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服飾特點,白族服飾的特點及原因

2021-03-25 02:53:30 字數 5254 閱讀 9321

1樓:大學微積分

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飾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為尊貴。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一般纏白色或藍色包頭,上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下穿白色、藍色長褲。洱海東部白族男子則外套麂皮領褂,或皮質、綢緞領褂,腰繫繡花兜肚,下穿藍色或黑色長褲。

大理一帶多用繡花布或彩色毛巾纏頭,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右襯結紐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繫繡花短圍腰,下穿藍色寬褲,足蹬繡花鞋。

2樓:天枰極度沒品

文化的精髓體現在服飾的基本色素之中。白族尚白,在服飾中,素以白色主基調的服飾為美。而白色,在色素中,所代表的主涵義為「尊敬、純淨、簡潔、和平、謙卑、精密」,由此給人的色感是「明快、純真、清潔、高雅」。

白族與「白」有天緣,民族的命名用「白」,民族服飾的主要色彩基調也用「白」,這絕是一種巧合之中的必然。

大理白族服飾文化的精髓體現在和諧元素濃郁的精美圖案中。白族手工技藝精湛,在服飾文化中,素以手法細膩、圖案精美的頭巾、飄帶等搭配服飾為美。在如今的大理地區,只要你走進,金花們便會自豪而嫻熟向你講白族頭巾「風花雪月」的故事,讓你覺得頭巾已不是服飾,而就是大理金花自己,就是大理「風花雪月」,就是大理本身。

3樓: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大理地區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或數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三滴水」,腰繫皮帶或繡花兜肚,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在雲南洱源縣西山區,每個成年後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乙個小巧玲瓏的繡花荷包,荷包上繡著「雙雀登枝」、「鴛鴦戲水」 等字樣。

繡荷包是愛情的象徵,它是白族姑娘聰明智慧型的結晶。 女子服飾則各地不一,大理地區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淺色藍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腰繫繡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繡花「百節鞋」。未婚婦女梳獨辮子盤於頭頂,並以鮮豔的紅頭繩繞在白色的頭巾上,紅白相襯,相得益彰。

腰繫繡花短圍腰,更顯得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已婚婦女改為挽髻。洱海東岸婦女則梳「鳳點頭」的髮式,用絲網罩住,或綰以簪子,均用繡花巾或黑布包頭。

白族婦女有佩帶耳環、手鐲的習俗。居住在大理洱源縣的白族婦女喜歡的一種頭飾叫「登機」,它是姑娘心靈手巧的標誌。

白族服飾的特點及原因

4樓:要理不理左門衛

大理白族是中國西南地區各民族中經濟較為發達,文化水平較高的民族。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製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為生產工具,生息和勞動在洱海地區。長期勞動形成的審美觀和民族風情,突出體現在白族服飾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為貴,再配以色彩對比明快而映襯協調、挑繡精美的披掛,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裝藝術上的高度智慧型。

白族服飾總體上看,男子的穿戴簡潔樸素,中老年服飾較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飾比較艷麗。以年輕姑娘的服裝為例,上衣多為白色或淺色襟衣或襯衣,緊袖管上鑲有各色花邊。外罩多為紅色,淺藍色為主的領褂。

下穿白色或淺色長褲。腰繫短圍裙,鑲有花邊,綴有繡花圖案。寬花腰帶和飄帶緊束腰身,頭梳獨辨,盤於疊成長條形的桃花或印花頭巾中間,再纏以紅頭繩,左側飄吊著一束雪白的纓穂,手腕上戴銀質或玉石的手鐲。

腳穿繡花鞋。這一身打扮,濃豔而又不失莊重,線條美麗,婀娜多姿,飄然若舞,十分討人喜歡。

雲龍山地白族的服飾,具有白族服飾式樣上的統一性,但由於居住的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的不同,在顏色上和裝飾上與洱海地區的白族有著明顯的區別,具有別樣的藝術美和實用美。

一、白族服飾的歷史演變

白族的服飾有乙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並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白族先民以滇池為中心的滇僰人「頭飾羽翎」。在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青銅器舞蹈影象中,舞者全戴羽冠,頂插長翎,上身裸露,下著獸皮羽毛帶狀裙。洱海地區,唐初白族先民之一的西洱蠻,男女以氈皮為披,女子絁布為裙,男女赤腳。

《雲南志》卷五雲:「東有白蠻,丈夫婦人以白繒為衣,下不過膝。」「婦人,一切不施粉黛,以酥澤發。

貴者以綾錦為裙襦」。「若子弟及四軍羅苴以下,則當額絡為髻,不得戴角;當頂撮髽髻,並披氈皮。俗皆跣足,唯頭囊特異耳。

南詔以紅綾,其餘向下皆以皂綾絹。」「曹長以下得繫金佉苴(即腰帶)」。「有超等殊功者,則得全披波羅皮(即虎皮)」。

南詔王室及清平官、大將軍,已效漢服,上衣圓領寬袍大袖,下著寬褲緊腿,有靴。詔王頭囊為鐘鼎式,文官頭囊為黑色蓮花式,武官為虎頭式。

大理國白族服飾,王室及**皆衣綾羅綢緞。元代,服色,「略本於漢」,「男人披氈椎髻,婦人不施粉,酥澤其發。以青紗分編繞首系,裹以攢頂黑巾。

耳金環,象牙纏臂。衣繡方幅,以半細氈為上服」。

明清以來,白族服飾,一般說來,男子的服裝各地大體相同,婦女的服飾則各地有著差異。大理等中心地區白族男子的服飾,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著白色的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或藍色長褲,肩掛繡著美麗圖案的掛包。碧江四區一帶白族(勒墨人)男子在對襟衣外,加穿一件長可過膝的麻布坎肩,下著寬褲衩,肩掛一把護身長刀和乙個花布袋,項間佩掛數串彩色珠子。

大理海東的男子,頭戴瓜皮帽,足穿白布襪和「雲頭」紅鞋,身穿短大襟上衣,套以麂皮領褂,外面還加穿幾件布質或綢質領褂,腰繫綠絲褲帶,掛以麂皮或繡花兜肚。

白族婦女的服飾,大理一帶多穿白色上衣,外套或紅或藍或黑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繫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繡花的「百節鞋」;臂環紐絲銀鐲,指戴琺琅銀戒指,耳墜銀飾,上衣右衽佩著銀質的「三須」、「五須」;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繡花、印花布或彩色毛巾的包頭。衣外腰帶為多層厚布縫製成硬板帶,女孩五歲起系圍,使腰身如蜂形窈窕。外系繡花飄帶的雙層短圍腰,或立或行總婀娜多姿。

腳穿船形繡花鞋,表示江海無阻一生順利。鄧川一帶的未婚女子則戴小帽或滿布銀鈴的「鼓釘帽」、帽簷高翹的「魚尾帽」。居住在麗江九河的白族婦女的領褂,多為氆氌,袖、腳鑲著花邊,披著背有七星圖案的輕軟羊皮。

保山阿石寨婦女所穿的對襟衣,前襟齊腰,後襟過膝,臂套彩色袖筒,前係長可及地的圍腰。碧江白族婦女的服飾,頭戴鑲有海貝和白色草子的花圈帽,頂佩十數串彩色小珠子,身穿黑色或花色短衣,腰圍前後鑲著三道海貝和珠子的繡花圍腰,赤足。大理海東新婚女子的髮飾,梳「鳳點頭」(鳳頭、鳳背、鳳翅、鳳尾俱全),身著大鑲大滾的紅綠衣褲;青年婦女也戴「鼓釘帽」。

鶴慶壩區甸北白族姑娘則以頭頂外罩或藍或紫或黑的兩幅1尺2寸見方的頭巾,外沿頭纏3丈6尺紅頭繩,象徵一年360天。甸南壩沙河南婦女戴「千褶百皺荷包形黑色大圓帽」,象徵頭頂日月。松桂、北衙婦女用2丈4尺黑布包成尖尖頭,象徵一年24個節令。

白族衣服的特點

5樓:潛力髮型

白族人崇尚白色,認為白色的衣服最大為尊貴。男子多穿白色對襟上衣,外著對襟短褂,下著白色長褲。

白族的服飾歷史悠久,在一千八百年前,白族人就織出了著名的「桐華布」。早在「南詔」、「大理」時期,白族服飾就已具有了獨特的民族特色。

大理有「文化古城,妙香佛國」之稱。白族人熱愛生活,有愛花、愛美的傳統。「雲南茶花甲天下,大理茶花甲雲南」。

大理白族視茶花為美的象徵,在家裡的房前屋後遍植茶花,在衣服上也要飾以茶花,在衣服色彩的選擇上,也喜歡用白上衣配紅坎肩,就象在春雪中綻放的山茶花一般。白族服飾,美觀大方,樸實、健美,這樣的服飾充分體現了他們的審美觀和對生活的熱愛。

6樓:傻瓜莪噯禰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大理地區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或數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三滴水」,腰繫皮帶或繡花兜肚,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在雲南洱源縣西山區,每個成年後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乙個小巧玲瓏的繡花荷包,荷包上繡著「雙雀登枝」、「鴛鴦戲水」 等字樣。

繡荷包是愛情的象徵,它是白族姑娘聰明智慧型的結晶。 女子服飾則各地不一,大理地區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淺色藍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腰繫繡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繡花「百節鞋」。未婚婦女梳獨辮子盤於頭頂,並以鮮豔的紅頭繩繞在白色的頭巾上,紅白相襯,相得益彰。

腰繫繡花短圍腰,更顯得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已婚婦女改為挽髻。洱海東岸婦女則梳「鳳點頭」的髮式,用絲網罩住,或綰以簪子,均用繡花巾或黑布包頭。

白族婦女有佩帶耳環、手鐲的習俗。居住在大理洱源縣的白族婦女喜歡的一種頭飾叫「登機」,它是姑娘心靈手巧的標誌。

7樓:申旺浦菁

jjhjnjk

nij8u878u8u8uj89uj9u0ui9ioikopi9u90u8u

白族的特點 15

8樓:樓主的老王

1、白族服飾

總體上看,男子的穿戴簡潔樸素,中老年服飾較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飾比較艷麗。以年輕姑娘的服裝為例,上衣多為白色或淺色襟衣或襯衣,緊袖管上鑲有各色花邊。外罩多為紅色,淺藍色為主的領褂。

2、白族文學

首先屬於文學的範疇,自然具有文學的共性。同時,白族民間文學又是白族民眾創造出來的屬於白族這個群體的文學,它與白族文化、白族社會、白族歷史、白族民眾的生活緊密關聯,必然又打上白族烙印,體現出自身的鮮明特色。

3、白族節慶

白族風情濃郁,也有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慶。大型的有大理的「三月三」、農忙前的遊春歌舞盛大集會「繞三靈」,參與至其中,都能較為直接、深刻的體驗當地的白族文化,以及白族人們的熱情好客。

擴充套件資料:

習俗傳統節日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佳期。農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乙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

火把節,農曆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舉行。

繞三靈,農曆四月下旬,為期三四天。

石寶山歌會,農曆七月末的在石寶山石鐘寺舉行三天;

劍川騾馬會

本主節蝴蝶會

火把節茈碧湖歌會

海西海歌會

朝雞節,農曆一月初一至十五在賓川雞足山舉行;

耍海會,農曆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舉行;

葛根會,農曆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內舉行。

9樓:

白族崇尚白色,服飾以白色為貴。

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著白色對襟衣和鑲花邊黑領褂,下穿白色或藍色肥寬長褲,肩掛繡著美麗圖案的掛包。而在山區或與其他民族居住的白族男子,在白色對襟衣外面穿一件羊皮褂或腰繫藍色土布腰帶。

大理一帶婦女多穿白色上衣、紅坎肩或淺藍色上衣配黑色或紫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繫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繡花的「百節鞋」,臂環扭絲銀鐲,指帶琺琅銀戒指,耳墜銀飾上衣右衽佩著銀質的「三須」、「五須」;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繡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

在白族姑娘的頭飾上,蘊含著乙個大家非常熟悉的詞語,它就是:風花雪月。解釋: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關的風;艷麗的花飾是上關的花,帽頂的潔白是蒼山雪,彎彎的造型是洱海月。

白族姑娘出嫁時要制一套首飾,有蛇骨鏈,三須、五須、銀質掛鏈,懸上針筒、金魚等飾物;還有金、銀,玉、藤手鐲,紐絲錫,扁桃鐲,串珠鐲,小腿鐲等。以玉器手鐲和銀質技鏈最為名貴,戴此二物者是已婚婦女的象徵;還有各種戒指、耳環、管子、帽花、八仙、冠針、龍鳳、蝴蝶、頭排鎖、圍腰牌,頂圈等。

白族服飾的特點及原因,白族的服飾特點

大理白族是中國西南地區各民族中經濟較為發達,文化水平較高的民族。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製的石斧 石刀 骨角器作為生產工具,生息和勞動在洱海地區。長期勞動形成的審美觀和民族風情,突出體現在白族服飾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為貴,再配以色彩對比明快而映襯協調 挑繡精美的披掛,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

苗族服飾的特點,苗族服飾的特點

苗族服飾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 繡 挑 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女子穿大領對襟短衣 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為大襟短衣 寬腳褲 圍腰,採用多姿多采的頭飾 節日盛裝,常採用刺繡 蠟染等,以及多種傳統銀飾,如項圈 手釧 銀衣 銀飾釘於衣上 男子為短衣長褲,或穿對襟麻布長衫 披羊毛氈 上有幾何圖案 服飾圖案大多...

唐朝服飾的特點,唐朝服飾的特點簡寫

5無為無畏 唐代開始,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 疏密勻稱 豐滿圓潤。特別是波狀的連續紋樣與花草相結合後,就是唐代盛行的纏枝圖案。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 草 魚 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 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