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誤差分析 上清液和沉澱物中為何都有放射性

2021-03-27 11:21:00 字數 3679 閱讀 3883

1樓:秋雨颯

1.(1)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理論上在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層沉澱物中應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實驗最終結果顯示在離心後的上清液中,也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層的放射性強度卻比理論值略低。原因有二:

一是保溫時間過短,有一部分噬菌體沒有侵染到大腸桿菌細胞內,經離心後分布於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現放射性;二是從噬菌體和大腸桿菌混合培養到用離心機分離,這一段保溫時間過長,噬菌體在大腸桿菌內增殖後釋放子代,經離心後分布於上清液,也會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公升高。

(2)若用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理論上沉澱物中不含放射性,但可能由於攪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體蛋白質外殼吸附在細菌表面,隨細菌離心到沉澱物中,使沉澱物也有一定放射性。

2.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

(1)加熱殺死s型細菌的過程中,其蛋白質變性失活,但是其內部的dna在加熱結束後隨溫度的降低又逐漸恢復其活性。

(2)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的原因是s型細菌dna與r型菌dna實現重組,表現出s型菌的性狀,此變異屬於基因重組。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誤差分析:為什麼上清液和沉澱物中為何都有放射性?

2樓:秋雨颯

1.(1)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理論上在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層沉澱物中應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實驗最終結果顯示在離心後的上清液中,也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層的放射性強度卻比理論值略低。原因有二:

一是保溫時間過短,有一部分噬菌體沒有侵染到大腸桿菌細胞內,經離心後分布於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現放射性;二是從噬菌體和大腸桿菌混合培養到用離心機分離,這一段保溫時間過長,噬菌體在大腸桿菌內增殖後釋放子代,經離心後分布於上清液,也會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公升高。

(2)若用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理論上沉澱物中不含放射性,但可能由於攪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體蛋白質外殼吸附在細菌表面,隨細菌離心到沉澱物中,使沉澱物也有一定放射性。

2.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

(1)加熱殺死s型細菌的過程中,其蛋白質變性失活,但是其內部的dna在加熱結束後隨溫度的降低又逐漸恢復其活性。

(2)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的原因是s型細菌dna與r型菌dna實現重組,表現出s型菌的性狀,此變異屬於基因重組。

為什麼在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中上清液和沉澱物的放射性誤差分析中含磷32的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中?

3樓:匿名使用者

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中,侵染時間長短與攪拌是否充分都會影響實驗結果。

4樓:匿名使用者

有很多通訊首席新大招大腸桿菌,他的上面的沉澱物也很多的。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誤差分析 未侵染細菌或細菌破裂生成的噬菌體 為何在上清液 15

5樓:home兩座山

首先你這裡因該是標記的dna 新生成的在合理時間內還在大腸桿菌內所以由於dna進入控制噬菌體增殖 離心時就會沉澱中有放射性 而上清液中的只是侵染後留在外面的蛋白質外殼 離心後去了上清液沒有放射性

6樓:張泳濤

侵染細菌後生成的噬菌體 ,當然和和原來的噬菌體一樣,只不過噬菌體的質量比細菌輕,所以離心後,噬菌體在上清液,細菌在沉澱物中,如果侵染入細菌的噬菌體(未裂解釋放)也隨細菌在沉澱物中。

7樓:滷奠鬼

離心後噬菌體與大腸桿菌分開了,看書吧。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沉澱物或上清液為何出現少量放射性!?

8樓:國印枝國畫

1.(1)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理論上在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層沉澱版物中應具有很高的放權射性,而實驗最終結果顯示在離心後的上清液中,也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層的放射性強度卻比理論值略低。原因有二:

一是保溫時間過短,有一部分噬菌體沒有侵染到大腸桿菌細胞內,經離心後分布於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現放射性;二是從噬菌體和大腸桿菌混合培養到用離心機分離,這一段保溫時間過長,噬菌體在大腸桿菌內增殖後釋放子代,經離心後分布於上清液,也會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公升高。

(2)若用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理論上沉澱物中不含放射性,但可能由於攪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體蛋白質外殼吸附在細菌表面,隨細菌離心到沉澱物中,使沉澱物也有一定放射性。

2.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

(1)加熱殺死s型細菌的過程中,其蛋白質變性失活,但是其內部的dna在加熱結束後隨溫度的降低又逐漸恢復其活性。

(2)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的原因是s型細菌dna與r型菌dna實現重組,表現出s型菌的性狀,此變異屬於基因重組。

在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上清液帶有放射性的原因?或沉澱物含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9樓:匿名使用者

噬菌體侵染細復菌後,蛋白外殼

制留下細胞壁外,核bai酸進入細胞du內部。通過劇烈振盪,zhi使病毒衣殼從細菌菌體上

dao脫落。離心後,菌體沉澱,其餘組分(包括病毒衣殼)留在上清。

如果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病毒衣殼,上清液會帶有放射性;同時有少量衣殼仍停留在菌體上隨菌體一起沉澱,所以沉澱物中含少量放射性。

在高中生物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中,上清液或沉澱中出現少量放射性物質為什麼也能說明實驗的準確性?

10樓:匿名使用者

下面是我的個人見解,只作參考:

首先,用32p標記的實驗,我認為即使上清液有少量放射性專,對結論是不影

屬響的,因為只要說明存在dna進入細菌就足夠了其次,用35s標記的實驗,我想只要離心夠徹底,應該是可以避免底部有少量放射性的。或者,如果底部放射性很少,以致於它在一定時間內指導後代的形成很慢(因為需要各種代謝反應過程,所以「忙不過來」),然而實際上產生的後代很多很多,那麼就可以排除蛋白質的「嫌疑」了。

至於肺炎雙球菌的體外轉化實驗,因為現象中被轉化的s型細菌是少量的,所以也有可能是那僅佔0.02%的蛋白質所為吧。。

11樓:梧001桐樹

這個是高中生物實驗中的典型的實驗誤差,因為有些噬菌體侵染的早些,有些遲些,導版致有權些在保溫結束之前就可能已經使宿主細胞裂解從而釋放出了子代噬菌體了,子代噬菌體比較輕,經過離心後自然位於上清液中了;標記蛋白質時,有個別蛋白質衣殼沒有與細菌分開,經過離心自然位於沉澱物種了。對於每個實驗中錯誤是可以避免的,而誤差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要做的就是盡量減小實驗誤差,如控制好保溫時間,但即使再控制也會有個別的噬菌體會使宿主細胞裂解從而釋放出了子代噬菌體。

求學霸: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上清液和沉澱物分別是什麼?為什麼上清液放射性高而沉澱物放射性低?

12樓:雷奕琛時錦

你好!如果用磷32標記dna上清液是蛋白質外殼,上清液放射性高的原因是用硫35標記了噬菌體的外殼,沉澱物是dna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用3h標記細菌進行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實驗結果最可能是(  )a.上清液和沉澱中都出現明顯的放射性b.

13樓:天剎嬌艙檔椒

因為噬菌體侵染細菌時,所有原料來自於宿主細菌,所以新產生的專噬菌體的各種原料基本由屬原來得細菌決定,被侵入的細菌時3h標記,所以在下層沉澱物中應該很強的放射性,而上清液中應該有微量放射性,上清液中放射性的**可能是新產生的噬菌體從細菌中釋放出來造成的,由於我們對培養時間的控制,所以能夠釋放出來的噬菌體很少,故微量.

故選:d.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

把35s標記的噬菌體與細菌混合,吸附幾分鐘後,離心除去沒有吸附上的噬菌體,收集沉澱 噬菌體 細菌混合物 將沉澱懸浮後再一次離心,收集上清液和沉澱,分別測定放射性活性,發現80 的放射活性存在於上清液中,沉澱中只有20 的放射活性,這是由於在在這期間大部分吸附的噬菌體已經將其dna注入細菌而蛋白質外殼...

關於「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A分別用

a 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的培養基分別培養細菌,再在其中培養噬 版菌體,不能同時培權養,a錯誤 b 用35s和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大腸桿菌,只能進行適宜時間的保溫培養,如果進行長時間的保溫培養,細菌會破裂釋放出子代噬菌體,影響實驗結果,b錯誤 c 用35s標記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為什麼說明DNA是遺傳物質

實驗現象表明在噬菌體增殖的過程中,蛋白質沒有進入細菌內部,噬菌體是靠它的dna增殖的。同時子代噬菌體中發現了發射性,說dna在親子代間具有連續性。所以噬菌體的遺傳物質是dna。 加了個油的 這個實驗的highlight就是說t2噬菌體能夠完全分離為蛋白質外殼和中心核酸部分!這樣就使得標記之後能夠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