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浪子阿育
中國古代地方行政體制的特點就是**集權在不斷的加強
利處:**集權,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發展,鞏固了國家統一,為封建經濟發展創造條件,也有利於民族融和。
弊處:到了封建社會後期,隨著資本主義萌芽動搖封建統治根基,**集權制度愈來愈加強,並逐漸趨於反動,嚴重阻礙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地方行政體制隨著社會發展和疆域大小的變化幾經變動,大致上有如下幾種型別:分封制、郡縣制、郡國並存、藩鎮制、行省制。
1、分封制,代表朝代是周朝,特點是分封功臣、宗族建立諸侯國,優點是適應生產力不發達、交通通訊不便的古代社會管理,有利於開國初期政權的鞏固,缺點是不利於**政權的長治久安,無力抑制諸侯之間的兼併,進而形成尾大不掉,諸侯割據。
2、郡縣制、代表朝代是秦朝,特點是根據地域設定郡縣管理國家,郡縣長官全部由皇帝直接任命,優點是有利於維護**集權,有利於政令暢通,便於管理龐大的國家。缺點是由於郡縣首長與皇帝無血親、宗族關係,難以形成命運共同體,一旦國家動亂,作壁上觀的太多。
3、郡國並存,代表朝代是漢朝,漢朝吸取秦朝滅亡教訓,實行郡國和分封並存的地方管理制度,在剪滅非劉姓王后,劉邦與宗族、大臣白馬盟誓,約定「非劉不王」,但再好的約定依舊沒有克服分封制的弊端,很快就形成諸侯國尾大不掉之勢,直接危及**政權,經過七國之亂、削藩、推恩令等措施財逐步化解危及。缺點優點一看便知。
4、藩鎮制,嚴格說應該是郡縣+藩鎮,因為藩鎮主要是在北部邊疆,其他地方還是郡縣制度,代表朝代是唐朝中後期,藩鎮首長掌握較大區域的軍政大權,有利於防禦北部邊患,快速反應,缺點是和諸侯國很相似,而起藩鎮首領和皇帝沒有血親,更容易出現反叛,危及**政權,如安史之亂,直接葬送了開元盛世,險些滅亡唐朝。
5、行省制度,這是地方管理上乙個具有飛躍性質的管理變革,宋朝吸取唐朝和五代十國的教訓,奉行強幹弱枝的政策,組建禁軍,地方上設轉運使管理錢糧,極大削弱了地方勢力坐大的可能,但是不利維護邊疆的穩定,加上重文輕武,長期使得宋朝經濟發達、武備鬆懈,因此他的地方管理制度算不算好,元朝建立後,統治疆域空前龐大,元朝實行了汗國行省制度並存的管理模式,在本部實行的是行省制度,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參知政事,其行政機構名稱和官吏品秩與中樞相等,凡一省軍國大事無 所不領。行省轄區不僅地域遼闊,且省界犬牙交錯,使 其無山川險阻可依,北向門戶洞開,形成以北制南的軍 事控制局面。因這一措施有助於防止地方割據,故為明、清所繼承,可以說**、中華人民共和國也都是實行的行省制度。
這一制度有利於對龐大國家的有效管理,能一定程度上防止地方割據,有著較強的優越性。
3樓:時光總是瘋狂
我國古代的地方行政體系在不同時期裡 制度是不同的。比如秦朝的郡縣制 優點是**集權,防止地方勢力**。特點基本上都是加強**集權 制約地方權力
4樓:哈紅名
利:人少農民承擔的錢就少。
沒有弊!
再說你問的古代是什麼時候的古代!古代的行政體系也有變化的。
分析古代地方行政體制的利弊和特點!急
5樓:匿名使用者
1、皇帝制度的特徵:皇權獨尊、皇帝至上、皇位世襲
2、中國古代政治定律
回顧前節內容:郡縣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開啟秦王朝政治組織圖,引導學生回答皇帝在金字塔中的地位,從而引導出中國古代政治定律:君主主宰國家政治而沒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對他有所制約。
3、官僚體制的基本原則
皇帝制度的特點,決定了官僚體制的變化原則:維護皇權、服務於皇帝。
二、君權和相權
1漢代:「中朝」與「外朝」、
(1)漢初,任命功臣為相,丞相作為皇帝的高階助手,丞相掌握行政實權;
(2)漢武帝時,頻繁任相,設立「中朝」(中朝的概念:由隨侍皇帝左右的、出身低微的、皇帝親自任命和直接指揮的近臣親信和將領組成,是決策機構)對抗「外朝」(外朝:丞相、御史大夫為首的朝廷官僚組)形成「中外朝」漢武帝故意提拔布衣親信組成「中朝」,並有中朝對國家政事先做出決策,將原屬丞相的決策權分割給了中朝,「中朝」擁有決策權,「外朝」變為執行機構。
由此達到了削弱相權、強化軍權的作用。
概括漢朝政治特徵:漢武帝用內朝官來壓抑外朝官以侵奪相權,是漢代**政治制度發展的乙個突出特徵。
2、唐朝時期的相權:三省六部制
出示三省六部制示意圖,解釋三省的職責,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
決策、執行,以前都是丞相的職責。唐朝將其分開,同時增加了審核部門,即門下省,進一步分化相權。將相權一分為三。
三省相互牽制,相互配合,首長均為丞相。同時,唐朝還設定政事堂,參政議政。各省長官和被冠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頭銜的**,即可進入政事堂議事。
凡進入參政堂議政的都是丞相。這些被冠以頭銜的**,由於本官品位都不高,因而進退較易,在使用上顯得便利。這既有利於發揮臣下才智,又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帝的權力。
3、宋朝:「二府」
統治者鑑於唐朝後期割據混亂局面教訓,不斷削弱和分割相權,以進一步加強皇權。三省六部有名無實,設中書門下、參知政事。宋朝從三大方面來削弱相權:
設副宰相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樞密院,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三司,分割宰相的財政權。
引導學生總結君權和相權互動的趨勢:皇帝制度不斷加強,在君權與相權這對矛盾中,君權始終處於主導地位,而相權卻處在不斷被削弱的過程中。
三、中國監察體制的變化
引導學生回顧秦時期的監察部門:御史大夫。
西漢:刺史,十三州,六百石制約二千石,中國古代政治智慧型的體現,有利於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州從臨時性轉變地方行政單位。東漢末年,地方**行政機構:州-郡-縣。
東漢-元,御史台;明,都察院。
皇帝設定監察機構的目的:**之間相互監督,以便於皇帝對官僚機構的控制。但是皇權卻沒有人監督和控制,因此,**制度的存在勢必影響監察的效能。
結合當代中國領導人加強自我監督,真正推行依法治國。
四、選官制度的變化
過渡:皇帝要維護**政權,必須要不斷輸入新鮮血液,為其服務。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建立了哪些變化?
世官制度、察舉制度、科舉制度。
1、世官制
以天子-三公九卿-郡縣制立體圖,說明世官制度的運**況。世官制不等於分封制:一無土地,二官職不能世襲。
分析世官制的弊端:政權為世家大族控制,底層優秀人才無法進入政權參政。
2、察舉制
察舉製作為選官制度,即選官要先經官吏察訪,然後推薦給**予以任用,舉薦的標準是看德行和才能。
(1)漢武帝徵召
解決世官制的弊端,向底層徵召優秀人才。張謇的故事。
徵召的弊端,插入東漢時期民謠: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清素清白濁如泥,高門良將怯如雞。說明徵召制度到了後期,弊端叢生,徵召權利被世家大族控制,形成了士族。
寒族人士很難躋身上層,不利於統治。
(2)曹魏九品中正制
建立上中下三等九品制度。考核有了一定的參考標準。如,才學、相貌等等。比徵召制要公正客觀一些。但後期還是顯露出一系列弊端。
3、科舉制度
科舉制是考試選官的制度。這一制度產生於隋,確立於唐,發展於宋,成熟、衰亡於明清。與察舉制相比,科舉制是一種更完備、更合理的選官制度。
科舉制通過考試擇優錄取,顯然要把察舉制時代僅憑現任官僚的主觀印象取官要合理得多。
科舉制的優點,考試一視同仁,官僚子弟和平民子弟站在了一條起跑線上,給底層民眾參政提供了機會,打破了貴族壟斷官場的情形,擴大了統治基礎。同時也有利於**集權。從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來看有一定合理性,保證有相當文化素養的士人從政,為行政效率提高創造了條件,有益於社會形成重學風的風尚。
擴大了統治基礎。
分析科舉制的弊端:科舉考試的內容多不出儒學經典範圍,特別是八股取士被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和創造精神的人。
五、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秦地方行政區劃:郡、縣(道);西漢初郡國並行制;東漢地方行政區劃:州、郡、縣;
唐地方行政區劃:道、州、縣;
宋地方行政區劃:路、州、縣;
元代:行省制度。
行省是行中書省的簡稱,或簡稱為省。
行省即中書省派到地方的臨時機構。出示元朝地圖,地域遼闊,如果都到首都匯報工作,非常的不方便,因此設立行省。
行省**原本代表**到地方執行政務,因此可以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但是它和中書省不同,重大民政事務權、軍政要務權、賦稅權被剝奪,**定期到**覲見,匯報工作。後來它從臨時暫住轉變為地方行政機構。
行省制度創立的意義:行省制度加強了**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
介紹明清的地方行政區劃:明地方行政區劃:省、府、縣;清地方行政區劃:省、道、府、縣。
**對地方管理的方式:設立監察機構進行監督;省官互遷制度。
總結地方行政區劃變遷過程,引導學生概括變遷的目的:
一、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二、保證**對地方的管理,加強**集權。
古代地方行政體制利弊特點與現代政治體制改革的關係
夏商周以後我國古代地方行政體制的演變趨勢及影響
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特點與作用
中國古代地方行政體制的演變經歷了怎樣的歷程
6樓:匿名使用者
1.先秦:西周—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建諸侯的制度,是奴隸社會的上層建築;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建給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諸侯要服從命令,按期納貢,隨從作戰。
2.秦漢:
秦朝—郡縣制(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縣以下設鄉、裡等基層行政組織,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任免);
兩漢:刺史制度的演變(監察—地方行政:漢武帝時實行刺史制度,刺史級別不高,但可監察諸侯王和地方**;東漢末年,刺史改為州牧,執掌州的軍政大權;東漢末年地方行政區劃變為州、郡、縣**制);郡國並行與王國問題的解決(漢初郡國並行;其中,王國與割據無異,侯國受所在郡監督;
漢武帝頒布「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逐步解決了王國問題)。
3.宋元:
北宋—知州與通判(副知州)互相牽制;
元—行省制度(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中書省直轄河北、山西、山東;蒙古地區為嶺北行省;東北地區為遼陽行省)。
4.明清:
明—廢行省設三司(布政司管民政財政;按察司管監察司法,都司管軍政);土司制度(當地少數民族首領擔任宣慰司、土知府長官)與「改土歸流」(取消土司衙門、改由朝廷派遣有任期、不世襲、可調動的流動**直接統治的變革,稱為「改土歸流」。但明朝時西南大部分地區仍實行土司制度 。
清—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為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創造了條件。雍正帝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清初設立十八行省五將軍轄區(黑龍江、吉林、盛京、烏里雅蘇台、伊犁)兩個辦事大臣轄區(青海、**)乙個盟旗(蒙古)。
中國古代地方行政體制的演變經歷了怎樣的歷程
1 先秦 西周 分封制 分封制是西周分封建諸侯的制度,是奴隸社會的上層建築 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建給王族 功臣和先代貴族 諸侯要服從命令,按期納貢,隨從作戰。2 秦漢 秦朝 郡縣制 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縣以下設鄉 裡等基層行政組織,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任免 兩漢 刺史制度的演變 監察 地方行政 漢武帝...
概述我國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變的趨勢並以史實說明
1漢代 中朝 與 外朝 1 漢初,任命功臣為相,丞相作為皇帝的高階助手,丞相掌握行政實權 2 漢武帝時,頻繁任相,設立 中朝 中朝的概念 由隨侍皇帝左右的 出身低微的 皇帝親自任命和直接指揮的近臣親信和將領組成,是決策機構 對抗 外朝 外朝 丞相 御史大夫為首的朝廷官僚組 形成 中外朝 漢武帝故意提...
歷代王朝地方行政制度,列舉中國古代各朝的行政制度。
元 清行省制 明朝,三司制 宋朝的道州縣製 列舉中國古代各朝的行政制度。圖分別反映了中國古代哪一朝代的何種地方行政制度 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變的趨勢 1 集權是推動地方行政層級變化的主因 2 沿襲變革是歷代地方行政層級變遷的主線 3 下穩上動是地方行政層級結構變化的特徵 4 財政改革是影響地方行政...