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烏篷船》,周作人的《苦雨》《烏篷船》原文

2021-03-24 04:53:37 字數 4977 閱讀 5269

1樓:肥竹

花草蟲魚、喝茶飲酒、談天說地、生活瑣事是周作人「五四」以後散文創作和一貫題材。信筆所至,韻味悠長,追求傳統士大夫型的雅緻、趣味與閒適,是周作人「五四」以後一貫追求的散文風格。作為中國現代派性靈小品的代表作家,《烏篷船》體現了他的這種簡約親切、平和沖淡的美文特色。

作品以書信體形式,選取了江浙水鄉普通的生活場景,採用了對比和以靜寫動的描寫方法和順序,介紹描寫了家鄉烏篷船以及烏篷船有關的人和事,全篇娓娓絮談,卻又不枝不蔓,渾然天成,給人一種優雅脫俗、樸素自然的美感。

周作人的《苦雨》《烏篷船》原文

2樓:滴

烏篷船一條曲曲折折,蜿蜿蜒蜒的西江在粵中大地上延伸,流淌。世世代代,祖祖輩輩的哺育著江兩岸的普通人家。

我是乙個普通人家裡的孩子,那汪清瑩,碧綠的江水,自我能記事的那天起便是那麼迅速的,靜靜的走進了我的記憶,流入我的生命,使我的一生與它結下不解之緣。

和許多沿江居住的普通一樣,我家的日子並不寬裕,父親讀的書不多,且無一技之長,到城裡打工,不久便發覺呆不下去,只好返回家,秉承祖輩打魚的舊業,去勉強完成乙個男人養家餬口的責任與義務。

為了使家裡人能生活的好,父親總是很勤勞的捕魚。每天清晨,他便拿著魚網,帶著魚筐,步向那汪西江水,開始他一天的工作,撒網,收網,然後把捕獲的魚倒入筐中,就這樣,折騰一天,父親總能得到好的收穫,那進我和小妹都很小,幫不上忙,只能呆呆地趴在窗台上,看父親在江上捕魚的背影。見父親滿載而歸時,我們便從屋裡跑出,企圖以我們微弱的力量幫父親提魚,每到這時,父親那被江風和歲月不斷雕塑而布滿蒼桑的面孔會浮起一絲絲欣慰的笑容,但又略帶緊張的說:

小心,不要把魚筐弄翻了。此時,母親已把魚網曬開走了回來,微笑著從我們手裡拿過魚筐,並說:儍孩子,別添亂。

晚上,我們一家便圍在一起,把大小不同的魚分開,第二天一大早,母親便拿著魚到集市賣,掙得家用,而父親便又拿起那魚網,開始新一輪的工作,在那段年月裡,我們一家雖然過著並不富裕的日子,但我們的生活卻時時刻刻都洋溢著令人心醉的溫馨親情和知足常樂。

日子就這樣,如西江水般靜靜流淌,後來,我和小妹都上學了,面對徒然增加的教育開支,父親只好咬咬牙,更加起早摸黑的捕魚,而此刻,長年的勞苦,終於將母親本來很健碩的身體拖跨,更糟糕的是,父親最近捕的魚也越來越少,原來他一向只在岸邊捕魚,範圍有限,多年來,近似無休止的捕獲,在岸邊生活的魚基本上都撈上岸了,村裡人一直在勸父親要有乙隻船,但由於家裡積蓄不多,父親都拒絕了,而這一下子,我和小妹的學費、母親體弱我多病的醫療及家庭的日常開支,一切與錢掛上鉤的問題接踵而來,衝擊著這個本來就已經脆弱的家庭,而我們一家原來幸福的生活也掀起了波瀾,變得難以平靜

此刻,父親一語不說,呆坐在一邊,默默的吸著他的旱煙,以前他並無這一習慣,也許生活的太多無奈,使他只能靠在陣陣煙圈中尋求安慰和解脫,就這樣,沉默了許久,父親最後還是站起來,大聲說:我要有乙隻船,我要有乙隻船——。

第二天,父親拿出家裡僅有的積蓄,跑到城裡,買了一些木材和幾塊烏篷。回到家後,自己憑著經驗並和幾個村里的大叔,叮叮嚀嚀的在家裡後院忙了起來,乙個星期後,乙隻新亮的烏篷船便在我家誕生了。

由烏篷船下水的那一天起,它便走進了我們家的生活,烏篷船真是我們家的福星,在它的幫助下,父親可捕魚的範圍延伸到了西江的任乙個角落,從此,父親的捕魚量進入了乙個全新的階段,其中捕得大魚的數目比只在岸邊捕獲的日子裡的每一天都要多,於是我們家就憑著父親捕得魚所換來的錢渡過了乙個又乙個難關,家裡的生活也有了一絲改善,我和小妹換上了夢寐以求的新衣,母親虛弱的身體也有了好轉,而我們些刻便更珍惜烏篷船及它給我們帶來的一切.

然而,現實始終是命運的捉弄者,我一生也無法忘記那個把我們一家所期待的一切支離破碎的沉沉黑夜.

那晚與平常一樣,父親打完魚回家,我們把魚放置好後,早早的睡覺了.可是到了深夜,忽然間,電閃雷鳴,狂風大作,接著是傾盆大雨,一場毫無徵兆的暴風雨,悄然來臨,以其強大的力量震撼著西江及其兩岸,父親此刻,忽然從床上爬起,用近似嘶啞的聲音叫喊:船,船還繫在江岸,洪……洪水一衝就沒有了。

外面狂風咆哮,雷電交加,在屋內的父親更像發瘋似的要向外面衝,把船拖回家,我和小妹用盡全身的力氣死死抱住父親,哭著喊:爸爸,不要啊,如果你現在出去,你會……。身體嘗未完全恢復的母親也勉強從床上爬起,拉著父親的手,說:

孩子他爸,不要出去了,隨它吧。

父親看著我們三個,最後還是逐漸平靜下來,也許他已經意識到,我們家需要烏篷船,但更需要他,那夜,我們都沒有睡,只是在為獨自與暴風雨鬥爭的烏篷船默默祈禱。

第二天,風雨平息了,父親急忙走出門,極目一望,一夜的雨水使西江的水位漲了許多,比原來更壯闊,而在系著船的地方,烏篷船早已消失蹤,或許昨夜的滾滾洪流像發狂的野獸一般,早將烏篷船撕得粉碎,而父親卻不死心,沿江尋找,終於在下游的不遠處的岸邊,發現擱淺著幾塊斷殘的木板和片片破碎的烏篷,在西江冷水輕輕的拍打下顯得格外蒼涼,可憐的烏篷船,終究敵不過暴風雨,在自然與生活面前敗下陣來,帶著家人的無限的希望卻無能為力,也許它負載的太多,太累了,終於帶著還未完成的使命早早地倒下了,重回大地的懷抱。

父親見此,寫滿蒼桑的面孔浮起陣陣難言的傷痛,久久的呆在那裡,一時競不知所措。

從此,父親再也沒有做烏篷船,他害怕再失去,因為生活本身就是一種無奈。

但我們家是永遠不會忘記那只烏篷船的,它曾經是多麼有力的促進我們家生活的改善,見證著乙個普通的家庭為改變生活的一段充滿淚水,苦愁和樂悲的歲月足跡,及其所做的一切。

周作人《烏篷船》的原文是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烏篷船》的原文

子榮君:

接到手書,知道你要到我的故鄉去,叫我給你一點什麼指導。老實說,我的故鄉,真正覺得可懷戀的地方,並不是那裡,但是因為在那裡生長,住過十多年,究竟知道一點情形,所以寫這一封信告訴你。

我所要告訴你的,並不是那裡的風土人情,那是寫不盡的,但是你到那裡一看也就會明白的,不必哆唆地多講。我要說的是一種很有趣的東西,這便是船。你在家鄉平常總坐人力車,電車,或是汽車,但在我的故鄉那裡這些都沒有,除了在城內或山上是用轎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船有兩種,普通坐的都是"烏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別的風趣,但是你總不便坐,所以我也就可以不說了。

烏篷船大的為"四明瓦"(symenngoa),小的為腳划船(劃讀如uoa)亦稱小船。但是最適用的還是在這中間的"三道",亦即三明瓦。篷是半圓形的,用竹片編成,**竹箬,上塗黑油;在兩扇"定篷"之間放著一扇遮陽,也是半圓的,木作格仔,嵌著一片片的小魚鱗,徑約一寸,頗有點透明,略似玻璃而堅韌耐用,這就稱為明瓦。

三明瓦者,謂其中艙有兩道,後艙有一道明瓦也。船尾用櫓,大抵兩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船頭著眉目,狀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頗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則無之。

三道船篷之高大約可以使你直立,艙寬可放下一頂方桌,四個人坐著打馬將--這個恐怕你也已學會了吧?小船則真是一葉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頂離你的頭有兩三寸,你的兩手可以擱在左右的舷上,還把手都露出在外邊。在這種船裡彷彿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時泥上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著風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會船底朝天,發生危險,但是也頗有趣味,是水鄉的一種特色。

不過你總可以不必去坐,最好還是坐那三道船罷。

1、作品簡介:

《烏篷船》是現代著名散文家周作人於2023年寫的一篇書信體散文。作者以書信形式詳盡介紹了故鄉紹興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烏篷船,他用平和淡雅的格調、樸素自然的筆墨,緊緊扣住烏篷船的典型特徵加以描畫,同時透露出自己一種閒適隱逸的情思。文章詳述了烏篷船的用途、種類、結構、外形,刻畫細緻入微卻沒有繁瑣冗長之感。

從表面上看,作者是在寫烏篷船,寫遊山玩水,然而細細體味,其中卻透露出作者閒適的人生觀,文中也瀰漫著淡淡的鄉愁。

2、作者簡介:

歷任國立北京大學教授、東方文學系主任,燕京大學新文學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運動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並曾任「新潮社」主任編輯。「五四運動」之後,與鄭振鐸、沈雁冰、葉紹鈞、許地山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並與魯迅、林語堂、孫伏園等創辦《語絲》週刊,任主編和主要撰稿人。

曾經擔任北平世界語學會會長。

3、作品賞析

全文共三個自然段。

第一段是交**作緣起:給老朋友遊覽自己的故鄉作"指導",以略盡朋友之誼。作者提到自己故鄉時表現得比較平淡。

但字面上淡化對家鄉的感情,並非實際上對家鄉感情不深,後面的內容就表明了這點。文章開篇運用的是似淡實濃、明貶暗褒的逆筆手法。

第二段著重介紹故鄉的一種"很有趣的東西"--烏篷船。這段介紹文字頗具特色。首先是說明精密,詳略得宜。

先總寫大、中、小三種船,再重點介紹中、小船。介紹這種船的質地、構造和效能,比較精妙。第二,在介紹時作者不是機械地敘述,而是帶感**彩地點染:

"船頭著眉目,狀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頗滑稽而不可怕"。雖寥寥數語,而情態宛如,意趣橫生。可以看出作者沉浸在故鄉景物特有的情趣之中。

而這又是不經意地流露出來的。唯其如此,更覺情深意永。第三,"打馬將"的一筆插敘,看似無關緊要的"閒筆",實際上表現了朋友之間的親密無間,無所拘束。

可見閒筆不閒,別有作用。介紹小船的文字也匠心獨運,別開生面。篷頂離頭"兩三寸",言其矮小,"兩手可以以擱在左右的弦上",言其狹窄,"少不小心,就會船底朝天",言其靈活輕巧。

"彷彿是在水面上坐"是寫一種特殊感受。

第三段作者又以朋友兼導遊的雙重身份給老友乘船出遊當"參謀"。先談出遊時間,勸告老友不要"性急"。這很符合旅遊心理。

雖是"玩水",卻似"遊山"。水光與山色相映成趣;以下歷數遊覽的地點和場景,哪些地方"最好看",哪些地方"頗有味",哪些地方"千萬不要去",作者都瞭如指掌,彷彿心裡藏著一張精密的旅遊圖,既是給別人導遊,也是自己神遊故里,陶然自樂。

這篇文章,通過寫烏篷船等景物,表現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和對朋友的真摯情誼。文中嚮往那種"看隨筆"、"喝清荼"、"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行動自如"的"理想的行樂法",雖然也折射出對現實生活的某些不滿情緒,但主要是反映作者的"士大夫階級"的人生哲學和生活情趣。在"風沙撲面,狼虎成群"的激烈的階級鬥爭和民旅鬥爭中,這種及時行樂的處世哲學,很客易導致政治上的消沉與動搖。

這篇文章寫得瀟灑自如。信筆所至,娓娓而談。在狀物敘事的同時,雜以藝術見解,寓以哲學意蘊,把知識性、趣昧性和哲理性融為一體。

採用書信體,如老友重逢,推心置腹,既不避重複,也不重條貫。"初看似乎散漫支離,過於繁瑣,但仔細讀,卻覺得他的漫談,句句有份量。"(郁達夫《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序》)。

這是因為作者有意追求一種平淡自然的藝術境界。但文辭"絮語過多"而稍遜洗鍊,行文講究"澀味"而有礙暢達。

周作人散文的內容簡介,周作人的生平簡介?

中華散文,源遠流長。數千年的散文創作,或抒情 或言志 成狀景 或懷人內 莫不反映出時代容的風雲變幻和人們的思想情感。中華散文的這些優良傳統在二十世紀以降的新文學那裡,不僅得到了全面傳承,且不斷有所創新 有所發展。為了展示二十世紀以來中華散文的創作業績,我們在新世紀之初即編輯出版過 中華散文珍藏本 凡...

周作人生平與文學成就,周作人的生平簡介?

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後,周作人受到剝奪政治權利 7張周作人相簿 1953年12月19日人民法院判決 的處分,在首都北京的家裡專事翻譯和寫作,但不允許以本名出版。這段期間,他翻譯日本古典文學和古希臘文學作品多部,同時應邀校訂別人的譯稿。有些沒有結集的日本文學中短篇譯作散見中國和香港傳媒。他每個...

《烏篷船》的內容簡介

周作人 烏蓬船 一 作家簡介 周作人 1885 1967 浙江紹興人,魯迅之弟,現代著名作家,翻譯家。他比魯迅年少四歲,早年也和魯迅一樣東渡日本留學。他稟賦聰穎,精通日語,又通英語和希臘語,中國的古書也看了很多,以至被人譽為 博識 一九一一年回國以後,他也和許多人一樣深惡黑暗的社會現實,五四 文學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