1559—2023年),又名胡格諾戰爭/雨格諾戰爭。為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經濟的復興創造了條件。
16世紀40年代,加爾文教開始在法國傳播,稱為胡格諾教。法國南部的大封建貴族信奉加爾文教,企圖利用宗教改革運動來達到奪取教會地產的目的。
他們與北方有**傾向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封建貴族有深刻利害衝突,最終演變成長期內戰。連續八次的天主教和新教的激烈對抗,對十六世紀的法國造成了破壞。
亨利四世於2023年頒布宗教寬容的南特敕令,30多年的胡格諾戰爭自此結束。使法國王權得到加強,為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經濟的復興創造了條件。但也有其侷限性。
3、烏干達宗教戰爭
烏干達宗教戰爭,英國聖公會、法國羅馬天主教會和阿拉伯伊斯蘭教傳教士在赤道非洲烏干達地區傳教過程中發生的衝突和戰爭。
19世紀,位於今烏干達共和國境內的布甘達國王穆特薩一世在位期間(1856~1888),其王國開始受到外國影響。2023年,英國聖公會的傳教士進入布甘達。
法國羅馬天主教會和阿拉伯伊斯蘭教的傳教士亦接踵來到烏干達赤道非洲地區傳教。當地國王姆旺加懼怕外來者對其臣民的影響,遂決定**外來傳教士。
但他未及實施這一計畫就被迫出逃,而由其兄弟基凱瓦繼承王位。雖然基凱瓦允許3種宗教享有平等傳教權力,但烏干達並未得到和平。
4、布乾達宗教戰爭
布乾達宗教戰爭,19世紀末布乾達**教武裝與伊斯蘭教武裝之間的戰爭。2023年9月,布乾達國王姆萬加被伊斯蘭教派廢黜,其弟卡勒馬被立為國王。
次年4月,姆萬加組織**教武裝進攻首都坎帕拉,被支援卡勒馬的伊斯蘭軍打敗。10 月姆萬加得到卡格瓦酋長率領的**教軍援助,再次進攻坎帕拉,伊斯蘭軍敗退布尼奧羅。
11月伊斯蘭軍與布尼奧羅軍聯合攻打坎帕拉,**教軍敗,退至布林古格韋島。2023年2月兩軍在布林萬伊會戰,伊斯蘭軍大敗。2023年5月,**教軍在布甘加齊再次打敗伊斯蘭軍,姆萬加復位。
5、三十年戰爭
三十年戰爭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次大規模的歐洲國家混戰,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全歐洲大戰。
這場戰爭是歐洲各國爭奪利益、樹立霸權的矛盾以及宗教糾紛激化的產物。戰爭以哈布斯堡王朝戰敗並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而告結束。
中世紀後期神聖羅馬帝國日趨沒落,內部諸侯林立紛爭不斷,宗教改革運動之後又發展出天主教和新教的尖銳對立,加之周邊國家紛紛崛起,於2023年到2023年爆發了歐洲主要國家紛紛捲入德意志內戰的大規模國際戰爭,又稱「宗教戰爭」。
戰爭基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諸侯和丹麥、瑞典、法國(法國是信天主教的,但是為了稱霸歐洲和新教國家站在了一起)為一方,並得到荷蘭、英國、**的支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諸侯和西班牙為另一方,並得到教宗和波蘭的支援。
這場戰爭推動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是歐洲近代史的開始。這場戰爭使日耳曼各邦國大約被消滅了25至40個百分比的人口;路德城維滕貝格四分之三人口陣亡,波美拉尼亞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陣亡,西里西亞四分之一的人口陣亡,日耳曼各邦國男性有將近一半陣亡。
7樓:
2023年-2023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全歐參與的一次大規模國際戰爭。這場戰爭是歐洲各國爭奪利益、樹立霸權以及宗教糾紛劇化的產物,戰爭以波希公尺亞人民反抗奧地利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為肇始,最後以哈布斯堡王朝戰敗並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而告結束。
在查理五世(1500-1558)之後,神聖羅馬帝國漸漸衰落,處於諸侯割據的狀態。當時歐洲以馬丁·路德2023年《九十五條論綱》為標誌的宗教改革運動使全歐分為天主教與新教兩大陣營,而德意志內部諸侯則在信仰上出現了嚴重歧見,同樣地**為天主教與新教兩派。歐洲列強均想插手德意志事務,以獲取利益。
他們分為兩派,其中哈布斯堡王朝集團由奧地利、西班牙與德意志的天主教諸侯國組成,並得到羅馬教皇及波蘭的支援;而另一方為反哈布斯堡王朝集團,由法國、丹麥、瑞典、荷蘭及德意志新教諸侯國組成,並得到英國、**的支援。法國是天主教國家,但是在首相黎塞留的主導下,堅持王權高於神權,為消弱大陸上競爭對手哈布斯堡王朝,毅然支援新教國家陣營。
歷史上有哪些關於「錯過」的故事,歷史上有哪些錯失良機的著名例子
敦克爾克大撤退,四十萬英法聯軍被擠在敦克爾克,西面的英吉利海峽是唯一的希望。希特拉命令德軍停止進攻。如果這一戰進攻了,曾經的歷史說不定就被改寫了。兩廣事變的時候,廣東軍閥陳濟棠打算舉兵反蔣。起事之前找算卦的算了一卦,卦雲 機不可失 於是陳欣然起兵,幾天之後 空軍叛變投蔣。真是錯失良機。蘇軾的一生都充...
宗教影響甚廣,在人類歷史上有哪些宗教對人類影響巨大呢
觀照人們的道德生活。在道德信仰與其它所有的信仰型別的關係中,道德信仰與宗教信仰的關係最為密切。從歷史上看,宗教不僅充當了道德的起源,而且也充當了道德的動力和保障,它主要通過對德行與幸福的統一的承諾和善惡因果報應的理論實現這種作用。對人們進行心理調節。當乙個人在社會實踐與生活中不能實現各種人生需要時,...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關於誠信的故事,找歷史上誠信故事十個
中國古代誠信小故事 曾子殺豬 一諾千金,曾子殺豬,千金一笑,商鞅變法,立木為信。找歷史上誠信故事十個 20 中國歷史上最誠信之人?曾參殺豬 曾參,春秋末期魯國有名的思想家 懦學家,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孩子吵著要去。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