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談談「楚文化」和「漢文化」

2021-03-26 12:42:31 字數 5087 閱讀 2427

1樓:匿名使用者

【簡介】

東周時期,在中國的南方有一支高度發達且風格獨特的區域文化——楚文化,其輝煌燦爛的文化成就舉世矚目,作為楚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楚藝術更是獨步海內外,其設計形式和風格充分體現了楚人的想象力和審美意識。楚國藝術設計乃至整個楚文化的成熟是在當時特有的歷史環境中產生的,追根溯源不能不與先秦時期的歷史文明有關。

所謂「文明」,它包含多種含義,主要的有兩點:一是指文化的總和,即某一時代或某一地區具有特定性的文化,有時也指某一延續時間長、傳播地域廣且又有若干分支的總體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講,文明等同於文化;二是指乙個氏族制度已然解體而進入有了國家組織的階級社會的乙個社會發展階段。一般來說,當乙個先進文化達到了文字在很大程度上得以運用,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已有某些進步,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已經發展到足以解決乙個複雜社會的秩序、安全和效能等方面的某些問題時,才表明它已進入了文明時期。

【歷史淵源】

楚族源於中原,與中原華夏集團有著密切的關係。楚文明的主源應是中原文明。從地理位置而言,楚的先民長期與華夏先民居住、交往,楚先民吸收了華夏先民所創造的先進文化因素,並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別是姬周文明為基礎緩慢向前發展。

從統屬而言,楚於西周初年被周成王所封,自然而然接受的是姬周文明的統治。而且實物資料也表明,西周時期,楚文明的個性特徵尚不明確,它還保留著相當大的中原文明特點,到春秋以後才逐漸形成既別於中原姬周文明又別於其它區域性文明的有自身特點的成熟的獨特文化。

楚文明的初步興起與其它文明一樣,也應具備相應的文明諸要素,我們可以此來考察楚文明興起的大致時間。

楚自鬻熊至熊繹受封的階段,文獻均記其「居丹陽」,而非「都丹陽」,加上又無相應的考古學資料相印證,當時丹陽只是乙個地名,而非都城,也無城邑的建制,大型禮儀建築也尚未發現。就是懷疑為楚國製作或斷為楚國所有的青銅器,不僅未見於考古發掘,即使是傳世品中也一無所見,文字就更不用說了。此時,楚「闢在荊山,篳路藍縷」,可見生產力之低下,其生產關係也只能是以較單純的血緣關係為基礎形成的。

楚的社會形態自然也比較原始。

熊繹受封是楚立國之始,他五傳至熊渠之間的事實史載不詳,也無明確的考古資料面世。看來,楚即使立國,也未必真正進入了嚴格意義上的文明時代。但到熊渠時,楚有了第一次擴張,它應是楚經濟、軍事實力有較大增長的反映,青銅兵器應該得到了比較普遍的應用。

湖北當陽趙家湖西周晚期楚墓[49]中出有少量銅器,並有極少量的傳世銅器遺存,從乙個側面說明了楚青銅冶鑄業的興起。這一時期已有少量疑為楚城邑的遺址發現。而且楚的社會形態已發生了根本變化,完成了由部落聯盟集團的氏族社會到階級社會的過渡。

由於在西周早中期,楚國侷限於乙個狹小的地域,且主要是在中原姬周文明的影響下發展,因而,楚人統治區內的文化面貌接近於中原姬周文明的風格,是時,楚文明雖處於襁褓中,但其個性特徵開始孕育。西周早期,隨著楚人第一次擴張軍事行動的開始,楚人有了進一步與外圍蠻夷文化接觸的機會,華夏文明與蠻夷文化的交融使楚人在繼承華夏文明即姬周文明的同時,也按已逐步形成的自我意識對其進行改造。楚文明就在這種既堅持主源又兼收幷蓄的過程中初步興起了,這一過程可持續到春秋初年。

也正是在一種特殊的多民族環境和共存意識中奠定了後期楚文明多元的特徵和鮮明的個性。

2樓:匿名使用者

楚文化的誕生和大發展是在江漢地區,這裡屬於長江中游。春秋時期,楚國曾有志北進,但遇到將它視為蠻夷的北方強國晉、齊的有力遏制。楚國因而改以東進與南拓作為戰略目標。

到戰國初年,楚國向東擴充套件的勢頭很猛,基本占有了長江下游地區,其北界已接近黃河,東部屬於吳越文化區的吳、越故地已歸其所有。同一時期,其南界也達到或越過了南嶺。

然而,楚國又遭到來自西方大國秦國的嚴重威脅。到楚懷王(前328—前299)的後期 ,楚國在秦國的外交欺詐和軍事進犯中,丟失了西北邊境的土地。後來,形勢益發惡化,楚 國的都城郢(今湖北荊州市)也失守了。

在戰國後期,楚國的西界一再東移,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移到了長江下游地區。與此同時,也發生了楚文化重心的東移。這一變動從歷史記載中很容易看出來。

一方面,楚國的都城先由郢遷到陳(今河南淮陽),再 遷巨陽(一說在今安徽阜陽北,或說距陳不遠),又遷到壽春(今安徽壽縣)。楚國的政治中心已移到長江下游地區。與此同時,楚於前[44]1年滅莒,前306年滅越,前256年滅魯,勢力推 進到東部沿海地區。

楚國的貴族黃歇(春申君)的采邑位***之濱的江東,楚國的東境到達徐泗鄒魯一線,這裡的居民都開始自稱為楚人了。後來,西漢初年,劉邦改封齊王韓信為楚 王,其所持理由是「齊王韓信習楚風俗」 [6],韓信,是淮陰(今江蘇清江 市西南)人,他所封的楚國都於下邳(治所在今江蘇睢寧西北),可見,早在戰國後期,所謂 「楚」的地域概念,重點已不是江漢一帶,而是瀕臨大海的江淮之間了。

3樓:匿名使用者

你這個楚漢是指楚河漢界麼?

是指劉邦項羽麼?

歷史與文學的區別與聯絡

4樓:愛吃脖子

歷史與文學的區別與聯絡如下:

一、區別

1、定義不同

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戲劇、詩歌、**、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乙個。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2、表現形式不同

文學起源於人類的生產勞動,最早出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最早形成書面文學的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

歐洲傳統文學理論分類法將文學分為詩、散文、戲劇三大類。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後才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出。現代通常將文學分為詩歌、**、散文、戲劇四大類別。

文學, 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於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其屬於社會意識形態之藝術的範疇。 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歷史是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本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

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絡。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

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

二、聯絡

歷史是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文學不同於歷史,文學源於歷史,同時又虛構部分,同時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價值觀的影響,會對歷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變,使得文學又更多的感**彩。經過文學的加工,歷史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同時歷史又給了文學創作更多的源泉的靈感。

擴充套件資料

歷史本身就有很好的文學性,因為歷史中隱藏著許多文學性的奧秘。歷史是一種天工,其中包含的因果和哲學奧秘,絕不會因為作家個人的情緒和價值觀而發生變化。人們常說:

「生活比**更精彩。」生活就是正在發生的歷史。

文學有兩個作用:第乙個作用就是做夢,就是作家通過虛構來營造一種夢境。另乙個作用則恰好相反,不做夢,而是在細緻地觀察和了解事實之後,用文學更深刻、更形象地表現這些事實。

巴爾扎克說:「**是乙個民族的秘史。」說的就是文學與歷史的關係。

這恰好也是《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的關係,《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之間其實是一脈相承的,並不存在價值觀的彼此對立和歷史事實的全然不同

它們之間最大的不同,是《三國演義》使用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學手法,來表現《三國志》裡面所記載的歷史事實。從這個意義上講,《三國演義》其實就是一部歷史書,它的歷史學價值可以與《三國志》相得益彰。

5樓:我是劉翔

歷史是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是真實存在的不可更改的。文學不同於歷史,文學源於歷史,同時又虛構部分,同時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價值觀的影響,會對歷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變,使得文學又更多的感**彩,二不是百分之百的忠於歷史的原型。

經過文學的加工歷史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同時歷史又給了文學創作更多的源泉的靈感。

6樓:告別安琪

歷史是文學的乙個側面面,文學記錄歷史。

就像魚兒和水的關係,歷史就是水,文學就是魚。沒有文學歷史照樣存在,但缺少思考;沒有歷史文學根本無從談起。

文學: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文學是由語言文字組構而成的,開拓無言之境),往往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和再現一定時期,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由於出版和教育的進步以及社會的全面發展,已經失去其壟斷地位成為大眾文化的一支。產生了所謂的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或大眾文學之分。

歷史: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乙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歷史就像乙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裡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

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歷史」與「文學」的區別與聯絡是什麼?

7樓:告別安琪

歷史是文學的乙個側面面,文學記錄歷史。

就像魚兒和水的關係,歷史就是水,文學就是魚。沒有文學歷史照樣存在,但缺少思考;沒有歷史文學根本無從談起。

文學: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文學是由語言文字組構而成的,開拓無言之境),往往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和再現一定時期,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由於出版和教育的進步以及社會的全面發展,已經失去其壟斷地位成為大眾文化的一支。產生了所謂的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或大眾文學之分。

歷史: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乙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歷史就像乙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裡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

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漢文化中,有哪些重要意義,漢文化中,頭髮有哪些重要意義

頭髮,一般寫作頭髮,是指生長在頭部的毛髮,頭髮不是器官,不含神經 血管,但含有細胞,頭髮除了使人增加美感之外,主要是保護頭腦。細軟蓬鬆的頭髮具有彈性,可以抵擋較輕的碰撞還可以幫助頭部汗液的蒸發。一般人的頭髮約有10萬根左右,在所有毛髮中,頭髮的長度最長,尤其是女子留長髮者。有的可長到90 100cm...

漢子文化的精髓,漢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因為它承載了中國的一些精神和文明,特別是他為中國的文明傳承和知識傳播作的歷史非常大的貢獻,因為漢字的出現,才讓中華文明,不斷地用文化傳播下來,因此漢字承載了中國文化的載體,也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漢字文化的精髓就是漢字比較方正,一橫一撇一豎,都比較的剛正就比較校正,沒有什。漢字文化...

三國演義中誰草船借劍豐富漢文化使成語什麼千古流傳

草船借箭 c o chu n ji ji n 生詞本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運用智謀,憑藉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典 故三國時期,曹操率大軍想要征服東吳,孫權 劉備聯合抗曹。孫權手下有位大將叫周瑜,智勇雙全,可是心胸狹窄,很妒忌諸葛亮 字孔明 的才幹。因水中交戰需要箭,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