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詩的釋文並句讀,找出韻腳和入聲字,是近體詩還是古體詩,是

2021-03-28 17:49:13 字數 5780 閱讀 9825

1樓:燕郢

這一首詩分析如下。

韻腳是「通」、「中」、「東」、「工」,在《平水韻》中押上平一東韻。

全詩有三個入聲字,「一」、「息」和「若」,其中前兩字今天已讀作平聲,在分析全詩平仄時要特別注意。

這首詩明顯是一首近體詩,下面我來分析一下平仄:

芳草孤舟渡,(平仄平平仄)

幽居一徑通。(平平仄仄平)

江湖春雨外,(平平平仄仄)

墟裡暮煙中。(平仄仄平平)

機息鷗先下,(平仄平平仄)

花飛水自東。(平平仄仄平)

臨流無限意,(平平平仄仄)

畫史若為工。(仄仄仄平平)

全詩平仄沒什麼難處,沒有大拗,不作細緻分析了。

句讀已經標完了,我不明白為何還要分析。至於釋文,我只做詩詞格律,不做解釋翻譯。

你問題補充中的詩我沒聽說過,也沒在網上找到,無法進行分析。

2樓:匿名使用者

本人不太通古音,只能看出這些:

第一首是近體詩(可以肯定)

五言律詩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平仄大概如此,貌似有變通,不敢確定)

巴西 鄧文原 是署名。

本菜鳥路過混經驗,還請大方之家出面解惑。

古體詩的平仄是怎樣安排的

怎麼辨別入聲字和古文中的平仄

3樓:匿名使用者

要區別平仄,先要懂得四聲。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公升降、長短。

古代漢語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公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簡單來說,區別平仄要訣是"不平就是仄"。 現代漢語 在現代漢語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一部份變為去聲,一部份仍是上聲。上聲是現代漢語並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裡去了。 現代漢語四聲聲調表如下: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第一聲 第二聲 第三聲 第四聲 例如: 媽麻馬罵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簡單說,在現代漢語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粵語九聲 現代粵語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聲,並細分為九聲,分別為「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中入」和「陽入」。

粵語九聲聲調表如下: 陰 陽 陰中陽 平上去平上去入入入 si1 si2 si3 si4 si5 si6 si7 si8 si9 詩史試時市事色錫食 粵語九聲中,第

一、四聲(陰平、陽平聲)是平聲,其他的七聲(上、去、入聲)都屬仄聲。

4樓:樺南小伙

入派四聲,古入聲字濁聲母現讀陽平,古入聲字次濁,現讀去聲,古入聲字清聲,派入四聲,平聲有陰平和陽平,仄聲為上去入三聲

5樓:匿名使用者

五言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全篇由五字句構成。 漢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詩句,但沒有完整的五言詩。五言詩是在兩漢民謠和樂府民歌中首先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據《漢書.五行志》和《尹賞傳》索引西漢成帝時歌謠,已為完整的五言形式;東漢時五言歌謠繼續產生,並被採入樂府,其中如《陌上桑》、《江南可採蓮》等,已是比較成熟的五言作品。 文人五言詩始於何時,前人的看法頗不一致。舊傳西漢枚乘、李陵、蘇武、班婕妤等人的五言作品,實際上不可靠。

今存最早的文人的五言詩當為東漢班固的《詠史》∶ 詠史 三王德彌薄。惟後用肉刑。太蒼令有罪。

就遞長安城。自恨身無子。困急獨煢煢。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書詣闕下。

思古歌雞鳴。憂心摧折裂。晨風揚激聲。

聖漢孝文帝。惻然感至情。百男何憒憒。

不如一緹縈。 鍾嶸《詩品》說他「質木無文」,這說明文人初學五言詩體,技巧還很不熟練。 繼作者有張衡《同聲歌》、秦嘉《贈婦詩》和趙壹《疾邪歌》等,表現技巧日趨成熟。

東漢末年無名氏《古詩十九首》的出現,標誌著五言古詩已經達到成熟階段。至建安和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言詩已「居文辭之要」,成為最盛行的詩體,出現了大批名作。 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彙,從而擴充套件了詩歌的容量,能夠靈活細緻地書行和敘事。

在音節上,奇偶相配,也更富於**美。因此,它更為適應漢以後發展的社會生活,從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地位,成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初唐以後,產生了近體詩,其中即有五言律詩、五言絕句。

唐代以後的五言詩便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 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起源、始末的。詩歌並不例外。

如所周知,詩是一種可以歌詠的 韻文。詩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起源於勞動。它是為協調勞動節奏而產生的。

最初的詩 歌,是人類的集體口頭創作。舊詩起初也是如此。 在文學史上,一般提到舊詩,都把它分為兩種體裁,即"古體詩"和"近體詩"。

這所謂古體詩和近體詩,並不完全是以時代而劃分的,那只是一種體裁的叫法。大家不 要在字義上引起誤會。至於新詩,即白話文的自由詩,不在舊詩之列,也不要誤會它是 近體詩。

所謂近體詩(又稱近體詩,那是古人的叫法),這是與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它們由齊、 梁時代的"新體詩"開始由不大講究規律的詩格,轉入極度講究的了。詩人沈約在這一方 面,建立了一套音的理論,首先就奠定了律詩的基礎。

初時只限於五言,七言是由唐代 人所創造的。 律詩和絕句是近體詩的兩大部分。如果明了律詩的格律,絕句也可以了然;因為絕句是 隨著律詩而來的。

律詩的格律也分五言、七言,是一種每首八句的詩體。它們由一定的平仄和對偶,有和 諧的音節,有整齊的章句。作者不能自由地逾越其範圍和限制。

所謂平仄,就是每乙個字,都有平、上、去、入四聲之分。不屬於平聲的,就是仄聲。 關於這,我們下面再作詳談。

律詩、絕句每一句都受固定的平仄的限制。 所謂對偶,就是律詩中間四句,必須再字面上成為排偶一對對子,相對成為兩聯。首尾 四句不排。

三、四兩句,稱為"前聯"或"頷聯";

五、六句,稱為"後聯"或"頸聯"。這些對 句,好比門的雙扉,車的兩輪,凡是虛字和實字,均須銖兩悉稱。有意對、事對、正對?

反對、方法很多,這裡不妨先舉白居易一首題為《草》的五言律詩來看看: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從這首詩不難看出,第

三、四句是一幅對子;第

五、六句又是一幅對子。但開頭和結尾 兩句都不用對仗。 至於平仄呢?

下面我們先來弄清"四聲",再談律詩、絕句怎樣運用這些平仄。 四聲和平仄 我們已經說過,寫舊詩,特別是格律嚴謹的律詩、絕句,必須遵守固有的平仄限定。 什麼叫做平仄呢?

對聲韻有點常識的,當然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但完全沒有留意過這一 方面的話,那就大有說明一下的必要了。所謂平、仄,那就是每乙個字的平聲和仄聲。 怎樣才叫平聲,又怎樣才叫仄聲呢?

原來中國自東晉以後,人們做詩作文,都非常講究 聲調。齊朝的周顒和梁朝的沈約,都在這一方面著有專書,把每乙個字的聲調,調為 平、上、去、入四聲。 舉乙個例子來說,"方"為平聲;"襖"為上聲;"放"為去聲;"霍"為入聲。

除平聲之外,上、去、入三聲,都屬仄聲。但要知道,平聲本身也有"陰平"和"陽平"之分。如:

"方"為陰平,"房"為陽平。至於上、去、入三聲,卻是沒有陰陽之分的。 說得更明白一點,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調,都有陰平、陽平、上、去、入(簡稱陰、陽、上、去、入)之分;每乙個字,要不屬於平聲,便屬於仄聲(即上、去、入)。

比如:「陰」字,本身就是陰平;「陽」字是陽平,「上」字是上聲;「去」字是去聲;「入」字是入聲。如果把這四聲調熟,那麼,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別出每乙個字是屬平屬仄的。

這裡不妨再舉幾個例,以便對這方面陌生的讀者,可以藉此將四聲調熟一些,請看下面: 因(陰)、忍(上)、印(去)、一(入); 人(陽)、忍(上)、印(去)、日(入); 金(平)、敢(上)、禁(去)、急(入)。 把四聲調熟,分出那一字是平聲,那一字是仄聲,這樣,我們才可以談這些平仄再舊詩中是如何被安排的。

五言律詩的平仄 律詩,是舊詩「近體詩」中一種最流行的形式。所謂「律」,是含有規律的意思的。這些規律,包括平仄的限定,字句的長短,對偶的工整,等等。

現在,先說平仄。 律詩在字句上,一般有五言、七言兩種。如寫五言,平仄如下: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這些平仄,共八句。

一般學做舊詩的人,都先要把它念熟。但這並不困難。這裡不妨提供一些記憶它的竅訣。

第一,這八句中,事實上是兩組。開頭的四句,自成一組;後邊四句,只是重複一次吧了,所以,只要記四句便夠了。第二,每一組起句如果是「平」起的話,第四句也一定是用「平」頭來收。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平起」「平收」。第三,每一組如果是「平起平收」的話,

二、三兩句,一定是仄聲開始的。第四,正常的平仄定式,每組除第三句,其餘三句最末一字一定是平聲。(但是,上列一式,卻有變體。

因為第一句如不押韻,可以用「平平平仄仄」來起的,那麼,這就恰恰是每四句成為一組了。 上列的一種,是用平聲起頭的格式;但另有一種是用仄起的,其定式如下。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上式如果句首不押韻,也可用「仄仄平平仄」來開始的。 五言律詩的平仄格式,就只有這兩種,加上首句的變化,成為四式。

但是,當你熟讀了第一種之後,知道第二種是變式,也就迎刃而解了。因為念起來,都市差不多的。 至於這些平仄,怎樣和詩句配合呢?

現在舉乙個例子來參看一下。這是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為了方便討論,我們不妨把這首詩所用的平仄格式再抄一次,看看它是否完全依照這平仄的格式,便是我們前面所談的第一種: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這首詩的平仄,當然是合乎這個格律的。但如果你逐個字地來對一對,不難會發覺第

三、第七和第八這三句,有些和格律不符。例如第三句的「一」字,應為平聲,現在卻是仄聲,整句就要變成「仄仄仄平仄」;第七句的「揮」字和「茲」字也不合,應仄而平,應平而仄,變成了「平仄仄平仄」;最後一句的「班」字也不對,應仄而平,成為「平平平仄平」了。 這些不符平仄之處,是不是詩人不小心,下筆有誤呢?

抑或是在遣詞用字時,找不到更適宜的,因此就將就一下算數呢? 不。要知道,律詩也好,絕句也好,在談平仄的時候,是有這麼一條規律的,那就是:

「一、三、**論;

二、四、六分明。」這句話的實際意思是:每句凡第

一、三、五這幾個字,即使跟原有的平仄格式不對也不算錯;但第

二、四、六,卻一定要嚴守格律,不能弄得應平而仄,或應仄而平的。 這首詩因為是五言,所以是「

一、三不論;

二、四分明。」試看看全詩那三句不協平仄的字,不是在每句第二和第三的位置上麼? 前面所舉出的李白那首《送友人》,第一句「青山橫北郭」,跟以後的句子是不押韻的。

這種句式,在談平仄的開始時,我們已經提到過了。 現在,再舉一首,是由第一句開始便押韻的,這是杜甫的《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這詩押的是庚韻,跟李白那首《送友人》一樣。可是由第一句起,便開始押韻了,這因為它採用的是這一平仄格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找一首描寫夜景的詩找一首描寫夜景的詩

最簡單的就是 床前明月光 靜夜思 李白 呵呵.描寫夜景的詩詞 1 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樵人歸盡欲,煙鳥棲初定。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

把下列詞語補充完整,並解釋所填字的意思

國泰民安,兵臨城下,寡不敵眾,粗製濫造。具體意思,成語字典可以告訴你。國泰民安 人民 百姓 兵臨城下 來到寡不敵眾 少粗製濫造 過多不加節制。國泰民安,兵臨城下,寡不敵眾,粗製濫造 國泰民安,泰 平安,安定 兵臨城下,臨 到達 寡不敵眾,寡 少 粗製濫造,濫 過多不加節制 高山深 先把詞語補充完整,...

把下列詞語補充完整,並寫出加點字的意思

讀 音 qi n f h u j 使用頻率 常用 解釋 赴 投入 參加.前面的人上去,後面的人就緊跟上去。形容踴躍前進,連續不斷。出處 唐 孫樵 祭梓潼神君文 跛馬慍僕,前仆後踣。示例 波濤洶湧的海浪,奔騰著,咆哮著,前赴後繼,沒有盡頭。近義詞 一往無前。反義詞 臨陣脫逃 畏首畏尾。語法 聯合式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