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甜蜜巧克力時光
古代女人十八歲時,稱為二九年華。
1歲以內------襁褓之年:未滿周歲的嬰兒。
2歲------孩提之年: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8歲------總角之年:古代幼童把垂髮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髮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借指幼年。
9歲------九齡之年
13歲------豆蔻之年: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15歲 ------及笄之年(女子成年):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
16歲 ------二八之年,也稱碧華之年18歲------二九之年
20歲------桃李年華
24歲------花信年華
2樓:高_婷婷
在古代女子沒有十八歲的直接稱謂,在古代女子十五歲相當於成年,稱為及笄。
始齔(chen,四聲)、髫年:女孩七歲;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豆蔻年華:
女子十三歲;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花信年華:
女子二十四歲;半老徐娘:女子三十歲。
3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女子到16歲叫破瓜年華、碧玉年華,到了20歲叫桃李年華;
古代年歲的別稱
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後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垂髫: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
束髮:指青少年。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指40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髮蒼白如艾。《**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
花甲:指60歲。
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迴圈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歲。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髮服戎,功成皓首。」
黃髮: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魯頌/宮》「黃髮臺背」。老人頭髮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鮐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台背」,「臺」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百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拭《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閒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4樓:影楓嘆
18歲女子還真沒有什麼稱謂,可藉用於「碧玉年華」。
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5樓:平崇盧
及笄:女子十五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古代女子通常十五歲即成年,沒十八歲的說法,戲曲**中十八歲常稱為二九年華。
6樓:柳蜈
古代女子十八歲並沒有特殊的稱呼,古代女子十五歲就算成年可以結婚,叫及笄。
及笄,漢語詞語。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滿15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 。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
古語年齡
總角:幼年的兒童,頭髮上綰成小髻髻。《禮記·內則》「拂髻,總角。
」鄭玄注:「總角,收發結之。」後來就稱兒童的幼年時代為「總角」。
陶潛《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這裡的「白首」代稱老年。
垂髫:也指兒童幼年。古時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髮下垂,所以「垂髫」代稱兒童的幼年。陶潛《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裡的「黃髮」也代稱老年。
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齡段(十三四歲),文學作品中的豆蔻:詩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為十三四歲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這個比喻十分確切生動。
及笄: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儀禮·土昏禮》:
「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禮記·內則》:「女子許嫁,……十有五年而笄。
」則又指出嫁的年齡。《聊齋志異·胭脂》:「東昌卞氏,業牛醫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蔡東藩 《清史演義》第一回:「老者便對布庫里雍順道:『小女伯哩年將及笄,如蒙不棄,願附姻好。
』」束髮: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用為指代成童:「余自束髮讀書軒中」(歸有光《項脊軒志》)。
束髮一般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所以主以「弱冠」代稱20歲,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還要舉行大禮。左思《詠友》詩:「弱冠弄柔翰,舊犖觀群書。」
7樓:崔又來工
不叫什麼吧十五及笄,一般及笄就嫁人了,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8樓:時晴是雨
高中裡老師有說過,不過好像沒有關於18的說法: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
及笄:女子十五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弱冠:二十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
古稀:七十歲。
耄耋:八
十、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
9樓:匿名使用者
「二九」:女子18歲可稱「二九」。《初刻拍案驚奇》:「韓子文……年過二九,尚未有親。」本來男女皆可用,但詩文中多用於女子。
古代女子十八稱什麼
10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女子到16歲叫破瓜年華、碧玉年華,到了20歲叫桃李年華。
古代年歲的別稱:
1.總角:
指童年。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後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2.垂髫:
指童年。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
3.束髮:
指青少年。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4.及笄:
指女子15歲。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5.待年:
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6.弱冠:
指男子20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7.而立:
指30歲。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8.不惑:
指40歲。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11樓:匿名使用者
好像沒有關於18的說法: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
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總角:
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
十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
十五歲。 及笄:女子十五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弱冠:
二十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
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
六十歲。 古稀:七十歲。
耄耋:八
十、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
12樓:盛夏無痕空墨染
古代女子十五成年,十八沒有什麼特別的別稱
十八是什麼年華,女子十八歲叫什麼年華
花樣年華 十八歲是復 什麼樣的年制華沒有特別的界定,但是說是花樣年華確實最為貼切的,因為經歷的花季雨季之後或許有的還是高考過後,踏出大學校園的女孩子,一般總是充滿欣喜,開始在大學裡面玩起來了,或者說有的女孩子已經在性方面成熟起來的,成天牽著男朋友逛街,這些美好的事情,一般都發生在18歲的花樣年華 女...
古代未出閣女子梳什麼髮型古代未出閣女子比較漂亮的髮型
未婚女子,在成年之前之前梳丫鬟和丫髻,就是兩鬢頭髮和後腦的頭髮都梳成小辮垂下來,在頭上或在額旁梳成兩個小鬟。古代未出閣女子梳的髮型一般是丫鬟和丫髻,就是兩鬢頭髮和後腦的頭髮都梳成小辮垂下來,在頭上或在額旁梳成兩個小鬟。未出閣的古代女生的一種髮髻的髮型,頭髮是中分式的,再盤了起來,看起來是很清新又有氣...
為什麼古代女子不許剪髮,古代女子剪髮意味著什麼
男子也一般不剪髮的,古代講究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古代的女子剪髮意味著 1.出家,超度,看破紅塵的象徵.2.對所處環境悲觀失望的表現.3.心頭憤懣不滿的過激行動.總而言之,在被封建教條禁錮著的古代,女子剪髮是很難做到的,只有心中有極大的不滿與痛苦才會這麼做。你說這個時候,她家還有人嗎?基本上就沒有單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