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屈原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絡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 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濤神,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
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繫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惡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
「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
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
「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
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竟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
(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乙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
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係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鑑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並且喜歡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預謀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後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蹟,於是,與詩人節合併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
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時至今日至少有
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2樓:匿名使用者
小夥子處物件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在端午節是要向誰送節禮?——未來的丈母娘 端午節由來?——民間過端午節的由來已久,至於說過端午包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他老人家,那只不過是在屈原投江之後七百多年,乙個創作志怪故事的人寫出來的,與屈原真是一點關係也沒有。
雖然如此,這個風俗總是寄託了人們一點善良的願望吧,倒也不必過分去追究。 端午節的「五子登科」是哪五子?——粽子、蒜子、包子、雞子、鴨子 端午節辟邪(紀念屈原)的物品有?
(四個即算過關)——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 要多少 其實 這個各地都有各地的習俗 確實是不好出問題 抱歉
關於端午節的知識問答題目(帶答案)
3樓:景田不是百歲山
1、端午節是農曆幾月初幾( c )a、八月十五 b、正月十五 c、五月初五 d、九月初九
2、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國古代哪位愛國人士( a ) a、屈原 b、杜甫 c、李白 d、伍子胥
3、屈原是我國春秋時期哪國人?(b) a 、秦國 b、楚國 c、魏國 d、趙國
4、古**行端午日涂飲雄黃酒的主要意義是(c)。 a、幸福吉祥 b、祛瘟解毒 c、避邪驅瘟 d、紀念白蛇
5、端午節這天,人們通常會喝一種據說能辟邪的酒,請問是(a )酒?a、雄黃酒 b、啤酒 c、白酒 d、紅酒
6、端午節有為小孩佩香囊的習慣,大人在香囊內放硃砂、雄黃、香藥等代表的意義是(a)。 a、避邪驅瘟 b、一種裝飾 c、治病防身 d、吉祥如意
7、你知道最早的粽子是產於哪個時期嗎?(c) a、晉代 b、春秋時期 c、南北朝時期 d、商周時期
8、粽子多是做成角形的,一般有正三角形、尖三角形等形狀。為什麼粽子的形狀大多以角為主?( a ) a、象徵牛 祭祖 b、象徵劍勇猛 c、象徵果實 豐收 d、象徵塔 健康
9、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其實,「龍舟競渡」早在(a)就有了。 a、春秋時期 b、商周時期 c、戰國時期 d、南北朝時期
10、在中國端午節吃粽子最廣泛的說法是為了紀念屈原,其次,吃粽子還表示(c )。 a、幸福吉祥 b、治病防身 c、避邪驅瘟 d、陰陽相合
11、端午節人們大都會採摘一些艾蒿並插在門上。地區不同,意義不同。東北人插艾蒿是為了(b )。 a、防病 b、避邪 c、幸福 d、健康
12、踏青的習俗不僅僅是端午節的風俗習慣,也是某( b )節日的習俗。 a、中秋 b、清明 c、春節 d、重陽
4樓:匿名使用者
端午節又叫什麼節?答: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5樓:匿名使用者
端午節,我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
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乙個驅除瘟疫的節日,西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流放汨羅江畔的愛國詩人屈原聞訊楚都被攻陷後,悲憤交加,自沉汨羅江。沿岸百姓紛紛引舟搶救,並拋灑食物防止魚蝦傷了屈原的遺體。此後每年的這一天,當地群眾都要舉行這樣的活動,表達對他的懷念之情。
從此,劃龍舟、包粽子成為端午習俗的主要內容,這一習俗也逐漸被人稱為端午節的來由。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
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端午知識競賽題目及答案(要全部答案)
6樓:匿名使用者
1端午節是紀念哪個人? 屈原 2端午節節各地有什麼習俗嗎? 劃龍舟和吃粽子
端午節知識競賽搶答題答案
7樓:匿名使用者
1,abc
2,b3,c
4,c5,d
6,d7,a
8,端午節
9,abcdef
10,c
11,a
12,abc
13,a
14,d
15,c
16,d
17,b
18,c
19,b
20,d
21,b
22 ,b
23,b
24,a
25,b
8樓:愛︿亂︿永恆
我選擇【春秋時期】是錯的
端午節小知識端午節小知識30字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 午日節 重五節,五月節 浴蘭節 女兒節,天中節 地臘 詩人節 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擴充套件資料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
端午節跟什麼有關,端午節和什麼有關?
一說是跟bai 屈原有關,端午節du是為了紀念屈原 也有紀念zhi伍子胥 曹娥dao及介子推等說法。實內際上端午節容 是起源於上古先民擇 龍 吉日祭龍祖。端午節,又稱端陽節 龍舟節 重午節 龍節 正陽節 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關於端午節詩句,關於端午節的詩句?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李隆基 端午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蘇軾 浣溪沙 端午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陸游 乙卯重五詩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殷堯藩 端午日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邊貢 午日觀競渡 關於端午節的詩句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李隆基 端午 輕汗微微透碧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