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經濟學劉易斯二元結構模型核心思想?老師只講了基本思想,重

2021-03-22 00:40:06 字數 4841 閱讀 2266

1樓:匿名使用者

二元的,即一方面存在城市的現代工業,另一方面農村是落後的以手工勞動為主的農業,尚未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二元經濟模型是由劉易斯提出的,後經費景漢、拉尼斯和喬根森等人加以修改和發展,二元經濟模型被認為是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的普遍理論。劉易斯指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是由兩個部門組成的,乙個是傳統的人口過剩的勞動部門,以勞動邊際生產率等於零為特點,即剩餘勞動力從農業部門遷移到工業部門時,其農業產量不會減少。

另乙個是高勞動生產率的現代工業部門,工業部門在擴大勞動投入時,可以從農業部門得到無限量供給,即勞動的供給是具有完全彈性,這就使得工業部門不必提高工資水平。根據劉易斯的理論,工業部門的工資水平比農業部門平均收入高30%就可以吸引農村剩餘勞動力。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的過程中形成了二元經濟結構,即一方面存在傳統的農業部門,一方面存在現代的工業部門。

二元經濟結構還表現在勞動就業與原始手工並存;閉塞的農村與日益膨脹的城市的並存;還表現在發展中國家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二元經濟結構既包括工業與農業的對立,也包括城市與農村的對立。二元經濟的趨勢:

經濟上的二元性是發展中國家從傳統社會向現代化過渡的必然現象。發展中國家作為乙個整體,出現了「二元化」的趨勢,即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與落後的發展中國家

求劉易斯二元結構模型,最好有圖形描述,最好能解釋下劉易斯拐點,謝謝啦~

2樓:匿名使用者

劉易斯捨棄了新古典經濟學勞動力不是無限供給的假設, 把乙個國家區分為兩個部門: 傳統經濟部門!和 現代經濟部門。

在傳統經濟部門中, 和自然資源來說, 人口眾多從而勞動力供給是無限的。或者說, 在這個部門中, 勞動的邊際生產力十分低下。由於這個部門的存在 , 現代經濟部門在增長和擴大的過程中, 可以用不變的工資水平不受限制地獲得所需要的勞動力供給。

因此, 在這樣乙個增長模型中, 制約經濟增長的唯一因素是資本的積累。

按照劉易斯和羅斯托的說法, 經濟發展的核心就是如何在現代經濟部

門持續實現乙個特定水平的儲蓄率或投資率。因此,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 在很長時間內就

呈現一種二元經濟格局, 一方面是以維持生計的工資源源不斷地提供勞動力的傳統經濟部門,

另一方面是由積累率制約的不斷擴張的現代經濟部門。直到現代經濟部門的發展把傳統經濟部

門的剩餘勞動力吸收殆盡, 二元經濟增長才逐步被合成為一體化的和均衡的現代經濟增長。因

此, 剩餘勞動力被吸收完的這個時點, 被稱為劉易斯轉折點, 而經濟增長本身是這個轉折點到

來的根本原因。

劉易斯最早在2023年發表的**《勞動力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中提出了「二元經濟模型」。這個經濟模型經過拉尼斯、費景漢等人的進一步擴充套件完善,在發展經濟學中形成了三個相關階段的二元經濟發展過程:第一階段是勞動力無限供給的典型二元經濟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上,由於在農業中有大量剩餘勞動力,勞動的邊際生產力為零,現代部門的工資基本不增長;第二階段是到達第乙個劉易斯轉折點之後的階段,此時勞動力需求增長速度超過勞動力供給增長速度,現代部門工人的工資開始提高,但農業勞動力工資尚未由勞動的邊際生產力決定,農業部門的勞動邊際生產力仍小於與現代部門的勞動邊際生產力;第三階段是第二個劉易斯轉折點到達之後,即農業部門和現代經濟部門的工資都已經由勞動的邊際生產力決定、並且兩個部門勞動的邊際生產力達到相等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到來意味著二元經濟特徵的消失,經濟成為乙個勻質的整體。

可以看到在拓展的劉易斯—拉尼斯—費景漢二元經濟模型中,經濟發展的三階段相應產生了兩個轉折點,第乙個轉折點即劉易斯第一轉折點,它是勞動力供給從無限剩餘轉向有限剩餘的階段;第二個轉折點即劉易斯第二轉折點,它是從第二個階段向第三個階段的轉換,也就是有限剩餘的勞動力被完全吸收殆盡。

等級不夠,上傳不了**。大致就是先水平在上公升的這樣乙個圖形。

劉易斯二元結構模型對我國企業人力資源規劃制訂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3樓:拂雲

二元經濟模型是產業經濟學中的概念:

劉易斯(a.lewis,1954)較早地揭示了發展中國家並存著農村中以傳統生產方式為主的農業和城市中以製造業為主的現代化部門,由於發展中國家農業中存在著邊際生產率為零的剩餘勞動力,因此農業剩餘勞動力的非農化轉移能夠促使二元經濟結構逐步消減。

主要點在於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的剩餘勞動力逐步減少直至消失,在這種發展的過程中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供給逐步由過剩發展到短缺,這就是所謂的「劉易斯拐點」。

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短缺對人力資源規劃的影響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勞動力供給的減少直接導致人力資源成本提公升;

企業對人才的利用將由原來的「量」提高倒「質」,也就是提高單位人工產出;

對人才建設的投入可以從招聘轉向培訓;

重視企業文化建設,關注員工的多層次需求,提高企業對員工的吸引力;

劉易斯基模型的重要意義是什麼勞動經濟學

4樓:聖

2023年,劉易斯(w.a.lewis)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學報上發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首次提出了完整的二元經濟發展模型[3]。

這篇文章的發表標誌著二元經濟模型超越了思想階段而形成為一種具有嚴格內部一致性的經濟學理論。但這一理論也招致了激烈的批評。2023年和2023年拉尼斯(g.

ranis)和費景漢(j.c.h.

fei)發表**[4]對劉易斯理論的不足之處進行了改進,使其更加準確和合理,形成為乙個涵蓋面更廣的經濟發展理論體系。學說界通常把二元經濟模型稱之為劉易斯-費-拉尼斯模型。劉易斯因為作出了包括二元經濟理論模型在內的一系列重要理論貢獻而榮獲2023年度諾貝爾經濟科學獎。

劉易斯二元經濟理論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5樓:匿名使用者

二元經濟結構理論是區域經濟學的奠基性理論之一。劉易斯(a.lewis,1954)較早地揭示了發展中國家並存著農村中以傳統生產方式為主的農業和城市中以製造業為主的現代化部門,由於發展中國家農業中存在著邊際生產率為零的剩餘勞動力,因此農業剩餘勞動力的非農化轉移能夠促使二元經濟結構逐步消減。此後費景漢、拉尼斯(h.fei & g.ranis,1964)修正了劉易斯模型中的假設,在考慮工農業兩個部門平衡增長的基礎上,完善了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的二元經濟發展思想。

這樣劉易斯—費景漢—拉尼斯模型就成為在古典主義框架下分析二元經濟問題的經典模型。出於對劉—費—拉模型的反思,喬根森(d.jogenson,1967)力圖在乙個新古典主義的框架內**工業部門和農業部門的發展問題,哈里斯特和託達羅(harrist & todaro,1970)則拓展了發展中國家產業間的勞動力流動理論。二元經濟論由以成立的限制條件。

任何乙個嚴密的理論模型都有自己的嚴格限制條件,二元論當然也不例外。劉易斯指明,「如果在不變的實際工資水平上可以用得到無限的勞動力,資本家的剩餘就一直增加,而國民收入中每年投資的比率也在提高」,「當資本積累趕上人口,以至不再有剩餘勞動力時,這個過程就必然停止。但它也可能在此之前停止」。

劉易斯認為,從經濟原因上分析,資本積累提前停止可能有四個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條件可能變得不利於資本主義部門。劉易斯所謂的**條件是指維持生計的傳統農業部門和現代資本主義部門之間的經濟交流關係,這「實際上是工農業關係問題」,亦即傳統經濟和現代經濟的相互關係問題。簡單說來,就是,假定資本主義部門不生產食物,將會出現兩種對資本主義部門不利的**條件,一種是:

如果傳統部門即農業的生產不能滿足現代部門對食品的需求,從而迫使資本主義部門提高付給農民的糧價,那麼必將使資本主義部門減少利潤,當這種情況達到一定程度時,「生產日益增多的工業品是無利的」。另一種是,如果傳統農業部門食物生產率提高,但食物**的下降卻不如生產率提高的速度,則同樣會「迫使資本家把更多的產品作為工資支付給工人」,從而減少工業利潤直至無利可圖。

6樓:笨貓多隻

二元經濟結構理論是由英國國經濟學家劉易斯(w.a.lewis,1915-1991)於2023年首先提出的。

在其《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一文中,闡述了「兩個部門結構發展模型」的概念,揭示了發展中國家並存著由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體系和城市現代工業體系兩種不同的經濟體系,這兩種體系構成了「二元經濟結構」。

基本簡介:

二元經濟結構理論是區域經濟學的奠基性理論之一。劉易斯(a.lewis,1954)較早地揭示了發展中國家並存著農村中以傳統生產方式為主的農業和城市中以製造業為主的現代化部門,由於發展中國家農業中存在著邊際生產率為零的剩餘勞動力,因此農業剩餘勞動力的非農化轉移能夠促使二元經濟結構逐步消減。此後費景漢、拉尼斯(h.fei & g.ranis,1964)修正了劉易斯模型中的假設,在考慮工農業兩個部門平衡增長的基礎上,完善了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的二元經濟發展思想。

背景資料:

這樣劉易斯—費景漢—拉尼斯模型就成為在古典主義框架下分析二元經濟問題的經典模型。出於對劉—費—拉模型的反思,喬根森(d.jogenson,1967)力圖在乙個新古典主義的框架內**工業部門和農業部門的發展問題,哈里斯特和託達羅(harrist & todaro,1970)則拓展了發展中國家產業間的勞動力流動理論。

產生原因:

由於傳統農業部門人口過剩,而耕地數量是有限的,加之生產技術簡而很難有突破性進展,生產的產量在達到一定的數量之後,基本是無法再增加的,所以每增加乙個人所增加的產量幾乎為零,即農業生產中的邊際生產率趨於零,有時甚至是負增長,那部分過剩的勞動力被稱為「零值勞動人口」。正是由於大量的「零值勞動人口」的存在,才導致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長期處於低水平,造成城鄉差距。在城市現代工業體系中,各工業部門具有可再生性的生產資料,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生產速度的提高可以超過人口的增長,即勞動邊際生產率高於農業部門的生產邊際生產率,工資水平也略高於農業生產部門,所以可以從農業部門吸收農業剩餘勞動力。

由於工業部門所支付的勞動力**只要比農業部門的收入略高,農業剩餘勞動力就會選擇到工業部門去工作,所以農村勞動力是廉價的,這樣工業部門可以支付較少的勞動報酬,而把多於資本再投入到擴大在生產的過程中,這樣一來又可以吸收更多的農民到工業部門,形成乙個良性執行過程,促使農業剩餘勞動力的非農轉移,使二元經濟結構逐步消減。這是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走上富裕的唯一途徑。

考研專業求助,區域經濟學 勞動經濟學 產業經濟學區別到底在哪

從考試的角度講沒什麼區別,考的東西都一樣。從找工作的角度講差別也不大,因為他們都屬於經濟類,單位招人的時候不太關心你具體的研究方向。一般來說勞動經濟學考的人少,相比而言好考。我是學國貿的,考研不再想考國貿,想換相近專業,就產業經濟學 區域經濟學 勞動經濟學 國民經濟學等 哈哈,我的本bai科也是國貿...

微觀經濟學題目求解答 第二題 ,微觀經濟學題目求解答 第二題

mc 3q 12q 30 當均衡時,mc p 66,即3q 12q 30 66,解得q 6,利潤 p q stc 176 短期均衡函式即p 3q 12q 30 微觀經濟學題目求解答 如下圖 由u x,y 20x 80y x 2 2y 2則得mu x 20 2x,mu y 80 4y又小華效用最大化,...

勞動經濟學中替代效應與規模效應的含義

替代效應 是copy由於工資率的提高,bai用工成本增加,du 企業如果仍然維持原zhi有的產量不dao變,則會採用增加資本,減少勞動的生產方法,用資本代替勞動致使使用的勞動力數量下降。規模效應 是由於工資率的提高,勞動的邊際成本將上公升,從而導致企業生產更少的產量,產量的下降將會導致使用的勞動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